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事后访问是指某一新闻事实发生后,记者访问它的当事人和知情人,包括个别走访和开座谈会。多数新闻的采写离不开向人提问题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局限,记者单靠现场观察,有很多新闻素材是难以获得的。譬如,1979年11月25日凌晨3点30分左右,石油部海洋石油勘探局的  相似文献   

2.
有两位读者在评报栏前边看边对话; 甲:“编辑记者的文学水平够高了,怎么还有这么多差错?”乙:“谁吃饭不掉几个饭粒?编辑、记者也是人不是神,一点差错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他们的对话有贬也有谅解,但确实值得办报人深思。“吃饭掉饭粒”“吃馍掉馍花”,跟“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是一个意思,这是对“差错”的一种开脱和自谅,这种差错难免论也是影响报纸编校质量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不惜重金邀请新闻单位的少数记者,为个人和单位搞舆论宣传。有些记者热衷于搞这种“宣传买卖”,从中渔利。同时,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出卖版面或播映时间,出现了广告与新闻不分的“有偿新闻”。一时间,把新闻业搞得乌烟瘴气。这种花钱“买宣传”的现象,不仅腐蚀了记者队伍,而且已经影响到了党的舆论宣传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到了该彻底禁止的时候了。1993年8月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中南海召开的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座谈会上,发出了向“有偿新闻”开战的号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在会上严肃地指出:“有偿新闻”的出现,是拜金主义在新闻工作中的表现,是当  相似文献   

4.
我经常琢磨,为什么读者比较喜欢“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比较喜欢“小中见大”的新闻通讯呢?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恐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一般”是从“个别”上升而来的,“个别”比“一般”更容易在早期被记者发现,因而更新鲜、更具有新闻价值。列宁在...  相似文献   

5.
记者的“专”与“杂”●寇晓琴记者要当“杂家”,这是新闻界一种流行的说法;记者要当“专家”,这也是新闻界倡导的做法。两种说法是否相悖?专与杂是否有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专”是指记者对专业分工要有所专长,成为那个行业或部门的行家;“杂”是相对于“专”提出...  相似文献   

6.
枣庄电台最近在新闻节目中开跸了“对话选播”专栏。这个专栏的设立,等于在上下之间搭起了仂商对话的桥梁。它运用对话的形式,把市委、市政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情况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缺点和困难实事求是地告诉全市人民,增强了问题的“透明度”,达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彼此沟通,互相理解”的目的,也增强了新闻的社会功能。枣庄市有一段时间白糖非常紧张,群众意见很大。记者就把群众代表找来,与市长直接对话,并且  相似文献   

7.
刘征 《视听界》2006,(1):96-97
“出镜记者”是电视新闻界的一个新鲜名词。在“出镜记者”出现以前,媒体发布新闻主要是以“编者”的身份,通过演播室主持人的口播、编前、编后以及记者做成的节目来完成的。随着新闻报道渐渐回归新闻的本体,主持人平民化倾向的出现,一批记者手持话筒站到了镜头前,一批主持人走  相似文献   

8.
长期来,在新闻界一部分同志中存在忽略新闻线索的倾向,有些记者“脑袋瓜长在编辑部主任肩上”,靠编辑部给题目,靠别人给“米”下锅,满足于当“派工记者”.这种倾向是必须扭转的.所谓新闻线索,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新闻线索不等于完整的新闻事实,不能现成的拿来构成新闻报道,它比较简略单一,没有细节,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过程,常常只是事物的某个片断或概况,它只是将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在记者的头脑之中.  相似文献   

9.
笔者最近发现不少厂长对记者敬而远之,是企业怕揭丑而“影响”声誉吗?不是。是怕记者宣传成绩后,会给企业带来繁忙的接待任务吗?也不是!有些经济效益好的厂长怕见记者,是因为有个别记者不以记者为本,而是要资助,拉广告,让厂长为难。不少记者以拉广告、求资助作为自己的“第二职业”。他们一到工厂就先吹嘘自己  相似文献   

10.
对于记者而言,采访遭遇“踢皮球”,甚至“揭黑”遇险的事情,不是个别。不久前,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徐智慧在河北省南皮县采访破坏农田之事,被扣留在该县国土局办公室,对方威逼不成又以封口费利诱,即是一例。  相似文献   

11.
“一般图书”这个概念在我国图书发行工作中已沿用多年,它是指课本以外的图书,意即课本以外的图书都是“一般图书”。仔细推敲这个概念,会发现它不准确、不科学,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弊端。什么是“一般”?查《辞海》,“一般”作“普通”、“通常”解,与“个别”或“重点”相对。这样,与“一般图书”相对而言的无疑是“个别图书”或“重点图书”。那么课本是“个别图书”呢,还是“重点图书”呢?如果说课  相似文献   

12.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访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三家中央媒体单位,当天下午主持召开了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就任总书记以来,召开过的与之最类似的另外一次会议是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  相似文献   

13.
有位老新闻记者说:“记者下去带的是耳朵,而不是嘴巴,更不是口袋。”细细揣摸这位老同志话中的含义,受益匪浅。“带耳朵”,指多听、多记、多思。即对被采访者介绍的新情况,新经验“洗耳恭听”,多记下第一手材料,经“思”筛的过滤,据实写出新闻。  相似文献   

14.
有位老新闻记者说:“记者下去带的是耳朵,而不是嘴巴,更不是口袋。”细细揣摸这位老同志话中的含义,受益匪浅。“带耳朵”,指多听、多记、多思。即对被采访者介绍的新情况、新经验“洗耳恭听”,多记下第一手材料,经“思”筛的过滤,据实写出新闻。可有的记者下去,耳朵用的少,嘴巴开启的频率颇高。“这个经验好,值得在报上介绍。”“乱表态”是其一。倘你认为“值得”,编辑部认为  相似文献   

15.
今年《新闻战线》第三期,肖新生同志在《记者业务探讨》专栏中谈到以“静态采访”作为记者摆脱“尴尬”境地的手段。我想,这个问题很有商榷的价值。对于一个年轻的记者,“无知”不属“丑行”,而无知+固执,就不仅讨嫌,而且是致命的弱点。“静态采访”若作为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之一种是可取的,若作为摆脱尴尬境地的办法,则可能有害而无益。从肖新生同志文中引用的记者与武钢某厂被采访者五个回合的对话,不难看出,双方都很自负。记者缺乏常识,准备不足,又固执已见,更显捉襟见肘。而被采访者显然对此反感,不失礼貌地进行了有分寸的反唇相讥。如此采访,  相似文献   

16.
当记者20多年,采访活动中我经常需要与各种人物对话。与他们对话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稿子的成败,而对话的机会又往往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稍纵即逝。因此,把握住机会,提高对话的“效益”便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采.写.编》2011,(5):44-44
食品安全不仅事关民众切身健康,而且关乎产品市场走向,所以媒体在报道时必须科学客观.必须把握好分寸,尽量避免出现“误导公众”的情况发生。但卫生部“拟对个别误导公众的媒体记者建黑名单”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七年之痒”,指的是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就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出现一些问题。就像婚姻容易出现“七年之痒”那样,新闻记者也常常饱受职业瓶颈的困扰。有人说,现在媒体是“70”“80”后的天下。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年轻,有活力,充满着新闻激情。而许多中年的新闻记者开始步入“记者是吃青春饭的”怪圈,普遍出现危机感。  相似文献   

19.
有位通讯员呼吁:请记者不要给通讯员出“难题”。这个“难题”,不是指记者交给通讯员的难度较大的采写、调查任务,而是指利用与通讯员之间的工作关系,为个人办私事。这位通讯员是在一个市级局办公室当秘书的,他身兼数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与不少记者、编辑较熟,近些年来遇到这类“难题”不少,多是有关记者、编辑亲朋的人事调动和安排之类的事。不办吧,情面难却,也怕影响工作关系;办吧,又实在为难,非力所能及且不  相似文献   

20.
当前,被社会称之为“第四种权力”的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新闻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特权思想。西方社会曾把记者称为“无冕之王”。尤其是个别年轻记者,把手中的记者证当成了“尚方宝剑”,大有一朝“证”在手、便把“令”来行的感觉。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动辄以曝光要挟对方。更有甚者外出采访时,夜晚到不该去的娱乐场所消遣。事后人家让其付费,他却把记者证一亮:我是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