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本文为了拓开《儒林外史》结构解释的平台,把着重点放在作者的现实批判精神上,进而解释了作品结构的意义。通过这种解释,本文表现出《儒林外史》结构的“脱中心”意义和其近代性意味,而且表明了《儒林外史》的独特结构是非常合乎于反映作者的现实认识,而且是成功地体现作者思想的创造性结果。  相似文献   

2.
陈仓的《反季生长》是在作者探讨一系列进城小说的主旨的基础上再次探讨的还乡主题。通过塑造一系列以农作物命名的人物,传达出城市边缘人物的精神挣扎,在抒写这些进城边缘人物精神现状的同时,试图用文字来唤醒众生对这些群体的关注,深切地体现出陈仓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本文以陈仓的《反季生长》为例剖析异域文化中城乡人的精神隐忧。  相似文献   

3.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选取了八首近体诗:唐诗六首,宋诗两首。其中律诗六首,绝句两首。涉及面广,风格各异。反复分析后,我发现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杜甫的《登高》都是写秋天的景象,意境却大不相同;杜甫的两首七律《登高》和《蜀相》抒写了同一作者面对不同景物时的内心感受,但表现的情感又各有独特的内容;绝句《越中览古》和《石头城》都是怀古之作,结  相似文献   

4.
龙作为人把握世界过程中想象出的一个特定客体,在不同时代不同诠释者的理解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礼记》中龙的内涵比较集中,多体现在君主出行及殡葬的应用上;《庄子》中龙的形象相对丰富,既有自然界的游龙、水中的蛟龙等,也体现在人的体态及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生命意识在莫言的创作中表现得一直都很强烈,从《透明的胡萝卜》、《红高粱》开始,到《白棉花》、《红蝗》、《欢乐》,再到《丰乳肥臀》,无不体现着作者浓郁的生命情结和作品强烈的生命气息。然而学术界很少有人对《丰乳肥臀》中的生命意识做过比较全面的论述和研究。通过抒写苦难、解构正史英雄神话、构建自由性爱的天空、批判现代“文明”四个方面体现出《丰乳肥臀》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6.
张之先生的《红楼梦新补》是《红楼梦》续补工作中一个勇敢的创新和伟大的创造。作者从曹氏原著形式和主旨的完整性出发,从对程、高续书所造成影响的拨乱反正出发,完成了《红楼梦新补》三十回,反映出作者深厚的探佚学功底和强烈的求真精神。全书构思缜密,笔致精彩,用语考究,论述精辟,体现出了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充满了诗的意境,洋溢着浓郁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7.
《哈利·波特》与《西游记》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的经典,但我们仔细思考这两个作品,会发现它们之中有着一致的共性,那就是游戏精神。这两个作品都是成功的幻想小说,两部作品所体现出的是读者真实的内心需求。都走进了儿童独特的生命的空间,切中表现了他们的欲望、愿望、渴望。相较而言,《哈利·波特》是专门为儿童而创作,而且是为当下的儿童,因此,比并非有意为儿童而写的《西游记》游戏精神更集中,更亲切,更浓烈,更迎合儿童的情趣爱好,这也是它为全世界读者倾倒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叶蔚芳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1):61-64,74
《雪国》、《死者》两部作品围绕着多雪的冬季表现了相似的主题,即生死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概念,而是相互依存转变的。与此同时,两部作品在审美取向上又表现出不同的追求,前者着力体现出一种幽玄淡远的东方情怀,而后者则体现出一种理性的现实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鲁迅《野草》受夏目漱石《十夜梦》的影响,无论在心灵的展示和梦境的营造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上,两位作家及其散作品,都达到了相当程度的共鸣和默契;但《野草》较之《十夜梦》,更显示出求索奋进的执和抗争精神,也体现出鲁迅和夏目漱石之间影响与超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作者叙写当年书斋,回顾自己青年时代刻苦攻读的生活和志趣,抒写“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然而,当我们深入阅读这篇散文时,我们会被其中呼唤和谐的精神所感动。可以说,呼唤和谐的主题使得这篇散文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滁州“双亭”记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在滁州写下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是“六一风神”的典范。他在经历北宋庆历年间政治斗争失败后来到滁州,多次登临琅琊山、丰山,给我们留下了《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这样脍炙人口的文章,传递了他内心在经过短暂不平之后,又重新向儒家回归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立主脑"是清代戏曲家李渔提出的一条戏曲创作原则,这条原则要求作家在创作传奇作品时要确定剧中的关键人物及围绕其发生的关键情节,即"一人一事"。汤显祖《牡丹亭》的"主脑"为杜丽娘"游园惊梦"这"一人一事"。在《惊梦》这一出中,杜丽娘的形象发生了巨大转变,成为汤显祖"至情"理想的载体和代言人,"游园惊梦"成为全剧剧情发展的关键。同时,《惊梦》在全剧结构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晋陶夔《晋安记》是福州的第一部方志,今仅存一、二条。唐大中林諝《闽中记》,是继陶夔之后一部很重要的方志,也已散佚.有学者加以辑录,可惜仅得十余条,今予重辑,得百余条,并略加考证。宋庆历三年,林世程在林諝《闽中记》的基础上撰《重修(闽中记)》,也已散佚,今亦加以辑录,得数十条,附于后。  相似文献   

14.
程杰 《滁州学院学报》2012,14(1):1-4,23
滁州琅琊山醉翁亭旁相传有欧阳修手植梅树,世称"欧梅"。整个北宋并无相关记载,南宋始有人咏及。明朝嘉靖间醉翁亭边出现梅树,有官员在此创建梅亭,并题匾"醉翁手植",从此相沿不绝,并陆续添建其他设施,成了醉翁亭风景区一个重要的观赏景点。嘉靖间的古梅至康熙间老干枯死,孙枝长成,此后又经过一轮老死蘖新。光绪间人们重植三株,但不久陆续死去,今所见"欧梅"当为新中国成立后重植。千百年来对这一景点的种植和维护,寄托了人们对欧阳修这位文学大家、文化巨星的无比崇敬和热爱。  相似文献   

15.
《荆楚岁时记》的历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系统地记载地区岁时民俗的专著。它从月令中分离出岁时民俗,它从岁时民俗的角度反映普通群众的社会生活。它既对民俗学、又对历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历来受到民俗学、历史学工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姚察、姚思廉父子的生平,研究了《梁书》编撰成书的温长历程,对《梁书》的史学成就和缺陷作了客观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华日精《晚晴楼诗稿诗话》一书进行了评价,着重分析了其心地空明、自然天成与即景会心、妙合无垠两方面的审美特色,指出聚焦心迹和冲口而出是心地空明、自然天成最为重要的审美表现;阐述情以景生和景以情合是即景会心、妙合无垠两种重要的审美方式。正因为如此在当代古体格律诗词中,华日精先生的《晚晴楼诗稿诗话》不愧为翘楚之作。  相似文献   

18.
清朝康熙年间出版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是目前完整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女性对这一剧本的评点。这个评本的产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其一是关于女性戏曲评点的能力问题。在三妇评点的真实性方面,以往学者认为三妇根本没有对戏剧作品进行评点的能力,所谓合评其实是吴人代作。但明清时期许多女性读者评点《牡丹亭》的事实以及评语表现出的不同的性格特点都表明,这部评点是吴吴山与其妻子们共同完成的,有夫妻"唱和"式创作的特点。其二是明清时期文化人的理想婚姻以及文学对夫妻关系的表现。随着明清社会新思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开始抛开礼法的约束,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夫妇之情,表现了对理想的伙伴式婚姻关系的追求。吴人将夫妻共同评阅《牡丹亭》的韵事公之于众,肯定了妻子们的才华,展现了夫妻间文艺与情感上的共鸣。其三是关于女性文学传播意识的变化。这个评点本的刊刻出版,在女性文学传播观念方面意义深远。之前的女性戏曲评点甚至诗文等文学创作,常常只在闺阁女性或亲族好友等小圈子中流传,明末清初的文学女性开始认识到文字印刷可以使女性创作走入公共领域。钱宜推动了三妇评点的出版,实现了女性戏曲评点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19.
《牡丹亭》的结局,一般都认为是大团圆结局,然而杜宝始终不认可杜、柳二人的自由婚姻,故《牡丹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如此安排,让《牡丹亭》中的现实世界与浪漫世界的冲突和碰撞展现在观众、读者面前,使其具有更加深刻、丰富饱满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以戏曲为本事的《牡丹亭》中,出现了大量集唐诗,文章将着力于概括其文体特征及在剧中的文学功能。融入戏曲母题的《牡丹亭》中的集唐诗,除秉承了传统集句(唐)诗的总体特点外,在文学特征及文学功能上也有新的价值,很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