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认干爹 云南山多路多地形复杂,但在十字路口多有指路碑,标明四方村镇名及里程数,让路人心里有底,不至于走冤枉路费时费力.这指路碑是谁来竖上的呢?这就要追溯到故乡习俗认干爹.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中,"三年"一词主要存在于哲学、伦理习俗、政治、经济、礼乐教育等语境中,对伦理习俗和政治语境有较强的优选性,在年头时间和"三"字组合中具有强势存在的地位,这使得"三年"具有了典型文化概念的价值.这种优选性和强势存在的地位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古代"尚三"文化传统;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本质;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中,"三年"一词主要存在于哲学、伦理习俗、政治、经济、礼乐教育等语境中,对伦理习俗和政治语境有较强的优选性,在年头时间和"三"字组合中具有强势存在的地位,这使得"三年"具有了典型文化概念的价值。这种优选性和强势存在的地位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古代"尚三"文化传统;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本质;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4.
正一、作为江南习俗的试儿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诞辰礼仪,试儿,又名抓周、试周等等,有着悠久的历史。《颜氏家训·风操篇》:"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这是最早在文本上关于抓周试儿的明确记载。颜之推所说"江南风俗",可见这一习俗在江南一带已风靡许久。由于时代的原因,在宋代这一习俗的材料较  相似文献   

5.
庄小芳 《寻根》2015,(2):58-62
冬至,闽南人又俗称为"冬节",民间有谚语称"冬至小年兜",即冬至是跟新年一样颇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吃汤圆、祭祖等习俗。明清以来,随着闽南人开发台湾的脚步,冬至习俗也随之被带到台湾,在闽台两地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冬至习俗。因为汤圆有团圆的意味,又因为台湾子孙常在这一天跨海前来福建祭祀共同的祖先,故冬至这一节日,在闽台两地有不一样的意味。而闽台两地的冬至习俗,既有高度的相似性,又有因时因地产生的变异性,一  相似文献   

6.
吴光 《中国文化》2010,(2):165-175
<正>一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浙江学人历来富有社会批判精神。东汉时代的大哲学家王充(浙江上虞人)就是一位伟大的批判家。他立足于"元气自然"宇宙观和"无神无鬼"唯物论,以"实事疾妄"为著书立说的根本宗旨②,系统而深刻地批判了盛行当时的"天人感应"论、"王权神授"论、"天命目的"论、"灾异谴告"论、"人死为鬼"论以及关于历史兴衰、政治得失、自然灾变、风水时令、民风习俗等方面形形色色的歪理邪说与谶纬迷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的核心价值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蕴藏在技艺中体现为工匠们的敬业创新精神;在习俗上表现为对先祖的敬仰和行业的崇敬;在行业中凸显了行业中崇业尚道的品格。"工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灵魂,也是其传承和展陈传播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中国食粥习俗由来已久。粥既美味营养还能御寒治病,进而出现了以食粥为习俗的节日如流传至今的腊八节。在腊八节这天,人们做腊八粥、食腊八粥已成为中国各地百姓非常讲究的传统习俗。其实,中国还有一个与粥相关的习俗,虽在现代中国难觅踪迹,却被隔海相望的日本保存和继承,此即正月初七食用七草粥的习俗。  相似文献   

9.
趣话年俗     
正辞旧岁迎新春春节,是我国传统的重大民俗节日,人们习惯把春节称为"过大年"。过年的习俗,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腊祭"是史前部落的"岁终大祭"。当一年农事完毕后,为报答天地神灵之恩,便在腊月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除夕,是辞旧岁、迎新春的日子。民间以"岁"字命名的风俗在我国大江南北极为普遍。这  相似文献   

10.
《寻根》2020,(5)
正每当我们在寺院道观、风景名胜区参观时,总能看到一些文物上、神像旁、水池里、龟背上被游客投掷了很多钱币,这就是盛行于民间的"投钱许愿"习俗。投掷钱币许愿祈福的现象,在古今中外都比较流行,在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之后,"投钱许愿"习俗在今天虽屡  相似文献   

11.
正端午节,在晋江又称"五月节",是民间岁时习俗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晋江地区除有"包粽子""赛龙舟""挂蒲艾"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很多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近年来,晋江市每年在安海古镇举办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既是对传统民俗活动的传承,更是对晋江地区端午节习俗的充分展示。据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泉州府与晋江的端午节习俗大致如下:五月初一日,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头击鼓锣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或酒米。端阳,龙舟竞渡。悬蒲、艾及桃枝于门,贴符及门帖。小  相似文献   

12.
周俞林 《寻根》2013,(4):39-42
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所在多深险",条件较差,但也有不少居住在山间平旷之地。苗族多是聚族而居。据《宋史·蛮夷传》载:"诸蛮族不一,大抵依山谷,并树木为居。"村寨周围大都茂林修竹,风光绮丽。苗族住宅的房屋式样很多,各地苗族因经济、地理等情况不同,对所修建的房屋不仅有差异,而且其居住习俗也因地区或姓氏的不同而  相似文献   

13.
《寻根》2017,(3)
<正>古老的秧歌形式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位于北岳恒山脚下。目前,全县共有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浑源古代为胡汉交战之地,多为北方少数民族占据,北魏时靠近首都平城(大同),辽、宋、金时代属金,浑源文化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和汉民族农耕文化交融的特征。浑源"耍故事"也叫"扮故事"。"耍故事"是浑源民间流传的极具地方特色的秧歌形式,也是当地农村古老的习俗。每年正月,"耍故事"是所有社  相似文献   

14.
甘肃西汉水流域的早期秦文化遗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琪伟 《寻根》2010,(6):102-105
<正>被誉为历史文化"活化石"的民间习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天水、陇南是秦文化的发祥地和秦人的根基所在,从秦先祖仲衍的玄孙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礼县大堡子山周围)"(《史记·秦本纪》)开始到宁公200多年的创业阶段,秦人就活动在陇山以西的西汉水流域和渭河流域,秦人在此崛起东迁后,这一带  相似文献   

15.
"花女园"与"产业林" 我国少数民族的生育习俗多姿多彩.居住在云南鹤庆四角山乡苗族群众生孩子要栽花、种树志庆,真是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6.
周梦伟 《寻根》2022,(1):48-50
一 烟花、爆竹统称"花炮".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在重要节日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早在唐代,湖南民间就有除夕守岁、放爆竹的习俗.唐朝诗人张说《岳州守岁》曰:"桃符堪辟恶,爆竹好惊眠."该篇描写岳州人在除夕守岁之时,用贴春联、放爆竹驱邪避恶.湖南大部分府志、县志的风俗部分,关于花炮民俗记载集中在除夕、元旦等传统佳节.长沙府"...  相似文献   

17.
谢荣征 《华夏文化》2010,(1):53-55,60
<正>广西地处我国西南,物产丰富,山川秀美,居民以壮族为主,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民众生活极具民族风情。壮族婚礼习俗更是一道靓丽风景。浪漫:以歌传情来选婿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这样唱:"上山砍柴要带刀,出门过河要搭桥,壮家用歌来问话,无歌你就夹尾  相似文献   

18.
正刘歆,刘向第三子,西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刘歆立古文经学,打破了今文经学在西汉长达百余年的垄断,同时著《七略》,他是中国目录学鼻祖。此外,刘歆在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学等领域都有所建树,他丰富和发展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以"五德相生"替代了"五德相胜",视秦朝为闰朝,由此开启了以"五德"言正闰的先河。然而,这样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儒臣,在参政方面却屡遭后世学者的批判甚至唾弃。"刘歆‘助莽篡汉’的嫌疑自两晋以来似乎被越来越多的人认  相似文献   

19.
吃在永平     
黄焖羊肉"黄焖羊肉"曾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最为喜爱的御膳菜肴。历经百年沧桑之后,这道深宫大菜,近年方以"平民"身份莅临我的故乡永平安家落户,并立刻获得广大食客的青睐。永平各乡镇均为山区半山区,山清水秀,牧草肥美,自古就有饲养山羊的传统,各民族食用羊肉的饮食习俗十分普遍,甚至肉食有以羊肉为主的,这为"黄焖羊肉"的诞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20.
符号图语,又被称为"巴蜀符号",是巴蜀地区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宣汉罗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器上铸有大量的符号图语,为巴文化符号图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本文以宣汉罗家坝遗址所见的符号图语为基础,探讨其所表征的内在意义,认为手"心"纹之"心"所表征的并非是心脏,而是代表巴人图腾——蛇,该"蛇"形符号也是"巴"字的原形;虎纹符号反映了巴人崇虎的文化习俗;罗家坝遗址和云阳李家坝遗址的凤鸟纹的形象应是文献所载的"比翼鸟",是巴地特有的纹饰;祈禳摆手舞图语和巴人印章,是罗家遗址巴人独具特色的符号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