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金萍 《今日科苑》2009,(24):45-45
本文根据胜利油气区浅层气藏开发过程中表现出的开发特点及规律,有针对性的对边底水气藏的开发规律进行研究,对其气水同采阶段实施的各类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对比,经过大量理论论证和现场实际应用,在济阳凹陷浅气藏成功地进行了三种排水采气工艺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排水采气技术是气田生产中常用的工艺技术,也是解决"气井积液"的有效方法。对有水气井采取合适的排水采气工艺可以稳定气井生产,提高有水气田的采气速度和采收率。涩北气田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出水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气井产能的主要因素,本文结合涩北气田出水特征,就目前国内外采用的多种排水采气技术在涩北气田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杨等 《内江科技》2014,(3):94-95
火山岩气藏地质条件复杂,在生产过程中气水产出关系复杂,有的气井甚至投产就气水同产,严重影响气藏的采收率。受水平井井眼轨迹和复杂流动形态的影响,常规的预测模型不适用于水平井的临界携液流量预测,分别利用直井段、斜井段和水平段临界携液流量模型计算气井不同井段的临界携液流量,发现直井段临界携液流量并不随井深呈线性关系,这为指导火山岩气藏水平井高效开发和排水采气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采气过程中加入泡排剂有利于降低地层水表面张力及井筒液柱密度,改善水气流动状态,达到排水采气的目的。针对大庆徐深气田高温、深井的气水特点,复配出高温泡排剂XS-1,采用倾注法(Ross-Miles法)等方法进行了泡沫性能研究,对新型泡排剂XS-1的起泡能力、携液能力、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水气田采气工艺的主要方法就是排水采气工艺技术,这项技术也是国内外气田开采后期的主要的一项采气工艺措施。下文主要论述了国内外的各种排水采气的方法原理和排水采气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6.
川东北气矿成立于2002年12月,主体产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气藏老区近一半天然气产量必须依靠排水采气完成。本文分析了现有排水采气工艺主要包括:泡沫排水采气工艺、气举排水采气工艺、优选管柱排水采气工艺、机抽排水采气工艺等。加强气藏和单井的排采工艺分析,优化设计排水采气工艺和技术参数,研发和更新井下作业配套设备,和采用复合排水采气工艺等,均是有效提高产水气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内江科技》2015,(7):67-68
涩北一号气田是柴达木盆地背斜层状边水气藏,岩性疏松,气层多而薄,气水关系复杂。疏松砂岩边水气藏在多层合采时,边水水侵、隔层层窜、工作制度改变、固井质量变化等因素都会综合影响气井产水特征。本文以涩北一号Ⅲ-3层组气田为例,统计各生产井产水数据,从出水量大小、出水量变化幅度两个角度对气井的日产水量、水气比这两个生产指标进行分类,分析导致这些生产指标呈现不同趋势的原因,并建立数模模型,与分析结论相互验证。  相似文献   

8.
气体钻井钻遇地层出水条件下,地层水将在毛管力作用下侵入上部泥页岩地层,并在地层内形成一个气水两相分布地带,针对地层水侵入规律的研究,对研究泥页岩井壁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数值模拟对其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气水两相渗流模型模拟该条件下的水侵过程,可得到水侵范围内含水饱和度和孔隙压力的分布,并由计算结果进一步可得到水侵深度与时间的关系;采用实验设备在模拟地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对其进行实验研究,可得到岩心中的水侵深度与时间的关系,并与模拟结果对比验证,表明模拟结果能对气体钻井钻遇地层出水条件下泥页岩的水侵规律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9.
徐深气田排水采气工艺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徐深气田部分气井试采过程中出水的问题,通过调研国内外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的进展和发展趋势,结合气田实际优选合理的排水采气方式,确定在开发初期应将气举与泡排两项工艺做为排水采气技术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排水采气工艺已成为有水气田采气工艺的主要手段。国外研究者已经提出多种系列的排水采气工艺,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综述了国外几种新的排水采气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1.
李雪松 《内江科技》2013,34(5):79+185
为了预防含边、底水气藏在开发生产的过程中,由于水侵导致井筒附近含水饱和度的上升而引起气井生产气液比下降,携液能力降低,气井积液并停喷,必须确定气井在停喷时井筒周围的临界含水饱和度。通过对凝析气藏积液和停喷井的分析,利用节点分析的基本原理,计算气井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的流入、流出动态曲线来找寻气井携液量和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并回归方程预测气井自喷生产时井筒周围的临界含水饱和度。对凝析气田排水采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许彦群 《内江科技》2009,30(11):109-109
对济阳坳陷单家寺地区新近系气藏进行综合分析,表现为气藏储层埋藏浅、压实程度低,以高孔高渗为特征;气水关系复杂,形成多套独立的气水系统,开采过程中气井产量稳定、压力递减快、出砂严重等特征。针对这种特殊情况,单家寺地区气田开发应采取整体部署、分步实施的开发对策,选择合理工作制度,生产前进行先期防砂,提高气藏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雷改玲等 《内江科技》2014,(2):64+63-64,63
<正>伴随着气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气井出水问题日趋严重,排水采气工艺已成为提高有水气田开发效益的有效技术。本文基于文23气田存在的低产井积液问题,通过介绍三种成熟的排水采气工艺,以期为解决气田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气田生产过程的增产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属于典型的孔隙型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各气藏未见明显水层,无边、底水,原始气藏压力为低压至常压。大牛地气田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天然气中凝析水和地层孔隙水的影响,经常会导致气井井筒积液,对气井的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目前气田主要的排液采气工艺是泡排,但是2010年,有2口实施泡排工艺的气井水淹停产,水淹时井口油压为8.00MPa。随着地层压力的进一步降低将有更多的产水气井积液甚至压死,所以针对大牛地气田实际状况提出利用现有注醇管线,使用撬装压缩机在集气站或者井口注气相结合,不安装气举阀的排液复产工艺。对于大牛地气田能否使用气举排液复产工艺,首先在于地层压力能否举升所期望的排液量,其次所需的注气量是否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最后就是现有小管径的注醇管线能否满足注气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一组产量和流压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二项式产能公式中的系数A和B绘制气井流入动态曲线。该曲线能较直观地反映气井产量和井底流压之问的关系,也反映了气体从气藏流入井底的动态,同时也能分析气井的生产制度是否合理。根据气水在井筒中的流动规律,确定气井携液临界流量及临界流速,从而可以确定油管的直径、下入深度等参数,以便对有杆泵排水采气进行优化设计。根据气井的流入动态、气水两相流动、有杆泵的优化设计,用数学手段精确地描述各个系统的参数动态规律,建立各种数学模型,编制计算机程序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6.
王成思 《内江科技》2023,(3):132-134+109
<正>水侵导致气藏见水后产能下降,因此明确气藏水体大小和水侵强度极其重要。为此,首先利用动态分析理清产水井产水特征及水侵模式;然后采取水驱指数及水侵替换系数确定气藏大部分井呈现出中等偏强水侵,并运用多种水体计算方法对比给出了适合该气藏的水侵量计算方法;最后,基于边水见水时间预测的理论方法与试井解释的储层物性参数相结合,利用已见水井进行边水见水时间公式的验证,然后将公式运用于风险井的见水时间预测。该成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国的地理情况比较复杂,所以我国的气田也随着地质情况的不同而出现了情况复杂的局面。我国长期对气田的开采,导致气井内出现了积水的情况,由于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对气井的开采量急剧下降。所以要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来将气井内部的积水排出,才能恢复气田的开采量,增加气田采气的效率。如果不能及时将气井内的积液排出就会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所以,本文就气井的排水工艺技术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以便提高气井的采气率的同时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8.
气藏流体物性分析数据是评价气藏(田)流体性质、计算储气层储量、开发方案设计和管理气井、预测气田动态、地面设计采气工艺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本文通过对川东北地区普光构造天然气高压物性实验分析,开展了川东北地区普光气藏流体物性数据变化规律研究,进行了偏差系数、体积系数、压缩系数、热膨胀系数、粘度、密度数据变化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7,(11)
边底水气藏在开发后期,气井不可避免的将见水,同时随着地层压力、产气量的降低,井筒内会逐渐产生积液,积液后影响单井的生产生产。若需要使得单井恢复生产能力,需要对气井积液进行措施处理。针对研究区中浅层气井,讨论了4种排水采气的工艺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应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为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的优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随着气井的开发进入中后期,井底压力降低,井筒积液问题越来越严重,排水采气成了各个气田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排水采气工艺,可以延长气井的生产周期,提高气井的采收率。涡流工具是一项新从国外引进的井下气-液两相分离技术。本文重点介绍了涡流工具的结构组成、工作机理、操作过程、适用范围、优化设计,为气田的排水采气技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