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桦  卞秉利 《双语学习》2007,(7M):165-166
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是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国家出版局、原国家标准局等中央七部门1987年1月1日颁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的基础上制定的。其宗旨是对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这两种数字的书写系统在使用上作比较科学的、比较明确的分工,使中文出版物上的数字用法趋于统一规范。本文是在作者多年从事图书审稿、编辑加工等出版工作的基础上,对本标准进行学习、运用的总结,疏漏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2.
本刊 2000年 11期发表了阎会才老师《语文课本中的数字用法亟待规范》一文。文章刊出后,接到江苏宿豫职教中心张健康老师、海南琼海市加积中学卢传福老师来稿。张、卢两位老师认为完全有必要规范语文课本中的数字用法,但具体操作应执行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张、卢两位老师的文章内容大致相同,现将其要点摘出如下。   1.关于规范的标准。国家语委等七部门 1987年 1月颁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是试行性的。 1995年 1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  相似文献   

3.
九义小语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数字的表示方面更趋规范.然而,对照1996年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学用法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仍有不尽规范之处.现举五年制教材中的3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1987年1月1日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5-1995),(以下简称<用法>),并由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5年12月13日正式批准、发布,1996年6月1日起正式执行.本标准的宗旨在于:对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这两种数字的书写系统在使用上作比较科学、明确的分工,使中文出版物上的数字用法趋于统一规范.  相似文献   

5.
关于数字的用法,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有关规定近年来几经调整,目前最新确定的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使用中应以新规定为准,勿以旧规范作为标准用法。1987年1月1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政府部门公布试行《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1993年7月又形成了《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修订本·征求意见稿)。最后,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5—1995),由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13日批准发布,1996年6月1日实施。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本中的数字用法亟待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语委《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1987年2月1日起试行。教材编者应该对教材涉及到的数字逐一审查,不合规定的给以修改。遗憾的是,直到今天,课文中的数字还是一个编辑的盲点。  相似文献   

7.
5.关于书写数字有什么规定? 答:1987年1月1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单位公布了《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文件指出:“为使出版物在涉及数字(如表示时间、长度、重量面积、容积和其他量值)时使用汉字和阿拉伯数字体例统一,特制定本规定”。书写数字总的原则是:“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遇特殊情况,可以灵活变通,但应力求保持相对统一。重排古籍、出版文学书刊等,仍依照传统体例。”  相似文献   

8.
从1996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是在国家语委、原国家出版局、原国家标准局等中央七部门1987年1月1日颁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的基础上制定的。该《规定》的宗旨在于:对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这两种数字的书写方法在使用上作比较科学的、比较明确  相似文献   

9.
魏直玉 《甘肃教育》2014,(17):52-52
正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是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并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素养。尽管现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电脑打字运用日益普及,但书写在实用方面还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不重视规范有序的书写训练肯定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而对于将来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损失将更大。那怎样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呢?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学》2001,(4):60-60
本刊2000年11期发表了阎会才老师《语课本中的数字用法亟待规范》一。章刊出后,接到江苏宿豫职教中心张健康老师、海南琼海市加积中学卢传福老师来稿。张、卢两位老师认为完全有必要规范语课本中的数字用法,但具体操作应执行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张、卢两位老师的章内容大致相同,现将其要点出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审改文章的过程中,我常发现一些作者对文中数字的用法不是十分明确,造成了行文中数字用法的不规范。1987年颁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对阿拉伯数字和与数字有关的汉字的用法进行了规范。下面略结合文章审改的实际试对其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有调查表明,在人类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以至将来的几十年内,不论媒体有多么发达,网络教学多么普及,人类获取知识的总量其绝大部分是通过阅读途径获得的,从报纸到杂志,从课本到博客,绝大多数信息的载体都是文字,因此文字教材也仍将保持目前的主导地位.对于想要真正掌握一门外语的学习者来说,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他整个外语学习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王宇 《巢湖师专学报》2001,3(4):107-108,112
社科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数字用法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其原因:1.传统数字用法体例的影响;2.新旧规范之间不一致,3.编辑编校的失误。为提高数字用法的规范化,应采取以下对策:1.进一步增强数字规范化意识。2.阅读和正确使用国家现行的标准原文;3.强化编辑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4.建议强化对《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实施管理与培训。  相似文献   

14.
数字用法要规范浙江/杨崇理1987年1月1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家单位联合颁布了《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199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已出现了相关的测试题。为了便于学习,本文结合一些试题实例的分析来说明《规定》的要点。[试题一]以下...  相似文献   

15.
王宇 《巢湖学院学报》2001,3(4):107-108
社科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数字用法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其原因1、传统数字用法体例的影响;2、新旧规范之间不一致;3、编辑编校的失误.为提高数字用法的规范化,应采取以下对策1、进一步增强数字规范化意识;2、阅读和正确使用国家现行的标准原文;3、强化编辑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4、建议强化对<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实施管理与培训.  相似文献   

16.
<正>人民网教育频道消息:2014年8月,我国最有影响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联手广东省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公司,共建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这意味着人教版新一代的"数字教材"将正式落户广东,为广大师生提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创新解决方案。《武汉晚报》9月15日消息,人教版数字教材或将在武汉和咸宁学校试点使用。华中师大校长杨宗凯描绘了将来中小学教室情景:师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老师用电脑改作业、学生用电脑做作业,用"动起来"的多媒体手段了解以往"躺"在课本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有不少鲁迅作品作为课文,从初中到高中,遍及课本各册。这些课文由于写作的时间较早,加上其它一些复杂的原因,造成了有的文字不够规范。对这些不够规范的文字如果不加以指正或修改,难免要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一些麻烦,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增加负担。现将这些不规范的文字略加整理,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中小学管理》1999年第9期《应规范校名中数字的写法》一文中,有关校名写法的建议我赞同,但我认为第一段不完全正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5—1995)第4.2条规定:“使用阿伯数字或是汉字数字……目前体例尚不统一。对这种情形,要求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特别是当所表示的数目比较精确时,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并不是“汉字或阿拉伯数字都可以用”。对于文件上的数字。我认为也应尽量按“国标”书写,而不是“以用汉字为好”。  相似文献   

19.
曾晓舸 《文教资料》2013,(29):189-190,161
《开明国语课本》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专供小学高级国语科教学之用的教材,取材儿童生活、容纳儿童文学及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种文体,为儿童说话、作文的模范。本文主要考察了介词“在、把、给、跟同、打从”在课本中的用法.以期发现现代汉语介词发展演变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学领域也更注重素质的全面培养,文字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人的成长过程中,除去语言以外,文字是我们在生活、学习与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最主要工具之一,一个人的字迹不仅会给他人带来不同的观感,同时也能够一定程度体现出一个人的性格,因此书写教学是比较重要的。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从文字教学入手,做好教学研究工作,同时还要规范好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实现学习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