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沈裕 《文教资料》2013,(24):13-15
《海上花列传》作为作家张爱玲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其世态人情、情感对话及“平淡而近自然”的美学追求,表现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及人生态度.细读张爱玲一系列“传奇”小说,不难发现《海上花列传》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本文从《传奇》第一篇《沉香屑·第一炉香》出发,通过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与《海上花列传》中的赵二宝的形象分析,体会此篇小说受《海上花列传》的影响及张爱玲对此的延续与超越.  相似文献   

2.
李坤 《凯里学院学报》2008,26(5):144-146
张爱玲的剧本创作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详细的解读,张爱玲的剧本中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她自身独特的审美情趣。张爱玲在剧本中对于“理想”、“爱情”、“人生选择”等问题上做了于小说之外的不同的相当深刻的思索。本文从这种视角对张爱玲的三部剧作《不了情》、《太太万岁》和《一曲难忘》,进一步详细解读。随着近年来“张爱玲热”的到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注意到张爱玲的剧本创作,张爱玲的剧本也会有更多的作品被改编。  相似文献   

3.
《五四遗事》是张爱玲1950年代中期在美国的创作,这个短小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一则文化寓言,一方面是关于新文化传统的,另一方面则涉及张本人的个人史。张爱玲本人一直不认同新文学传统,对大叙事和新文艺腔尤其反感。作为上海十里洋场的“产儿”,她所真正关心的是作为日常生活的饮食男女。这篇作品带有对“五四”的反讽,一个自由恋爱的传奇,最终演变成“三美团圆”的话本。不过其恰好接续了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的题旨,作为喜剧的《五四遗事》正可与作为悲剧的《伤逝》构成对话。《五四遗事》写作发表前后,张爱玲进入新的婚姻,其与胡兰成的关系也彻底结束。而也从此时开始,她与胡之间的“遗事”却不断被投射到新的写作中。张爱玲对男女问题持有非常现代的态度,认为只是两情相悦而不必以婚姻相承诺,这与胡兰成旧派的才子佳人之思奇妙地“错位契合”。及至二人结婚后,胡流徙生涯中幻想着“三美团圆”,才显露出他们之间真实的区别。《五四遗事》可以看做这一系列遭际的“镜像”,在此之后的张爱玲写作中,这些“遗事”多次被调动,缠绕其终身。  相似文献   

4.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一篇极有影响的中篇小说。在《金锁记》中我们看到了张爱玲创作所独有的悲剧意识。无论从她自身的原因还是从作品的取材及写作特征来看,张爱玲式的“苍凉感”始终笼罩着她的作品。张爱玲将一种从乱世中悟出的人生体验变成了一种女性敏锐的艺术直觉,叙写了一个个悲哀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忆西风》是张爱玲获得台湾地区文学特别成就奖的得奖感言。一篇3000来字的小文,看得我又笑又叹,末了只有一句话好说:张爱玲就是张爱玲! 得奖感言,该算是命题兼应景作文吧,这种文章想来张爱玲是不爱写的,果然,一上来就说,得奖是意外的荣幸,这篇得奖感言却难下笔,“不知怎么心下茫然,一句话都想不出来”。下面一句是个意外的转折:“但是当然我知道是为什么,是为了从前西风的事。”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是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50年代移居国外。多年来,她的作品在她诞生的土地上被遗忘了,但是在台港海外,张爱玲有很高的知名度,人们将她独特的风格誉为“张爱玲体”,许多读者以自已为“张迷”而自豪。张爱玲的文学成就首推其小说创作,她的长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说》、《十八春》、《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使无数“张迷”为之倾倒。同时,作为一个出色的散文家,张爱玲同样是当之无愧的,我们读她的散文集《流言》、《私语》,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为我们精心营造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7.
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张爱玲与王安忆通常被作为所谓“上海摩登”的代言人。本文旨在与现有研究展开对话,通过对《桂花蒸·阿小悲秋》、《秧歌》、(《悲恸之地》、《富萍》等文本的批评性细读,关注二者作品中“乡村”的一极,以及“都市”书写中所隐匿的“乡村”。本文意在讨论,在张爱玲和王安忆的作品中,上海在何种层面,被展现为“旷野”,被推至自身的“前历史状态”;又在何种历史性时刻,以一种压倒性的浑然力量呈现出的、作为一种“权力机制”的“都市”,连同背后被压抑的乡村,不约而同地化为作者眼中的“悲恸之地”。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的话     
正本期三篇研究张爱玲的论文,前两篇论文从叙事学出发:一篇研究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叙事",一篇研究张爱玲小说《色戒》是如何被改编成电影的,凸现了从叙事学角度研究张爱玲文本的重要性。文学本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创造活动,只有回到这个层面上来认识文学,才有利于真正揭示创作规律,帮助读者深入创作技巧的层面去欣赏文学作品。一味地进行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分析,确如韦勒克所  相似文献   

9.
时下,只要你步入大小书店,张爱玲小说、散文集、张爱玲传记就会闯入你的视野。读张爱玲、研究张爱玲的人日渐增多。一股“张爱玲热”扑面而来。1943年5月,张爱玲在上海的《紫罗兰》杂志上连载中篇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从这以来,在读者中掀起过三次“张爱玲”热。  相似文献   

10.
当初我买《张爱玲散文》实属一时冲动,原因很简单:我在一本作文指导书看到了一篇对一位初中生写的《张爱玲散文》的读后感的评语,说初中生就能读懂它,是很难能可贵的,有的成人都难读懂……我很不服气。我看了几篇散文后,觉得张爱玲的散文很合我的口味。像《天才梦》,写得很像我小时候的事。渐渐地读下去,我还是觉察不到那篇评语里写的“是那样忧郁”。因此只读了三分之一就不想再读下去了。我觉得读张爱玲的散文很闷,闷得透不过气来。不过在今年暑假,还是把它读完,总算读懂了一点点,也只能算一点点。我终于看到了她的忧郁,体会…  相似文献   

11.
《更衣记》是张爱玲描写服装的一篇美文,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将其选入,把它当作一篇状物散文,放在“人与物的对话”单元中。选文与原文相较,有几段删节的地方。本文就删节后的选本和原文作比,来讲述删节本对原文文化内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读张爱玲     
张爱玲是40年代名震沪上的一位女作家,自1943年在“鸳鸯蝴蝶派”杂志《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后,直至1952年去香港前的近10年间,她共发表了19篇小说,后来还有结集的散文《流言》。张爱玲几乎是一夜成名的,她的年轻、她的才华、她那别具一格而又颇值玩味的文风,都使得她在同时代作家中名声鹊起。张爱玲作品的题材与同时代的主流文学有大的差别。当时的中国正值抗日战争,帝国主义侵略的魔爪无处不在,抗日与革命的题材几乎是大势所趋,而张爱玲却独独“避重就轻”,专写香港、上海市民情欲的自  相似文献   

13.
张琦 《课外阅读》2013,(5):16-17
<正>民国二十八年,张爱玲第一次参加征文。那时的张爱玲不过是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子,满腹才情呼之欲出。因为看到了《西风》杂志的征稿启事,她便跃跃欲试地写了一篇《我的天才梦》去应征。虽然迫于字数所限,文章被删删减减压缩到了五百字,可是依然字字珠玑,词句之间游走着璀璨烟霞。后来《西风》杂志通知张爱玲说她获了首奖,这让张爱玲无比欣喜,"就好像买彩票中了头奖一样"。可是等到正式的获奖名单公布时,第一名却另有其人,而张爱玲的名字,被排在了名单的末尾。获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小说的艺术魅力和“张爱玲式”风格总是引起一次次的轰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作品带给读者说不尽的感慨和思索,而今随着遗稿《小团圆》的面世,新一轮的“张爱玲热”也相伴出现。同时纵观《小团圆》,不难发现它与前期作品存在着一些差异。今即从文字、意象和人生观察透彻方面人手,以《倾城之恋》、《金锁记》和《小团圆》为代表,初略地探讨半个世纪以来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变化和“花开花落”。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篇常常被人忽略的小说 ,张爱玲的短篇《封锁》恰恰以浓缩的方式最大程度上泄露了女性生存的悲剧形态与悲凉意味 ,即日常生活中的非理性与不自觉所带来的生命的难堪与尴尬。张爱玲以冷静而理性的目光注视着她笔下的女性的生存 ,这使《封锁》呈现出一种尖锐而深刻的质地。  相似文献   

16.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一篇重要的代表作品,也是我们品评不尽的作品。早在1944年4月,傅雷就说“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1]夏志清也将《金锁记》定位于“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7.
章红 《新读写》2010,(9):20-20
《忆西风》是张爱玲获得台湾地区文学特别成就奖的得奖感言。一篇3000来字的小文,看得我又笑又叹,末了只有一句话好说:张爱玲就是张爱玲!  相似文献   

18.
当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被著名导演李安拍成电影之后,“通俗”与“经典”这两个词再次造访读者的心田。现在的传媒一次又一次地演绎着张爱玲40年代初“出名要趁早呀”的个人宣言。无论是超女、超男,还是一些打造童星的节目都逃脱不了张爱玲这句多年以前的寓言。张爱玲出名的欲望就像她传奇的一生一样,总是耐人寻味,甚至觉得她是大都市女性的鼻祖代言,无论是服饰、化妆还是生活追求和个人品位都深深地印有“张”的印记。  相似文献   

19.
1957至1964年间,外界一般只知道张爱玲写了些电影剧本和一篇英文散文“Return To The Frontier”(中文版即《重访边城》10就文学创作来说,这时期似乎不算硕果丰盛。但根据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的通信,在1957至1964年间,她原来正写一部两卷本的长篇英文小说,主要取材自她本人的半生经历。下面是相关的书信节录,全由张爱玲写给宋淇夫妇:  相似文献   

20.
文章拟题法     
据说,著名作家张爱玲曾赞叹《借红灯》的剧名,为“借红灯”这个剧名而感动。她在一篇散文里说:有一出绍兴戏名叫“借红灯”,因为听不懂唱词,内容我始终没弄清楚,可是我酷爱这风韵天然的题目。也许初中学生还体会不到“借红灯”这个剧名有什么“风韵”,不知道它为什么值得“酷爱”,但这至少说明了作品的题目是多么重要。作品的题目好,会先声夺人,让人没看内容就先被打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