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所有的音响中,由于同期声在行中常常必须用到.因此不会被人忽视。在一些新闻中加入音乐声、效果声的编辑方式现在也越来越得到业界的认可和重视.因此也不易被人忽视,而最为普遍的现场声却反而容易被人视而不见。在实际编辑的过程中,不少编辑往往为了突出主要声音,在主观上排斥现场背景声,有些编辑甚至将其视为杂音,从而步入了片面追求“音响十分清楚干净”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唐宁 《传媒观察》2005,(3):51-52
优秀电视新闻常常是在紧扣时代大背景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得好看、深刻。电视新闻选题的策划与创意非常重要,创意好是成功的一半,电视新闻区别于平面媒体及网络新闻的主要特点是:视听语言的处理与展示,电视是声画结合的艺术,声画结合得越好,思想性、艺术性就越强。因此,从事电视新闻的采制必须充分考虑现场同期声、画面、同期采访等元素的组合和编辑。  相似文献   

3.
在电视屏幕上我们天天可以看到很多意义不大,没有意义的画面,即所谓“声画两张皮”现象,由于画面的传播功能低下,“声画两张皮”的现象永远不可能消除。“声画结合”不具有普遍意义和理论品格。能概括电视传播声画关系的,不是“声画结合”而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声画同在”。“声画结合”论研究具有双重错位:一是从传者出发而不是从受者出发,二是以对艺术类节目的研究代替对电视传播的全面研究。本文下篇分析了画面崇拜者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强调了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分析了“以语言为基础”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对于实际工…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的传播,在内容既定的前提下,形式是大于内容的。电视新闻的形式,诸如声画组合的数量程度、模式的运用、多类符号的综合运作显得特别重要,没有好的形式,内容再好也难得“无远勿届”!有道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了声画组合形式的“皮”,才会有内容丰盈的“毛”的根植之地。一、对声画的组合,要实行“量”的控制在衡量精品时,传统评估多侧重“质”的考察,而忽视“量”的测定。重“质”的误导,使不少从业者误以为只要题材重大、选题精当、内容正确便可出精品;而在声画关系的处理上完全凭感觉随意组合,由于没有“量”…  相似文献   

5.
一提起编辑,人们常常很自然地就喻之谓:“为他人作嫁”。久而久之,在“编辑”与“为他人作嫁”之间好象就画上了等号。当然,“为他人作嫁”作为一种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应该发扬,其实,对于这种风格的发扬,又何止编辑这一行。而且,这一提法,也只是从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而言,并没有把编辑放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创造和精神生产的全局来看,因而它不能说明编辑的本质特征,同时更容易使人忽视编辑工作、编辑行为的主体性,影响对于编辑的社会地位与作用的正确认识。我认为,当代编辑的本质特征,就是通  相似文献   

6.
新闻提要,通常足广播电视新闻播出的重要提示,是用简明的语言把本次新闻节目巾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概括出来,并在节目的歼头播出。广播新闻由于其“只听其声,不见其人”的特点,提要就更应该“准确、鲜明、生动、概括、清楚明白”。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编辑往往只注重新闻事件的概括,忽视提要方式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陈飞 《新闻采编》2010,(2):5-6,10
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体的本质是视觉的“画”和听觉的“声”有机结合的形象传播。“画”和“声”是视听艺术的两条腿、两个侧面、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承担着传播功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些电视工作者往往重视了对画面的处理,而忽视了音乐和音响的效果,有的甚至把音响和音乐混为一谈。出现这种情况,也许是由于音响的基本作用和美学功能还没有被人们所熟知。电视中的声音包括语言(包含解说)、音乐和音响。  相似文献   

8.
看黄晨新编的《报刊博览》版上有两句“诗”:“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回事,也不全是一回事。说它是一回事,是按照《辞海》的解释:编辑是指新闻出版机…  相似文献   

9.
吴南 《记者摇篮》2006,(1):41-42
新闻标题是新闻要义的浓缩,是引起受众对新闻关注的“第一印象”。但长期以来,新闻标题一直只是平面媒体招引受众的第一“迎宾人”,而对于电视媒体来说,这个“迎宾人”常常是站在电视新闻的次要位置甚至旮旯里,作为可有可无的一分子存在着。因为注重声画表现的电视新闻,更乐于用鲜活的声画充当传播前锋,而以字幕形式附着于画面出现的标题,一定程度上只是声画表现的辅助形式,帮助观众理解、强化新闻记忆罢了,所以受到冷落也似乎是情理之中。地位低、作用轻还不可避免导致了另一个消极后果,这就是一直以来,很多电视人不重视标题制作,从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对电视新闻来说,画面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画面的任务在于以具象符号的色彩、形象、动态、空间等因素与抽象的语言联袂向受众传播完整的信息。然而这种“声画双主体”的关系不是在每一条电视新闻中都得到完美的体现,常见地市县(区)级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出现“声画游离”现象。所谓“声画游离”是相对于“声画对位”而存在的。“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围绕同一新闻内容,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是我国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最广泛采用的一种声画组合关系,有别于声音与画面同时指向一个具体的新闻形象的“声…  相似文献   

11.
合理运用版面语言,是版面编辑的基本功。版面语言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显性语言和隐性语言。从版面编辑实践看,合理运用版面显性语言,已引起报界同仁的高度重视,在此不必多议。但对版面隐性语言的运用,尚未引起编辑的足够重视。因此,对版面隐性语言的运用技巧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何谓版面隐性语言?它具有哪些特点?版面隐性语言是相对版面显性语言而言的。我们常常把报纸版面比作人的面孔。人要表情达意,除可用口说话外,还可“眉目传情”,用面部表情“说话”。可以这样说,口述的语言是显性语言,表情“说话”就…  相似文献   

12.
孙力 《声屏世界》2005,(6):35-36
广播的“声情并茂”和电视的“声画和谐”都离不开语言。正因为广播电视对语言传播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才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对社会成员起着示范作用,以至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某个字音、某个词、某个句式到底哪个正确.哪个不正确。人们可能不去查字典。而是说“广播上是这样说的”、“电视上是这样讲的”。广播上、电视上的说法无形中在民间成了判断语言使用正确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在报界,好像谁也没有说过照片不能唱主角.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照片却常常唱的是配角.有些报社编辑和老总经常这样说:“给这篇消息配张照片”.一个“配”字,道出了照片在报纸上的地位.这仅仅只是达到了前10年“图文并茂”的要求,这种对照片的认识,还是只停留在“美化版面”、“活跃版面”.“增加花色品种”上,同样是文字的陪衬.要想实现从“图文并茂”到“图文并重”这个重大跨越,首先是要解决版面编辑和总编辑的认识问题.就目前各报杜情况来看,我觉得笼统谈新闻改革的较多,单独谈新闻摄影改革的较少;在实际操作上,强调文字、版面、事业、体制机制等方面改革的更多,面对新闻摄影则是要求一般化,顶多也只是要数量而忽视质量.在新闻报道中,照片是一种独立的新闻语言,有文字取代不了的作用.与文字比较,照片新闻更直观、更具体、更强烈.好的新闻照片,胜过千言万语.近年来,襄樊日报把“图文并重”落实到报纸版面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实现了重大  相似文献   

14.
看到日历上“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诗句,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 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 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  相似文献   

15.
学点群众语言。这本是一句老话。但若干年来读报、看稿子,总觉得有重提的必要。我们有些记者或编辑,常常认为“新闻,新闻”,就要赶快记一记,匆匆写一写,“新”字第一,哪有闲功夫注意采访对象的语言,甚至到群众中去学习语言? 而笔者认为,强调学点群众语言,不仅仅为了让我们的新闻作品写得更实际,更生动,更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会更好地引导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从思想感情上深入人  相似文献   

16.
题记:任何一个新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对学科研究的方式方法、成就和缺点的清醒认识。——(美)罗伯特·C·艾,道格拉斯·戈梅里①方法比结论更重要.——(德)莫里茨·盖格尔③电视新闻语言构成的研究经过近10年的纷争,如今已经到了应该审视过去提出的“声画关系”问题以及赖以回答这些问题方法的时候了。笔者10年前出版的专著《电视新闻学》中提出了“电视新闻声画关系的双主体构成”的观点,针对当时“主声说”与“主画说”失之偏颇的研究方法,作了一针见血的剖析:“声画之争的不同取值标准,反映的是一种片面思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与一些通讯员交谈,他们常常叹息说:“写稿如登山,用稿象上天。编辑心好狠,红笔一勾(稿件)撂一边!”这句话,道出通讯员写稿难、上稿更难的苦衷,反映出一种“怨编辑”的心理状态。孰不知编辑也有难言之苦,他们天天面对一大堆来稿,颇为忧虑地说道:“好稿难见面,优稿更少见,天天登文山,能选几篇编?!”形象地语言,也道出了一种“编辑怨”的思想。“怨编辑”与“编辑怨”是久存新闻界而今又普遍存在的一种病态心理,如不认真对待,“怨编辑”者将会丧失信心,弃文戒笔;“编辑怨”者将会不认  相似文献   

18.
学点群众语言。这本是一句老话。但若干年来读报、看稿子,总觉得有重提的必要。我们有些记者或编辑,常常认为“新闻,新闻”,就要赶快记一记,匆匆写一写,“新”字第一,哪有闲功夫注意采访对象的语言,甚至到群众中去学习语言?而笔者认为,强调学点群众语言,不仅仅为了让我们的新闻作品写得更实际,更生动,更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会更好地引导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从思想感情上深入人民群众的心灵,在新闻作品中让群众用自己的语言说  相似文献   

19.
办好报纸,不仅需要有一流的记者,而且需要有一流的编辑,包括一流的版面编辑。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人并不重视编辑工作,特别不重视版面编辑工作。有人甚至不把版面编辑作为编辑看待,说什么,“版面编辑,不就是用稿子把版面填满吗?”还有人说,“版面编辑的事,解放前则是拼版工人干的。”于是乎,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所谓版面编辑,不过是算算画画的“画版工”、“画版匠”。包括一些新闻单位的领导者,嘴上说版面编辑工作重要,实际上却又常常露出轻视版面工作的“马  相似文献   

20.
编辑的语言基本功差,很难加工出合格的新闻成品,更不用说优质品了。练好语言这一基本功,对报纸编辑,极为重要。求把语它合调知识报纸编辑担负着规范、纯洁语言的重任,在把好思想关、事实关的同时还要把好语言关。把好语言关,必须具有语言基础知识的扎实功民笔者曾在某报社的评报栏看到一位编辑的评报文章百m立编辑对“他什1走到哪里唱到哪里,推销到哪里。”一句中的“哪”,认为“‘哪’与邪’有区别,‘哪’是疑问不定词,多用于问句,代表未知2人,之事,之地,之物,而‘那’则是肯定指代周,它指其人其事其地。”所以,他认为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