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能对山东省17地市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得出青岛、济南、烟台排名前三,莱芜、菏泽排名靠后;利用DEA法,能对山东省17地市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效率测算,得出青岛、济南等8城市达到了DEA有效.通过对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定性定量分析,以期为提升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提供政策和措施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参照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结构,建立高校科技创新评价的指标,并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创新基础和投入因子、科技创新环境因子、科技服务投入和科研成果人力效率综合因子,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解释能力比较强,其后依次为科技成果转化因子、科研成果经费效率因子。对各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广东省财政厅8月19日发布文件称,广东省级财政拟在3年(2015年一2017年)内,安排近8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广东坚持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打造了"创新驱动"的样板。2014年年底,根据科技部综合评价,在构成区域创新能力的5个分项指标中,广东创新绩效位居全国第一。而在不久前发布的《2014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广东省的区域创新能力稳处全国第二位,基本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在创新体系中各自发挥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其中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创新实践中不可忽视的基础力量。综合评价作为一种辅助监管方式可以有效反映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以2010年度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方高校为评价对象,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搜集和整理权威基础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作综合评价。结论认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中各维度创新能力的知识市场化特征明显,因子分布较为合理,但全国各区域存在强弱不均均衡的梯度,并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志琴 《小学生》2013,(11):95-95
社会的发展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靠创新,而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具有的主要特征,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教育就要为创新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6.
浅谈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进步、文明的推进、各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要靠科技,靠人才,核心应该是创新,而教育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基石。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应努力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将区域创新理论与城市群理论相结合,通过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品牌创新、创新环境五个一级指标和35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中部地区四大城市群综合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定量研究,计算各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综合集成值并排名;最后结合具体实际,对各城市群综合创新能力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在各指标中所体现出的优、劣势不同,中部四大城市群创新能力各具特色的同时,综合创新能力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构建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对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等地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各地区高校创新能力现状及特点,得出:北京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江苏高校;北京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及基础能力、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均排在首位,江苏高校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9.
通过从科技创新过程角度分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从物质环境和软环境分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的影响因素,根据评价原则,构建以高校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创新环境三个方面为一级指标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细化了7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建立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计量模型,力求对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转化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构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国内省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的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研究发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省域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省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中南部省市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上升,中北部和东北地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下降;高等教育强省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且较为稳定;经济强省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较强且较为稳定。影响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的因素包括经济、历史、政策、地理、制度五个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