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需要创新。作为一张处于成长期的都市类报纸更需要创新。2004年5月开始,我担任今日早报新闻中心的“白班主任”,尝试改革传统采编手段,创新日常采编理念,在实践中渐渐摸索并形成了一套“白班主任”的采编工作程序。现谈谈其中的一些心得,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白班主任”之报题与公告顾名思义,“白班主任”是做白班的,但比起夜班来也并不轻松。每天上午8点左右到报社后,就得坐在电脑前开始紧张工作了。一会儿,手机铃响,“荣  相似文献   

2.
王朝阳 《今传媒》2023,(10):57-60
新时期给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理论和实践要求,为此新闻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与角色定位,不断磨练自身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并以此为抓手提高自身新闻采编能力。本文阐述了新时期新闻工作者提高新闻采编能力的意义,分析了当前新闻工作者新闻采编能力的现状,提出新闻工作者应夯实脚力,锻炼眼力,增强脑力,磨炼笔力,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养,满足新闻行业发展新需求。  相似文献   

3.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针,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而提出来的。换言之,新形势也给我们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新机遇。联系办报的工作实践,对于都市报的新闻采编,如何落实“三贴近”,笔者有如下一些体会。 都市报的“市井新闻”是笔者着意思考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都市街头、邻里之间的生活新闻。  相似文献   

4.
办好新闻内参是新闻媒 体开展舆论监督的一种主要 方式,它具有公开批评报道 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 此,从中央到地方(包括各 部、委、办、局)的各级新闻单 位都注重办好自己的新闻内 参。《中国水运报》也不例外, 自1984年(原名《中国河运 报》创办起,就非常注重发挥 新闻内参的作用,并为水运 行业解决了大量的重点、热 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被水运 界广大干部职工誉为“不公 开的新闻载体”。如今,《中国 水运报》内参已日趋成熟,发 展成为与报纸并重的载体, 其内参数量与质量排在同类 报纸的前列。16年来,《中国 水…  相似文献   

5.
<正> 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待编稿库”,在党的生日那天正式运行了,这是新华社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值得新闻界同行关注的有借鉴意义的事情,它标志着继“电脑代笔”之后、新闻采编的第二次技术变革拉开了序幕。 所谓“待编稿库”,说得更明确一点,  相似文献   

6.
中央三令五申,禁止有偿新闻,特别强调要“两分开”:新闻报道活动和经营活动分开,新闻采编队伍和经营队伍分开。可有少数单位偏偏要搞“两不分”,向采编部门及个人下达创收指标,导致广告性“新闻”泛  相似文献   

7.
在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社会新闻占据一定量的比重。社会新闻引人关注,也容易引出争议,因此,把握好社会新闻的“量”与“度”,是新闻采编人员要认真细致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新闻采编人员都经历过“网上淘金”。在拥抱网络时代给予的方便和快捷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使用互联网络的利弊得失。新闻采编“网上行”能走多远?这关键取决于编辑、记者自身对新闻本源的认知程度和“网上行”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9.
2007年是中国党报事业继续快速发展的一年,各级党报以内容信息的生产和提供能力为杨已、竞争力,秉承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在采编实务上践行“三贴近”,闪现了诸多亮点。  相似文献   

10.
彭万福 《新闻窗》2005,(5):62-62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新闻队伍不断壮大,新闻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快速化、传媒竞争日益激烈化的今天,人们渴求有效新闻信息,往往被一些滞后的、同质的甚至是虚假的新闻信息而降低了对媒体的公信力。这一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新闻采编人员总体素质欠缺所致。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认为新闻采编人员特别是从事一线采访的记者,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养求真、求实、创新、敬业的新闻从业素质,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佳品力作奉献给时代,奉献给党和人民。  相似文献   

11.
宋梓祯 《新闻传播》2015,(3):109+111
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广播新闻采编带来了更为快捷的传播辅助,广播新闻连线也因此出现了新的变革机会。从传统型媒体有限的拓展到当前播客、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播新闻连线采编过程中的传播渠道可以突破时空的约束,在完成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同步传输的基础上,辅助新闻现场中的广播记者完成即时新闻报道目标。本文围绕广播新闻连线报道中,记者、编辑、主持人三方在连线报道中各自角色、相互的影响、作用及其应用展开论述,以期找到广播新闻采编作品质量提升的方式及方法。  相似文献   

12.
周薇 《采.写.编》2016,(3):102-102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新闻采编工作也需要“众人拾柴”,加强新闻采编团队的团队精神建设,有助于每位队员发挥聪明才智,提高新闻采编效率,制作出更优秀的新闻作品。新闻采编工作是一项重复且复杂的系统工作,它的完成需要充分依靠新闻团队通力配合。而队员间的团队精神对于新闻采编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性。只有加强团队精神的构建,才能提高新闻采编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广播新闻采编人员在对新闻进行采集加工制作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我们姑且称这种思维方式为“采编思维”。采编思维,是报道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对广播新闻采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看,新闻采编工作应当以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正确反映人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在新的发展时期,起到宣扬进步潮流、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闻采编工作。新闻采编工作也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全面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特别在具体的采编实践中,应当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科学的采编思维。其中主要包括立体思维、创新思维、贴近思维和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4.
当前各报业集团正根据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两分开的原则,积极探索既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又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报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两分开”是新形势下报业为适应新闻宣传规律和市场规律所进行的一种新探索,无前人经验可供借鉴。新闻产品与一般的企业产品有很大不同,新闻的最终产品——报纸,是采编人员与经营人员(包括印刷、发行、广告人员)共同制作而成的。在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中实行“两分开”时,决不能将生产产品完整过程的产业链条割断。如何做到采编与经营既分开又分而不断,既实现采编…  相似文献   

15.
学习,对每个人来讲都很重要。对基层企业报的记者和编辑而言,更须抓好理论、政策,企业实践和新闻业务三个方面的学习。 对于理论、政策的学习,一些采编人员往往不够重视,认为企业小报主要报道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政策理论的宣传是大报的事,学不学关系不大。诚然,企业报由于涉及的范围有限,对党的理论、政策的宣传报道很少。但这并不能说明,企业报的采编人员在政策理论方面的学习可多可少、可深可浅、可有可无。任何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3月初的全国“两会”关乎未来中国的走向,国内外媒体纷纷关注,一场激烈的“新闻战”随即上演,对于今年的全国“两会”,重庆日报高度重视,精心策划,派出了由总编辑牟丰京带队的8人采访组。经过10多天的努力,重庆日报采写了一批高质量的新闻稿件,顺利完成了新闻报道任务,得到广大读者认同,受到了市领导的表扬。  相似文献   

17.
采编工作绝不能等闲视之,因为采编工作就意味着创造性工作。采编新闻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新闻界的行话,发现了一条新闻,叫“捉了一条活鱼”。发现了新闻要制作,犹如捉了一条活鱼要煮。怎么煮呢?水煮?油煮?酒煮?据说温州人有这样的祖传秘诀:“酒煮特好,可除腥气,又可保原头原尾之  相似文献   

18.
国内首家电子采编实验室于5月7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建成,这个实验室将采用清华紫光集团开发的新闻采编软件。 这个实验室按照报社已经实现网络化的编辑部工作模式来运作。它可以在计算机联网的条件下,完成报纸采编流程的全过程,从写稿、编稿、组版、拼版到出报纸的大样,基本实现“采编无纸化”。 创立于1988年的清华紫光集团,是清华大学高科技产业的代表。在10多年的发展中,依托清华大学的科技和人才优势,走出了一条中国高校产业发展的新路,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精细化工与生物工程技术、环保技术为主的三大产业板块,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产权及独有技术的产品。为促进中国新闻媒体技术的发展,清华紫光集团成立了专门的新闻媒体事业部,现已推出“清华紫光新闻采编软件”等产品,目前已在上海解放日报、劳动报和国内几家报社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澎潮 《新闻前哨》2014,(8):70-71
新闻业绩考评,尽管是一项“雨后送伞、事后诸葛亮”的工作,但怎样“反弹琵琶”用好这个“指挥棒”,其中确实大有门道.湖北日报编委会不断完善新闻业绩考评制度,运用多种新闻批评阵地,促进报纸质量提高.采编大楼一楼大厅的评报栏上,“天天评报天天进步”八个大字,每天从早到晚向来来往往的同事、来宾等,彰显着“打造一流传媒集团、追求一流办报水平”的精神品格.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任中宣部部长期间,多次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调研,对《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等坚持每天评报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20.
综观一些报纸特别是地市报的时事报道,并.不像本地新闻那样让人可信。突出的问题是,少数时事版面有“水分化”和“庸俗化”倾向,片面追求“读卖效应”而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政治性、准确性和导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