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红楼梦》第23回和第27回中,对于落花,宝玉和黛玉分别采用"水葬"和"土葬"两种不同的方式,这样两种不同的葬花方式反映了宝黛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深度。宝、黛二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主体差异是造成二人在"葬花"问题上产生同和异的原因。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宝黛二人葬花方式的异同,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真人"对自我与自由追求的幻灭,写出这类人"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2.
《道觋》是《牡丹亭》剧作中的第十七出,以往的评价过低,笔者认为,本出在人物形象塑造、作家文化取向、主题揭示等方面都有重新认识的意义和价值。石道姑是一位被"理"所迫害的悲剧女性,她之所以帮助杜丽娘、柳梦梅二人,是出于同情,而这份同情又是建立在对自身不幸遭际的深刻认识上的。汤显祖在本出中使用《千字文》中的语言有115处,既显示出他对童蒙文化的熟悉与喜爱,也借以反对伦理思想的虚伪与毒害。  相似文献   

3.
徐枕亚在《玉梨魂》的写作中多次点出对宝黛爱情的赞赏及叹息,何梦霞与白梨影的爱情与宝黛爱情也颇有相似之处。将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徐枕亚对宝黛爱情的理解并不是全面的,一方面徐枕亚吸取了宝黛二人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二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但是在更重要的命题也就是小说整体情感的抒发上,徐枕亚对《红楼梦》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的"悲凉"上,并未思考这种悲凉的深层原因,也未能将它成功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来。观照《玉梨魂》对《红楼梦》的借鉴关系,我们可以对《玉梨魂》的价值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与王念孙《广雅疏证》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两部重要著作。在贯通语料的基础上,笔者由词义引申入手比较二人研究思路的异同,从词义分析的指导思想、词义分析的着眼点、词义分析所用术语等三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二人"求变"与"求通"的不同研究取向。与此同时,借鉴汉语词汇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考察二人在具体实践操作中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5.
石洁林 《学语文》2013,(1):75-75
洪昇的《长生殿》与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都描写了大人物的爱情。围绕两部作品的一条隐线便是一个"情"字。本篇中,我们也试图从这一"情"字,对《长生殿》与《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进行分析。 一、情之性质:纯情与迷恋 洪昇的《长生殿》中,李杨二人的爱情是理想的、单纯的。杨贵妃没有过问政事,也没有恃宠妄为。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通过直面女性的情欲使女性的生命存在获得了一种主体地位,使女性从那种不公正的扭曲中摆脱出来,这种对妇女性权利的公平正视,是人性得到尊重的一个基础。但另一方面,它也走进了一个极端,女性形象成了"情淫"的化身、"情欲"的符号。文章主要从"欲海沉沦者"和"欲海超脱者"两大类五小类来分析《金瓶梅》中的淫娃荡妇形象。  相似文献   

7.
《风雅颂》与《人生》具有互文性关联,杨科其实就是进城后的高加林。这两部小说呈现出相同又相异的人物关系模式,其相同处在于都包含着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以及"负心汉"又被别的女子所负的情节模式,而且城乡矛盾都在男女的结合与分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风雅颂》对《人生》的"修改"和"误读"体现在男女主人公在"负"与"被负"的行为中所犯的错误程度上的区别,由此也显示了两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同以及作者态度和作品审美风格的迥异。  相似文献   

8.
王钒宇 《文教资料》2010,(12):15-17
鲁迅先生的《呐喊》有很浓厚的"寂寞"意识,在这部小说集中《鸭的喜剧》给人的"寂寞"感最强。本文剖析了爱罗先珂的寂寞源泉,同时也分析了鲁迅先生的寂寞之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人"的普遍寂寞感的源泉——"缺少爱和诚"、"人与人的不相干性"。  相似文献   

9.
王婷 《考试周刊》2011,(14):26-27
在井上靖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几乎都有一种美丽而孤独的气质。其代表作之一的《敦煌》中回鹘王女清冷美丽的形象和悲惨的命运,更是一种"寂寞之美"的极致体现。本文试以《敦煌》中的回鹘王女为对象,从"寂寞之美"的两种表现,形成原因及其与"物哀"的关系三个方面,浅谈《敦煌》中女性人物的"寂寞之美"。  相似文献   

10.
对《孙子兵法·行军篇》题解的五种观点进行了探讨和批评,指出"行军"便是"执行军务",具体而言就是"执行指挥职务"。因此,《行军篇》是孙子写给战役或战术指挥员的战地指挥条令,且是国际军事史上最早的战地指挥条令,是实用型军事著作的鼻祖。之后依照条款式应用文写作中"章断条连"的写法,对《行军篇》原文进行现代汉语翻译,从而更为直观地证实了其作为战地指挥条令的判断。按照这种判断对曹操将"取人"注为"厮养足也"的观点进行了批评,指出"取人"有"正确运用兵力"与"教化、管理好士卒"两层含义。  相似文献   

11.
杨筱君 《成才之路》2013,(23):65-66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其中塑造的刘兰芝这一形象更为人津津乐道。她集合了中国古代女性所有的美德,是"美"之化身。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与《镜花缘》均意在"昭传"女子之事迹,题材相同,作者也都具有比较进步的女性观。曹雪芹重在表现女子的才情,揭示她们悲剧的命运;李汝珍则要彰显女子的才学,重在显现她们的学问,于是作品展示出迥然不同的两种写法,引来了后世读者两种截然相反的阅读评价。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宋代绘画的写实性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宋神宗时期的宫廷院画家崔白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在德国美术发展史上,丢勒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两人都以其独特的写实性魅力强烈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也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艺术创作。文章采用平行比较和文化比较的方法,立足前人研究成果,结合相关史料,从崔白的《双喜图》和丢勒的《野兔》两幅作品的具体比较出发,通过分析二人对"真实"的不同再现,异中见同,同中辨异,系统阐释中西方两种不同的写实面貌,并追本溯源,探究造成这一状况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帛本《系辞》与《易之义》《要》篇在论说天地概念时,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帛本《系辞》将天地概念分别归置于两大对立统一的范畴系统之内;《易之义》与《要》篇则提出了"三才之道"的范畴系统,将人与天地并称。今本《系辞》与帛本《系辞》也有很大的区别。今本《系辞》中与帛本《系辞》不相契合的文字,与《易之义》《要》所论的"三才之道"范畴系统更为贴近,体现了浓厚的儒家特色。  相似文献   

15.
从《硕鼠》省略所悟出的问题——善阁读《诗》记(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韩诗》与《毛诗》在《硕鼠》三章每章后二句的不同,推断《生民》诗"于豆于登"句也是因古人抄写遇重文省略而误解原文所致。  相似文献   

16.
《文史通义·答客问上》首段中"其"和"訾謷"所指的对象颇有歧义,其中"其"既可指郑樵,也可指戴震、吴颖芳二人。而"訾謷"则可指郑樵,也可指章学诚自己。考证这两处歧义,可以有助于读者对文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对《论语·里仁》篇解说纷纭而未得要领。但对"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为什么还要"得之"且是"不以其道得之"这一显然不合逻辑的问题,大都没有过多关注或给予合理的解决。文章深入分析文本义并结合孔子生平,认为一个人处于"贫贱"的状态中,有内部和外部两种原因:其一是因为自身内部的原因;其二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原因,如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无能、时机的不成熟等,但仁者君子却能"于富贵则审处之,于贫贱则安守之。"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中的《明诗》篇,主要论述诗歌的历史沿革,概括全面,但在论述五言诗时对魏晋大诗人陶渊明只字未提,其原因是刘勰与陶渊明两人对"自然"有不同理解以及刘勰对玄言诗的误解等。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鲁迅写作《野草》为什么"难于直说"?不是当时的政治原因,也不是与许广平的爱情原因,而主要是《野草》与佛文化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由黄蜀芹执导的电影《人鬼情》被戴锦华誉为中国新时期以来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一出经典的曲目《钟馗嫁妹》贯穿影片始终,也伴随着秋芸的成长过程,镜头的转换让我们在戏曲与现实间不停穿梭的同时也使我们在人与"鬼"之间不停地跳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