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连大学学报》2017,(1):95-102
技术实践包括了主体、工具、客体三要素。中国古代技术实践主体对"天道"的追求反映了主体的理想和谐。他们期望通过技术实践,超越技术实践,从而企及"技"之外的"道"。理想和谐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但却是普遍的,无处不在的。具体而言,理想和谐可以具体化为各相关因素间的和谐,包括技术实践主体与他人间的伦理和谐,技术实践主体与工具的互融性和谐,技术实践主体、工具、客体间的有机和谐。  相似文献   

2.
"老师,我有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把西湖和西子放在一句诗里来写?"此时,我刚领着全班同学朗诵完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句,冷不防的一个提问打断了我的思路。我迅速调整教学思维,决定和孩子们一起来探讨。于是,我"抛"出一句话":谁愿来谈谈你的想法和感受?"教室里鸦雀无声,无人"应招"。我接着又轻轻抛出了一句":可以分别说说西湖和西子嘛。"顿时,教室里举起了无数双小手,他们说:  相似文献   

3.
晨间活动中,孩子们都坐在桌前玩玩具。忽然,宇杰跑到诗语的旁边,伸手就拿诗语面前的积木。我急忙抓住宇杰的手,把他带到一旁,严肃地说:"能抢小朋友的玩具吗?你这样做对吗?"宇杰呆呆地看着我,一句话也没说。这时,我无意中看了诗语一眼,发现她正拿着那块积木疑惑地看着我。我不解地问她:"诗语,你怎么了?"诗语小声地  相似文献   

4.
布伯的"我—你"思想把他人、他物看作是与自己同样独立、自由的主体。这是一种以仁爱相待、互为主体的思想,其中蕴涵着对"利他"思想的独特见解。孔子的"利他"思想正是"我—你"关系的体现,"仁"的实质就是"我—你"关系,"忠恕之道"是"我—你"关系的实践,它超越"人"与"己"的对立和利益的冲突,实现人与人的情感交融。  相似文献   

5.
《同学少年》2015,(8):14-15
<正>在当代中国,谁人更具风采?更该当选"当代风采人物"?我认为是"大国工匠",我要为他们点赞!也许你会不以为然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普普通通的工人师傅?他们既没有著名科学家那样的伟大成就与赫赫声名,也不像明星那样拥有无数的粉丝与强大的影响力,他们看起来很平  相似文献   

6.
Q:我不懂他们的世界,他们也好像不怎么搭理我这个老师,我到底应该怎么和他们相处与沟通?A:当有个陌生人在街上对着刚随手扔了一个空瓶子的你大声呵斥,说你破坏环境、很不道德时,很多人都会恼怒,心里念着:"你算老几!敢这样骂我,我妈都没这样骂过我!"但换个场景,如果这时是你的一个好朋友与你并肩走着,用轻松而开玩笑的口气告诉你:"哎,太那个啥了吧,前面就是垃圾桶。"这时可能我们会挠挠头,  相似文献   

7.
<正>"没有世俗烟火,不要轻谈诗和远方。"看过太多的"诗和远方"之后,我很认真地写下了这句话。一谈教师成长,人们总会拿一些名师作为例子,或把名师的经历当作成长范本去研究。于是关乎成长的论调总说名师具备哪些优秀品质,例如自制力、淡泊心、勤阅读、多写作等,然后让你估算和名师的差距,让你朝着名师的标准去努力。只是,他们没有告诉你,名师是如何具备这些品质的。例如,你会发现很多名师工作非常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正>怎么教"爱"?有点难。爱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里,大致是"爱国"、"爱人"、"爱自然"、"爱自己"等,尤其是"爱国"的分量更重些。怎么在课堂上进行爱的教育?爱国——不只是赞美。一般而言,爱国是天经地义的,似乎没有人敢怀疑;即使国家再贫穷落后也要无条件地热爱。《我们爱你啊,中国》十分具体地用诗的语言告诉学生中国的地大物博、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告诉学生:这样的国家能不爱吗?敢不爱吗?诗中反复出现"我们爱你",强调了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  相似文献   

9.
正我校是江苏省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之一,其国际交流中心设有一间教室,名为"汉语桥",意为"沟通交流中外文化的桥梁",多次接待新加坡万慈学校的"浸儒游学"师生代表团。前不久,新加坡师生走进了崇川学校国际交流中心的"汉语桥",与我们班的学生一起上课,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芬芳。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首先考虑到,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其字里行间浸润的皆是汉文化的墨香;唐诗又为"诗中之诗",而"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尽显  相似文献   

10.
<正> 问:谈生意时,我接二连三地输给了几个同行,他们的业务不比我好,但是他们比我有名。我如何才能让潜在客户意识到我和他们一样有价值,而收费甚至更低呢?——罗纳德答:我认为你问的问题不对。你应该问,你如何才能变得和他们一样名声在外,这样人们就能不只想到他们也能想到你了。因为一旦你建立的"自我品牌"能够让人们提起你的时候就像提起你们领域里的那些佼佼者,那么你就不用靠要价低来拉客户了。实际上,你可以要价更高,因为即使那样你仍会被看作你们领  相似文献   

11.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2.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体现.高考中主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的是否有效及高效问题.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经过老师的引领及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知识的进一步训练检测达到巩固,最后经过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拓展达到升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5.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策学"与科举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8.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20.
"I"and"We"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