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府财政资助的比例一直较低,2008年仅为4.26%.由于缺少政府的财政资助,民办高校办学经费只有依赖学费和杂费,90%以上的民办高校90%以上的办学经费依靠学杂费收入,办学经费捉襟见肘.政府财政资助的缺失导致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受损,甚至出现民办高校倒闭现象.政府应该根据民办高等教育的外部性,制定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财政政策,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高等教育外部性内在化的政府补贴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正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高等教育个人投资小于社会的最优水平,因此必须将高等教育的外部收益内部化,庇古津贴是实现高等教育外部性内在化的典型措施之一。文章首先将补贴划分为生产补贴和消费补贴,然后提出了高等教育机构的专业差别补贴、国家助学贷款和高等教育经费的区域补偿三种具体的补贴办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众化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及其改革问题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GDP持续稳定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推动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高等教育财政状况、财政政策和管理体制也随之发生了显变化。高等教育财政改革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财力支持和政策保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从公共财政角度,分析评价中国当前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经费筹措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公共财政框架下促进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些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分割的高等教育市场看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市场被分割成性质不同的公立高等教育市场和民办高等教育市场 ,民办高校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为实现公立和民办高校并重、相互竞争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目标模式 ,不宜盲目追求民办高等教育的数量扩张 ,而应着重于提高民办高校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的外部性是指高等教育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所带来的市场之外的有利影响,而这种有利影响的接受者并未付出任何成本的现象。高等教育的外部性既有一般正外部性的特征,又有其独特性;既有教育外部性的一般表现,又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促进教育公平是中国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导向。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基点是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机会公平,并已经关注资源利用情况及对过程公平的促进,今后的方向是如何提高产出效率,促进结果公平。对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公平取向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以公平为取向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体系,通过财政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具有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等教育消费者对基础学科需求严重不足。其基本原因在于,由于社会正外部性较大,使得在劳动力市场上,基础学科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少、预期收入低,而高等教育市场上这两大学科相同的求学成本进一步拉大了消费者对两者的需求差距。如果我们能依据社会正外部性的不同对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进行学费差别定价,并在此基础上,政府运用"补贴"等手段调节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供求,就能够增加对基础学科的需求,提高基础学科的人才供给质量,增强中国基础研究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以绩效为基础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是未来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发展方向.本文梳理了有关高等教育绩效分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项目设计、实施与评估两个角度,初步建立了分析高等教育绩效分配的理论框架,以期为我国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拨款机制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性使得高等教育的财政日益受到重视。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革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的有关措施,并提出一些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都离不开公共财政政策的支持.本文通过对部分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梳理,总结其有益的经验,对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中介机构、试行绩效拨款、推行公式拨款、鼓励资金多元化等政策建议,以期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公共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并在此期间受到了许多西方包括日本等国影响,但学术界对其发展过程是依附还是借鉴分别持不同观点。通过分析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学制的嬗变来反思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势必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高教大众化与高教结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论述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根本目的,指出,企图仅依赖普通高校的扩招来实现我国高教大众化不仅不现实,也不能适应社会对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面对国际竞争,结合我国实际,应当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如何在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使高等学校保持优质的办学质量和良好的办学效益,使高等教育保持健康协调发展,是需要我们思索和解决的问题。而印度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给我们一些启迪的同时,其发展过程中的失误,造成办学质量的下降,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在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与实践中,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观长期以来起着主导作用,人们往往主要或只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去讨论、认识、规定、评价高等教育质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个人的需要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从这种价值取向出发,有必要重新认识高等教育质量的含义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debates on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practice. It provides the information basis for decisions about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As the themes of the public debate on problems and reform needs in higher education change quickly,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has to anticipate future problems and themes of debates in order to develop concepts and to generate knowledge well in advance. Future‐consciou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might aim to identify likely future changes in thematic areas which are already in the limelight of public attention, as trends in the areas of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diversification of structure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system steering and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globalisation suggest. Moreover, future‐consciou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should try to identify thematic areas not frequently discussed at present but likely to be major issues in the future. For example, profess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erms of the emergence and expansion of new administrative and service profess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might have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in the future and is worth to be paid attention by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ers.  相似文献   

19.
民办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的高等教育类型划分影响了民办大学的准确定位 ,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本文提出民办高等教育应该属于综合类高等教育 ,民办大学有条件办成以全日制本专科教育为主的综合大学 ,而不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评价的教育性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教育评价应包括对高等教育作为价值客体和价值主体两方面的价值关系的评价。现在的研究往往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必须倡导从教育性视角(即把高等教育作为价值主体)来认识高等教育的价值评价。教育性视角的高等教育评价具有科学性、深刻性和反思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