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敏 《对外大传播》2015,(2):40-42,56
<正>2014年9月9日,由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一年一度"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在东京发布。该调查从2005年起开始实施,本次调查是第十次。日本方面的调查以全国18岁以上的男女(高中生除外)为对象,有效调查结果1000件。调查结果显示:两国公众继续看重中日关系,但对两国关系现状认可度达近十年最低。其中,对中国抱有不好印象的日本人达到了93%,在2013年时90.1%的基础上继续上升了2.9个百分点。更有甚者,据2014年12月22日《环球时报》所刊登报道称,日本内阁府12月20日公布的2014年"外交舆论调查"结果显示,日本民众对中韩两国"无亲近感"比例  相似文献   

2.
2015年10月24日,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0共同举办的第十一届"北京-东京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开幕前夕,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22日在北京发布。作为"北京-东京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关系同步舆论调查自2005年首次实施以来,已成为反映中日两国民意、增进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也为论坛提供了重要的民意参数和讨论话题。当前中日关系虽然开始逐步走出前几年的严重困难局面,但由于两国之间既有历史感情纠葛,也有现实利害冲突,形势依然敏感复杂。对于双方政府和国民来说,两国在地理上互为邻国的物理属性任何时候都无法改变,在影响力上共为亚洲大国的结构格局也将持续。中日关系已有的发展成果来之不易,值得双方高度珍视,精心维护。未来两国谋求共同安全,实现共同发展,既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亚洲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相似文献   

3.
<正>一、研究缘起1.对"言论NPO"调查数据的再思考日本民间非营利组织"言论NPO"于2014年9月9日公布了在中日两国实施的舆论调查结果。关于中国对日本的印象,回答"不好"和"总体来说不太好"的中国人所占比例为86.8%,较2013年时的历史最差值(92.8%)相比略有好转1。"言论NPO"这个数据是否也反映了肩负着中国未来的中国大学生对日本形象的看法?如果不是,那实际的情况是什么?多年来,中日都有学者对中国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中日领土争端、历史问题、军事安全互信等多种问题同时爆发,中日关系处于最严峻时期。如何做好对日传播,面临着非常挑战。记者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期间,就对日传播问题,专访了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委员。目前的中日关系是个阶段性的问题《对外传播》:您在日本已经累计工作生活了26年,出任驻日大使之前还担任过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和驻韩国大使,您对亚洲问题,特别是日本问题很有发言权。您如何看待目前的中日关系?我们在对日传播上应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5.
正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两国经济实力的"新座次"使中日两国必须摸索出"新关系"。当前,中日关系处于调整期,各种矛盾集中爆发,钓鱼岛争端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矛盾之一。2010年钓鱼岛撞船事件后,尤其是2012年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以来,两国之间剑拔弩张,民众的相互印象也一落千丈。2013年8月7日,《中国日报》披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维护国家利益能力的提升,中日关系的持续紧张以及东海、南海争端的加剧,亚太局势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在媒体报道和国际涉华民调中也多有体现。作为国际知名民调机构,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全球态度调查项目"(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自2006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有关美国国际形象的调查,并从2008年起,将受访国家对中国的评价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为深入了解美国皮尤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中日关系重回正轨,迎来窗口期。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8年夏季进行的民调显示,近年来日本民众对中国积极评价的数量在稳步增长。目前17%的日本民众对中国抱有好感,创下6年来的新高。2018年10月,日本民间团体"言论NPO"与中国国际出版集团联合进行的民调显示,中国民众对日本印象"好"或"相对较好"的比例较上一年度上升了10.7%,  相似文献   

8.
正"北京-东京论坛"是中日两国高层次官民互动的交流平台,2005年由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发起创立,每年在北京和东京轮流举办。从2015年起,"北京-东京论坛"由中国外文局与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十五年来,"北京-东京论坛"广聚中日两国政治、经贸、外交、安全、文化和媒体等领域的权威知名人士,着眼于中日关系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交流研讨,努力为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增加正能量,提供新思路,提出新建议。论坛现已成为两国间历时较久、议题覆盖广泛、中日高层和民间都给予高度重视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9.
<正>抗日战争已经过去70年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对抗张力,这是很怪异、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战后中日关系走向在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的时候,尽管中国民众对日本人特别憎恨,但是,并没有采取大规模的报复措施。相反,而是采取了以德报怨的高尚行为。由于中华民国政府当时的号召,中国各地普遍善待日本俘虏和侨民。中国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11月至12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与华通明略(Mill Ward Brown)、Lightspeed GMI合作开展了第三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与2013年相比,此次调查新增日本和澳大利亚,调查范围覆盖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和中国;调查问题涵盖了中国整体形象、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并结合2014年的世情、国情,增加了对中国主办大型国际活动的评价等,更加详实、立体地呈现出国际社会对2014年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11月19日至20日,在日本东京南青山松山芭蕾舞团的演练剧场举行了新编大型历史史诗《白毛女》的公演。在中日关系处于特殊历史时期以及人们愈发认识到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性的今天,该剧的上演似乎具有特殊意义。电影《白毛女》1952年流传至日本后,受到日本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然而,不同社会阶层对《白毛女》的理解各有偏重。左翼知识分子及产业工人更多地从阶级意识、革命理想出发,希望日本也能效仿《白毛女》中展现  相似文献   

12.
<正>10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举办的第十一届"北京-东京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困难与举措:如何发展长期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东亚的未来与中日两国应发挥的作用"。500余位来自中日两国政界、经济界、学术界、传媒界的嘉宾和省市代表,在双边政治与外交、经济贸易、媒体与文化、安全,以及特别五个分论坛中,对涉及中日政治、外交、经贸、安全、文化、环保、旅游、地方合作等领域的重要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6月29日,美国独立性民间调查研究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关于中日形象互评——"敌对的邻居:中国vs日本"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86%的日本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仅11%的日本民众对中国做出了正面评价。近年来各种民调机构的调查结果也表明,日本对中国的好感度持续走低,这一现象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沈晓宁 《对外大传播》2013,(2):23-24,35
2012年本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遗憾的是发生了中日钓鱼岛争端,使得两国出现了40年来最严重的"政冷经凉"局面,甚至引发了两国民众间的互不信任。这种局面是否会长期影响中日关系,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当前的两国关系形势,中日媒体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就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与日本媒体有广泛沟通的《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先生。  相似文献   

15.
当前,日本媒体对中国的关心程度越来越高,而且涉华报道的比例越来越大,涉及方方面面,日本媒体在对华舆论上影响越来越大。《朝日新闻》是日本最有影响力的报纸。考量《朝日新闻》(英文版)的涉华报道,探究其对中日人民情感和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外大传播》2007,(9):41-41
2007年8月28日上午9点,第三届“北京-东京”论坛在北京开幕。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及亚洲未来。 “北京-东京”论坛由中国日报社与日本言论NPO组织和北京大学共同发起和组织,是中国新闻界和学术界首次与日本民间组织携手,为促进中日关系发展、加强中日相互了解而共同搭建的中日民间高层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7.
卓南生简介:1942年生于新加坡,祖籍中国广东,早年受教育于新加坡南洋大学,1966年负笈东瀛,获立教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卓南生从事日本研究和新闻评论长达50年之久,先后在东京大学和京都龙谷大学任教,现为龙谷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卓南生是资深日本政治问题和中日关系学者,著作颇丰,代表作是《日本的乱象与真相》、《卓南生日本时论文集》(全三卷)、《日本的亚洲报道与亚洲外交》和《中日关系出了什么问题?》(合著)等。  相似文献   

18.
正自古以来日本就对古丝绸之路非常向往,因为那是日本全方位地学习中国、编织日本梦的素材。来自丝路的精美的紫檀五弦琵笆是日本教科书中选定的精品,日本地名中的"九十九里海滨"、流行歌曲《月沙漠》和名作《敦煌》等,无不反映了丝路情节之悠久。2014年在巴黎举办了"蚕绊——皇室养蚕与古代丝锦及日法丝绸交流"的展览,解说词中明确提到:养蚕的发祥地是中国。据日本最早的史书《日本书纪》记载,皇后主持参与的祭祀养蚕仪式始于八世纪初。  相似文献   

19.
六十年,“甲子”一轮回,人生在花甲之年回首往事会有多少感悟?望着《中日关系 60年》画册那“青花”镶嵌的封面,不由使人想起了伫立在彼岸的日本岛国。这个中国的近邻, 除了留给我们刻骨铭心的历史之痛之外,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今天“一衣带水”的称谓,除了 地理位置上的提示之外,我们还可能从这个邻居身上获得什么? “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画卷图片展”以及《中日关系60年》画册,是外宣工作者在路途上留下 的一个深刻而清晰的脚印。 《对外大传播》记者在办展人员归国之后,跟踪、寻访、记录了此次活动在日本的展出实况, 倾听那些亲历于其中的人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以使大家了解在政治冷淡、经济摩擦的背后, 中日两国民众对两国关系真实的看法和真切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明天会更好”是2008年中曰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的主题口号。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和“明天”的象征,“明天会更好”寄托了青少年对中日关系美好未来的希冀,也表达出两国青少年推动中目关系发展的坚定信心。为配合胡锦涛主席访目的“暖春之旅”,应日本政府邀请,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派遣中国青年代表团一行200人对日本进行了为期7天的友好访问。5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参加中日青年交流活动时说:“我深信,青年代表着希望和未来,今天播下的种子明天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青年时代播下的友谊种子,将永远伴随着我们的人生。”2008年5月10日下午,中国青年代表团结束对日友好访问后乘机回国,代表团在北京亮马桥路附近的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举行简短的总结会,《对外传播》记者应邀对代表团成员进行独家专访。尽管成员们脸色稍显疲惫,,旦当问及访日感受等话题时,每个成员都进发出一种青年人独有的热情和活力,话语间流露出一种沉甸甸的收获和对中日关系美好明天的期待。在本刊编发稿期间,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编辑部全体成员都震撼着、感动着、行动着,纷纷参加捐助活动,尽自己微薄之力。为灾区献一份爱心。另一条消息也感动了我们:5月16日15时30分左右,目本第一批救援队抵达四川青川县县城乔庄镇,开始投入救援工作,这是首个抵达灾区现场的国际救援队。从日本国际救援队身上,我们似乎读出了中日关系“明天会更好”的更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