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教材实验的弊端 人教版《化学(必修2)》在第3章第2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的科学探究中,介绍了“石蜡油分解实验”.原教材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将浸透了石蜡油的石棉放置于硬质试管的底部,试管中加入碎瓷片,给碎瓷片加热,石蜡油蒸汽在炙热的碎瓷片表面发生反应,生成一定的气体,利用生成的气体进行其他实验.  相似文献   

2.
对乙烯加成实验的绿色化改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乙烯的加成实验是高中有机化学中一个典型实验,该实验旧教材往往是按以下方案进行:将体积比为1:3的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放入碎瓷片再加热至170℃制取乙烯气体,通入溴水使之褪色.  相似文献   

3.
1实验改进思路 石蜡油分解实验是高中重要的有机实验。实验原理是石蜡油蒸气遇到灼热的碎瓷片,分解产生一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等溶液褪色的气态产物,该气态产物还能用排水法收集并且可以燃烧。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可推断产物中含有与烷烃不同的烃——烯烃。该实验有助于学生认识最简单的烯烃——乙烯的主要性质及其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化学1》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一节中,以图示的形式呈现了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情景(《高中化学1》2007年3月第3版第55页图3-11),如图1所示。实验操作是:把水滴入盛有少量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用手轻轻摸一摸试管外壁,有什么感  相似文献   

5.
1实验目的 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学》教材第二册第七章第2节"有丝分裂"的教学中,安排了"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观察"学生实验,实验中推荐使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作为染色体的染色剂。在做这个实验中发现,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实验八硝酸的性质》中安排有稀硝酸与铜作用的实验,要求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1:2)反应的实验,收集气体并检验无色的NO能够被氧化成红棕色的NO2。但是学生在完成实验时,看到烧瓶中有红棕色气体,而收集到试管中的气体当打开拇指时却没有看到气体颜色的变化,学生非常疑惑。笔者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而是和学生共同研究制定了一个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7.
正在高一化学教材必修一有关稀硝酸与铜反应制备NO的实验中,很难观察到NO是无色气体。为此,笔者经多次实验研究,对该实验作出如下改进。一、原实验不足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该实验时,由于试管内原有空气中的氧气未除去,实验产生的一氧化氮便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而生成二氧化氮,此时往往会看到试管内产生红棕色气体,而无法观察到NO的颜色,同  相似文献   

8.
笔者把苏教版《实验化学》教材第2版与第1版仔细对照研读之后,发现第2版在"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节内容中,对于"铝配合物的生成"课题方案进行了改进。第1版中的实验步骤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沪编高中生物新教材(上科版)中,增设了许多课堂演示实验,笔者在使用过程中,对《酵母菌酒精发酵》、《过氧化氢酶作用的高效性》两个实验进行了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对《酵母菌酒精发酵》实验的改进实验装置见附图。附图酵母菌酒精发酵的实验装置教材的实验方案是:“在1号、2号试管内各盛清水3mL,滴入指示剂0.1%BTB液少许,使水呈蓝绿色。取5%葡萄糖液10mL盛入大试管中,加鲜酵母液3mL,混合。再加稍许石蜡油,试管口加塞。水浴,温度保持在35~38℃。见有气泡逸出,用导管通入2号管溶液中。待若干分钟后,观察2号管溶液的…  相似文献   

10.
正"铜与稀HNO3反应实验"属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四章的内容。该实验对学生进一步了解HNO3,NO和NO2的性质,提高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素养等均有重要意义。一、原实验方案的不足教材将该实验直接置于试管中进行(图1)有以下不足。1.现象不明显,气体往往在液面就会被氧化成红棕色NO2气体,很难观察到无色NO气体。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16页安排了一氧化氮生成的演示实验,该实验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铜与稀硝酸缓慢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一氧化氮,空气进入试管后,气体变成了红棕色的现象,从而使学生了解铜与稀硝酸缓慢反应产物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为无色气体,且遇空气立即被氧化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的性质。但在实验操作中,该实验存在如下弊端:由于试管内空气不易排出,生成的一氧化氮很快被氧化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不易观察到有无色一氧化氮生成。  相似文献   

12.
氯气与氢气混合见光爆炸的实验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气与氢气混合见光爆炸的实验 (高中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 )成功率很低、危险性很大 ,而且耗时 ,许多教师都不做该实验。为了简化实验过程 ,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现改进如下。一、实验装置如附图所示 (铁架台等仪器省略 )。附图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二、实验步骤   1 .从漏斗处向试管注入饱和NaCl溶液和稀盐酸混合溶液至试管口 ,并用带塞干燥管塞好。2 接通直流电源 ( 1 0V~ 1 2V)进行电解。3 当观察到干燥管上端出现黄绿色的气体后 ,立即在干燥管口套上小气球。4 当电解生成的气体达到试管体积的一半时 ,停止电解。调节漏斗的…  相似文献   

13.
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实验的研究性学习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铜与稀硝酸发生如下反应:3Cu 8HNO3稀=2NO↑ 3CuNO32 4H2O。从理论上讲,实验现象应为生成无色气体,在试管口遇到空气后变为红棕色。但现行教材中该实验直接在试管中进行,用塑料袋封住试管口,实验的真实现象却是实验操作中气体往往在液面上就变色(这是NO迅速跟封在试管中的氧气结合生成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2NO O2=2NO2)。实验现象与理论反应无法吻合,给实验结论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一实验进行必要的创新研究与改进。要想清楚地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的生成及无色变为红棕色的过程,关键是在产生NO气体前…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9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中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引导学生进行了探究。现在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探究做如下说明。1分解速率探究教科书中对双氧水的分解做了如下两个实验。实验一:在试管中加入5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实验二: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如图1  相似文献   

15.
现行教材对二氧化硫漂白性质的实验一直采取以下操作 :将SO2 气体通入装有品红溶液的试管 ,品红溶液的红色退去 ,再加热试管 ,红色又恢复 ,装置见图图 1 原实验装置    图 2 改进的实验装置1。由此教材得出结论 :“用二氧化硫漂白过的有色物质 ,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恢复原来的颜色 ,这是因为二氧化硫和某些物质化合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 ,容易分解而恢复原来的颜色。”教师对该反应原理很清楚 ,但是学生不知道 ,这种操作能不能说明该反应原理 ?学生心中留有疑问 ,更重要的是 ,加热又分解出的SO2 不经处理 ,直接排入空气中 ,没有…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实验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的《化学》第二册(2007年1月第2版)第14页[实验1—7]: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浓硝酸和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胶塞塞住试管口,并将导管通入另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如下图)。观察发生的现象。反应片刻后,将加入稀硝酸的试管上的胶塞取下,使空气进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严密和完善的实验逻辑推理过程是学生理解并记忆概念的关键。九年级化学上册(山东教育出版社《)性质活泼的氧气》一节中,有关催化剂概念的探究实验是这样编排的: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加入3ml ̄5ml过氧化氢溶液,完成下列实验:1.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试管的管口,观察到的现象是(火星不变或熄灭)。2.在B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到的现象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3.在C试管中加入几块沸石(或瓷片),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到的现象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比较上述三种…  相似文献   

18.
正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是高中化学必修内容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人教版教材介绍了如下两种方案。一、教材中的两种方案方案1:切一块绿豆大小的钠,用铝箔(事先用针刺一些小孔)包好,再用镊子夹住,放在试管口下,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等试管中的气体收集满时,小心地取出试管,把试管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检验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9.
一、提出问题 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2课题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中设计了“乙醇、苯酚与金属钠的反应”的实验:在2支干燥的试管里各加入2mL乙醚,向其中1支试管加入1mL乙醇,向另1支试管中加入约1.5g苯酚,振荡。再向上述2支试管中各加一小块(绿豆大小)吸干煤油的金属钠,观察、比较实验现象。该实验试图通过金属钠分别与乙醇、苯酚反应放出气体的速度快慢来比较醇羟基和酚羟基的活性。我们按照上述要求进行了多次实验,但结果均出乎意料:金属钠沉入乙醇的乙醚溶液底部,且产生较多的气泡;  相似文献   

20.
1实验中存在的不足 现行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80页“硝酸的氧化性实验”:在2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稀硝酸(4mol·L-1)和浓硝酸(15mol·L-1),立即用蘸有NaOH溶液的棉花封住试管口,观察试管中发生的现象.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浓硝酸和稀硝酸均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且验证铜片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不同.该实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以下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