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19至20世纪,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美国的中等教育开始向着民主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为了使中等教育适合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美国的中等教育在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使得这一时期美国的中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及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初,在新式学堂的开办背景下,徽州地区开始了其中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从起步到发展,经历了三十余年后,徽州的中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当地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开启明智和人才培养,并为抗战时期及其后的中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现今,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进步的高峰态势,教育体制的改革,各项教育方针的推举无不在对我国教育发展新常态起着推进的作用。教育公平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一大基石方针,在教育体制改革至今一直备受关注,是社会体制公平的体现之一。本文以教育公平为视角,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对策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多层次、多结构、多门类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强,劳动力  相似文献   

5.
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教育领域到底应如何改革和发展,这不仅关系到教育本身,而且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以深刻影响。作为国家计划色彩最浓重的教育领域必须改革原先那种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教育体制,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英国公立中等教育的形式基本上只有文法中学,这种教育类型的单一,严重制约着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致使许多社会下层阶级的子弟被排除在中学大门之外.为推动教育的民主化,英国工党提出了"人人受中等教育"的目标,并通过一系列报告书使中等教育的类型大大增加,从而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系试行学分制的理论基础和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学分制这一教学管理体制已开始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结合国内外有关理论和北京体育大学管理系试行学分制的实践,对学分制的内容、特点和绩效进行探讨,并证明学分制较之学年制是一种更为灵活、富有弹性和活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学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微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原有师范教育概念的狭隘性 ,教师教育观念的片面性和教师教育体制的僵化性等日益凸显出来 ,严重制约了我国教师教育的整体发展。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应着眼于革新教师教育观念 ,实现由一元封闭型师范教育向多元开放式体制转型 ,确立教师教育专业化观念 ,实行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的现状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当前社会这种教育体制的要点和缺点,然后提出加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这种体制的策略,以及实行策略需要注重的各方面问题。通过对高职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外部和内部需求进行分析表明,校企合作主要精神表现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高等师范教育的体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的独立设置、封闭定向型高师教育体制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高素质师资的要求 ,必须进行体制创新 ,即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 ,才能走出困境 ,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1.
为使德国教育体制变的更加国际化,质量保持统一性.德国将于2010年实行统一的大学学位体制.奉次德国教育改革的警句是:"面向应用型知识".课程中主要与传授与实践相接合的内客,特别是传授从业所需技能.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近几年备受关注的话题。党的十七大及"两会"报告都把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我国现阶段的首要解决的问题来对待。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受社会、经济、教育体制和个人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入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充分理解现阶段就业的形式,客观分析我国就业趋势的发展,从而不断地完善现有体制,积极、科学地引导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体育院校校外实习的目标、对策及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体育院校校外实习的现状及其滞后于教育改革的原因;;阐述了新形势下,实习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提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相适应,以义务和利益为调节的实习新体制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一直是近现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题和热点,而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融合及综合化趋势是其主流。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现行的中等教育结构和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一方面,在升学竞争压力下,一些普通高中对学生的就业预备教育重视不够,造成不少高考落榜生因缺乏基本的职业能力而在就业市场上举步维艰;另一方面,职校毕业生虽然职业技能较强,但文化基础较弱,缺乏发展潜力。随着学习化社会和终生教育时代的  相似文献   

15.
教师教育体制存在"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和"非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中俄虽同属"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但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和改革差异较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高等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中国和俄罗斯高等师范课程设置和改革发展过程有其各自的特点,对中俄各个时期高师课程设置和改革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有助于我们审视我国高师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探寻我国高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实现科学有效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前人们对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理解,给出了高等教育体制的相关概念和内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进行了梳理,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效果做了评说,指出当前在投资体制与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方面还有相当的想象空间。高等教育体系是由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机构制度和多种因素错综复杂地结合而成的统一整体,其中教育体制是整个高等教育的主干和基础。  相似文献   

17.
西方近300年的历史经验表明,实施以承认人的差异性为本、鼓励按天赋能力兴趣发展的教育激励机制及其配套的教育体制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中国应予以借鉴和采纳。在稳定的基础上实行渐进式改革,是中国教育体制应在世界人才与中国人才出现巨大差距之时理应做出的选择。新型的以激励人本性优秀一面发展的教育激励机制会引发中国新的教育体制的确立,其实施会培养出新式的满足人性、社会性、市场性与世界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西方五国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具有注重职教立法和战略管理、注重构建立体化的现代职教体系、注重专家治校和董事会决策、注重民主管理和学术自由、注重运行机制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注重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实用性、注重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注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注重贯彻人本主义的教学管理理念等特点,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迫切需要从加强职教立法,建立长效机制;转变管理方式,协商合作治理;强化社会参与,发挥权力制衡作用;兼顾个体需求,强化以生为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技能劳动者;推行弹性学制,增强高职教育灵活性;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打通教育体制障碍,建立现代职教管理机制;加强国际合作,打造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跨世纪改革与发展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和战略抉择。实施素质教育又是教育领域自身发展和改革的要求。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素质教育必将对社会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经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素质”除了天赋的一部分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教育训练。素质是一个人从幼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文学艺术的感受以及情感、意志、道德的培养相互融合的  相似文献   

20.
摘要:“个人—家庭”运动员培养模式是我国运动员培养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种培养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遭遇了尴尬。为了弄清“个人—家庭”运动员培养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我国17个采用“个人—家庭”模式培养运动员的家庭进行深入访谈。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个人—家庭”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培养人”与“培养运动员”的矛盾问题;学习与训练时间的分配问题;教育与竞技体育的衔接问题和一些值得商榷的教育政策问题等。通过分析发现现有的教育体制和运动员培养体制之间的冲突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要解决两种体制之间的冲突,促进我国“个人—家庭” 运动员培养模式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培养人”的问题、高等教育的责任问题和教育与体育资源的分配问题等。解决教育体制与运动员培养体制的冲突问题是促进我国“个人—家庭”运动员培养模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以家庭为单位培养运动员对促进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