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气     
古时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以开阔心胸。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不生气了。”妇人说。“为什么?”“气也没有办法呀。”“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  相似文献   

2.
有一个学生拿了一篇自己的考场作文给我看,题目是“忏悔与赎罪”,大意是说.仅有口头上的忏悔还不够.还需要行动上的赎罪。文章思路、层次、语言都挺好,就是有些空洞.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3.
论《荆棘鸟》中戴恩之死的宗教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荆棘鸟》中具有惊人天赋兼美貌的戴恩,才26岁就被上帝召回天堂去了。他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了上帝的原谅,也就是《圣经》所说的"上帝的献祭"。他的死,一方面是在赎罪,为他父母所犯的原罪赎罪,为宗教界里一些贪婪的、堕落的神职人员赎罪,为得到众人和上帝之爱而产生负疚感的自己赎罪;另一方面是在拯救堕落的世界,拯救尘世间人类的信仰危机。这正是作者考林·麦卡洛对正统基督教人性观、道德观的一种呼唤和倡导,她力图重建宗教道德和伦理规范,使人类和上帝达成某种和解。  相似文献   

4.
正是在封建礼教的影响下,“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笑容却冷冷的了”.男人们嘲笑她,女人们鄙薄她。“她全不理会”,“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阿毛的故事”。起初,“这故事例颇有效”,人们受到了感动。但是,当“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时,“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这说明人们最初只是猎奇,把她的不幸当作消遣,而“感动”只不过是一种本能的感情冲动,并不是真对她有什么同情。所以作者说他们是“咀嚼赏鉴”。这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统治、毒害下的社会的冷酷性。当她听到柳妈说她死后到阴司要被锯开来分给两个死鬼男人时,“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来”。柳妈把神权与夫权形象化了。祥林嫂好象到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罪孽”的深重.第二天早上,“两眼便都围着大黑圈”,一夜未眠,可见精神上又受到了多么沉重的打击。她再一次鼓起勇气争取精神上的解放,决定去捐那千人踏、万人跨的赎罪门槛。她“整日闭紧了嘴唇”,默默地用全力进行第三次反抗。  相似文献   

5.
捡鸡毛     
扬子 《阅读与鉴赏》2008,(10):28-28
这天,一位年轻的女孩来到牧师圣菲利普面前倾诉自己的苦恼,说她和好多人都处不来。圣菲利普了解到女孩的心地不坏,只是常常喜欢说些无聊的闲话。圣菲利普说:“你不应该谈论他人的缺点,现在我命令你为此赎罪。你到市场上买一只鸡,出城后,沿路拔下鸡毛并四处散布,直到拔完为止。”女孩虽然觉得这种赎罪方式太怪了,但还是照做了。之后,圣菲利普又说:“你已完成了赎罪的第一步,现在要进行第二步。你必须回到你来的路上,捡起你拔掉的所有鸡毛。”  相似文献   

6.
钱理群先生曾分析鲁迅的小说中存在着“看 /被看”的内在情节结构 ,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张力 ,揭示了中国人作为“看客”的麻木灵魂。晓苏的这篇《看望前妻》也是以“看”为核心展开情节的。一个抛弃结发妻子的当代“陈世美”多年以后回到家乡 ,想要看望自己的前妻。那么他是为了赎罪吗 ?“不知为什么 ,我就是想去看她一眼 ,仿佛不看她一眼我就不能甘心不能安神。”为什么会“不甘心”呢 ?也许是喜新厌旧惯了想换换口味 ,不免喜旧厌新起来 ,前妻在他的心里成了“埋在地窖里的酒” ,“时间越久越香”了。说白了 ,这又是一个看客的形象 ,事过…  相似文献   

7.
圣菲利普是16世纪深受爱戴的罗马牧师,富人和穷人追随着他,贵族和平民也都喜欢他,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善解人意。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女孩来到圣菲利普面前倾诉自己的苦恼。圣菲利普明白了女孩的缺点,其实她心地倒不坏,只是她常常说三道四,喜欢说些无聊的闲话。这些闲话传出去后就会给别人造成许多伤害。圣菲利普说:“你不应该谈论他人的缺点,我知道你也为此苦恼,现在我命令你要为此赎罪。你到市场上买一只母鸡,走出城镇后,沿路拔下鸡毛并四处散布。你要一刻不停地拔,直到拔完为止。你做完之后就回到这里告诉我。”女孩觉得这是非常奇怪的赎罪…  相似文献   

8.
唐诗忽然发现,坐在他的前面.还差一年三个月才到18岁的朱珠越变越好看。他恋上了她,却饱尝了“七宗罪”。呵呵,这个罪不是“罪过”的“罪”.而是“遭罪”的“罪”。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中提出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著名论断,他指出: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完《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之后,有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发问“:祥林嫂究竟有没有娘家?”这个问题问得好,但是有点突然,不少同学还没有回过神来。因此我转而问他“: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这位同学回答说“:现在夫妻间吵架,婆媳间矛盾,女方受了委屈往往就是回娘家,以寻求支持。祥林嫂吃了那么多的苦,受了那么多的委屈,为什么从来没想过回自己的娘家呢?”于是,我发动全班同学到课文中认真查找“祥林嫂到底有没有娘家”。答案很快出来了,在“初到鲁镇”一节中有一句话“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可见祥林嫂不仅有娘家,而且娘家与卫老婆子还是邻居。至于后文祥林嫂被卖改嫁的消息,书中交代也是卫老婆子“回了一趟卫家山的娘家,住下几天”才得到的。“那么祥林嫂在饱受劫难时,娘家人为什么见死不救呢?”接下来,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一下教室里炸开锅了。有的说“:祥林嫂是嫁出去的人,泼出去的水,娘家要管也管不了。”有的说“:祥林嫂实在太不幸了,祸不单行,娘家人也许帮得了这关,难得帮那关,帮了一两回后索性就放弃了。”有的说“:祥林嫂一女嫁二夫,连她自己都觉得罪孽深重,要捐门槛赎罪,娘家人也难...  相似文献   

11.
巧菊还债     
一向精明的生意人巧菊,这回却“栽”在了好朋友王洁和妹妹巧玲手中。这一“栽”不打紧,造成的经济损失,足足够她半年赚的。更为恼人的是:自己丢了一笔钱不说,还落得官司缠身。每每想起此事,她都气得吃不下饭。说起来,这件事也只能怪她自己。  相似文献   

12.
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是一个关于忏悔和赎罪的故事。主人公布莱安妮因为幼年时编造的一个谎言,毁掉了姐姐西西莉亚和恋人罗比的一生。随着她的成长,布莱安妮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甘心付出一生来赎罪。本文基于小说文本分析主人公在"犯罪—赎罪"过程中展示出的情感变化,彰显小说体现出来的人性光芒,揭示作品中的人文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3.
《新作文》2006,(4)
2005年风靡整个中国的“超级女声”不仅受到亿万追逐梦想的人的关注,就连“花儿王国”的众姐妹们,也为这“想唱就唱”的口号怦然心动,于是在她们的王国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超级女声”大赛。花儿们闻讯后纷纷踊跃报名参加,你瞧,牵牛花正趾高气扬地向这边走来,头抬得高高的,真有一股“目无一切,惟我独尊”的架势;端庄的玫瑰也不甘示弱,她把自己打扮得分外娇艳,边走还不忘炫耀自己的优美嗓音,她那“哒哒”的皮鞋声,仿佛是悠扬的伴奏带,真是一副十足的“贵夫人的架势”啊!百合也来了,她像一位美丽的天使翩翩地走来,她那洁白的连衣裙在风中…  相似文献   

14.
《青春之歌》作为一部带有异质性色彩的“红色经典”,其“经典”地位的确立主要得力于作者把主人公的精神和肉体完全纳入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框架内,虽然林道静的“成长”是框定在其时的主流意识话语之中的,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获得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性,相反,林道静的肉体与政治的结合,倒使得她因此而失掉了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林黛玉最突出的个性特征莫过于“爱哭”。为此作者还特意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还泪说”,以证其“泪尽而逝”的悲剧人生。作品中林黛玉唯一的情感表达方式便是哭和泪。她用哭声表达心曲,用泪倾诉哀愁。而她的哭又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层底蕴;她追求爱情,追求自主人格。她要以自己的存在重建一个同现实相对抗的世界,哪怕这个世界只能在幻想中存在,她也仍然在执着地追求。“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的哭正是一种  相似文献   

16.
我的小女儿很爱画画,这几年,画画始终是她的最爱。对于她的衷爱,我们坚持做了以下几点,现在看来效果不错,她的画画一直在良性的轨道上“平衡运行”。一、不以像或不像作评判从一开始,我们就不以像或不像来评判她的“作品”,只要孩子能对自己的画给出一种解释,哪怕是成人听起来十分幼稚可笑的解释也行。在孩子天真童趣的世界里,一团乱七八糟的线条,可能是龙卷风的表示;大海可能被画成红色的,“那是因为火山爆发了”。跟孩子一起乘上想像的翅膀,而不是从小给孩子的想像加上个框框,这也不对,那也不是,孩子还没起飞,就被套上了枷锁。耐下心来,学…  相似文献   

17.
周仕兴 《广西教育》2008,(13):12-13
和当时许多同龄人一样,由于“文革”,17岁的李宁初中还没读完,就下乡插队去了。 这一去,就是8年。 8年很短,也很长。其间,组织上多次要调她回城,她都谢绝了。为什么?李宁自己也说不清,“或许是对那些职业不来电吧!”  相似文献   

18.
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锋自磨砺出”。这是李亚莲在学习方面最推崇的至理名言 ,也正是在这种意念的驱动下 ,不论成功与失败 ,她永远都是那么执著。当同学们逛街兜风的时候 ,她正在阅览室里查找着资料 ;当别人已进入梦乡的时候 ,她还在楼道昏暗的灯光下撰写美妙的人生……。曾有好多人不解地问 :“读中专干嘛也这么拼命 ?”她只是淡淡一笑。考试结束了 ,班主任报着名次 :“第一名李亚莲……”,她自己明白这成绩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她清楚自己现在还只能拿到一张中专文凭 ,如果这张中专文凭中…  相似文献   

19.
某市长因受贿、索贿罪被关进监狱,过上了铁窗生活,完全失去了自由。他的妻子整天以泪洗面,孤独难熬。有一天夜里,她做了个梦,恍惚中遇到了一样东西叫“自由”。她非常羡慕“自由”的生活方式,不由想起自己的丈夫,她跪着请求“自由”替她去探望她的丈夫,“自由”就答应了。下面是“自由”探监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问心无愧     
伊壁鸠鲁说:“坏人无处藏身,因为他们躲在哪儿都不得安宁,身心会暴露他们。”一名叫贝苏斯的帕奥尼人,被人指责说他故意打下一个鸟窝,把里面的小鸟通通杀光。他说自己做得有理,因为这些小鸟不停地无端指责他害死了自己的父亲。这桩弑父罪进行得滴水不漏,直到杀鸟时也无人知晓,但是良心提出了申冤,使这个背上沉重赎罪包袱的人无法自制,所谓“做坏事的人最受做坏事的苦”。我们眼见的现实却并不完全如此理想。多年前的一个雨天,一个司机驾车夺去了上海人君君父母的生命后逃逸。自那时开始,君君就一直致力于让司机归案。想来,事故中的鲜血将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