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徐凯 《江西教育》2002,(12):31-31
“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是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的内容,它的一个教学片段为:师(拿出一张20cm×15cm规格的照片,将照片的反面对着学生):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生1:一张纸。生2:一张长方形的纸。师:从外表看,它是一张长方形的纸,(将照片的正面对着学生)实际上这是1974年老师小学毕业时全班同学的一张合影,距今已有20多年了,同学们看到这张照片,想说些什么?生3: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老师你是怎样保存的?师:老师是怎样将它保存的,大家猜猜看?生4:用白纸把它包起来。生5:压…  相似文献   

2.
在非洲加纳的库马西寄宿学校,有一天,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张带有一个黑点的白纸。他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过了片刻,老师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不要这样啊!”  相似文献   

3.
师:昨天,老师要求大家预习课文,大家预习得怎样 ?老师要检查一下。谁来读读课后的词语 ?  (生读词语,教师相机订正 )  师:很好 !在自读课文时,你们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 ?  生:“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 ?鱼怎么会游到纸上来呢 ?  生:课文说的是一个聋哑青年画鱼的事,为什么用“鱼游到了纸上”作标题呢 ?  生:我认为鱼是不能游到纸上来的,课文说的“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是什么呢 ?  生: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有什么关系呢 ?  生:“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有什么不同 ?  生:什么是“忘我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生:喜欢。师:好,老师来给大家变一个小小的魔术。教师出示一张白纸这张白纸上有什么?生:没有。教师用手按一下纸,再让学生看看纸师:我在上面做上我的记号,看见了没有?生:没有。师:老师借用一样工具把它找出来。教师演示用指纹粉刷到白纸上,显现出指纹,学生很兴奋。师:这上面有什么?生:指纹。师:肉眼看不见并不代表着不存在。同学们很好奇是吧?老师用的这一招,是向警察叔叔学过来的,警察叔叔找罪犯指纹的时候经常这样做。通过用指纹粉找指纹的小魔术导入新课,既抓住了小学生的好奇心,把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吸…  相似文献   

5.
王霞 《宁夏教育》2006,(6):53-54
一、案例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纸片折出12。教师在让学生展示作品时,却发现了其中有一个学生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了4份。师拿起该生的作业纸,故作惊喜地问:“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吗?”这位同学高高举起手中的圆形纸片,说:“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14。”师:“14是什么意思呢?”生:“我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一份就是它的14。”(教师把作业纸贴到黑板的最高位置)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要你们折12,这个小朋友却折出41,大家对这事怎么看?”生1:“老师,他折多了。”生2:“我想他没有专心听讲,没有按照老师的…  相似文献   

6.
教学是人的教学,教学因生命而精彩。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学生的随心所欲,随心所问,都可能造成教学的“一波三折”,引出无限精彩,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意外的收获。这种精彩,虽然无法预设,但是可以捕捉,可以放大,可以在动态中生成。如教学《我来造一张纸》这一课,我先让学生在了解古人怎样造纸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来造一张纸。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来造一张纸?生:想!师:好,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造纸的方法(教师介绍造纸方法)师: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那就请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餐巾纸开始制作吧!课上到这里似乎非常顺利,可就在学生拿出…  相似文献   

7.
《6、7的认识》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42页的教学内容。案例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好,老师给你们带来一组动画片的镜头。(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童话情境)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_1:我看到5位蓝精灵。生_2:我还看到1个生日蛋糕。师:看得真仔细!这群蓝精灵正准备为他们的蓝妹妹开生日庆祝会呢!  相似文献   

8.
在非洲加纳的库马西寄宿学校,一位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他问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这时,老师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今后在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哪!”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学习园地。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来上课的时候,遇到了许多和你们一样可爱的小朋友,你们想和他们见见面吗?课件出示:(配以相关音乐出示一系列卡通形象)调皮的大脸猫、贪吃的猪八戒、走路摇摇摆摆的唐老鸭……(生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对各种卡通形象的名字脱口而出。)师:看来,你们都挺熟的嘛!能告诉老师,你们是在哪儿认识的吗?(生高兴地讲述对应的童话故事,介绍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师:哟,原来你们个个都有一肚子的童话故事呀!那还等什么,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童…  相似文献   

10.
这是“轴对称图形”教学中的一个片断。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分吃蛋糕。(用课件出示圆形蛋糕)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学生看到这熟悉的蛋糕,感到新鲜有趣,接着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用一张白纸放在这个蛋糕上,白纸就把蛋糕的上底复制出来,再用剪刀把上底剪下来,然后,折叠就可以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师:分得真好!像这样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轴对称图形”。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白纸和剪刀,做一个实验:先把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