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叶圣陶和编辑工作叶至善我的父亲叶圣陶生于1894年,1988年逝世。他在晚年说:如果有人问他的职业,他就回答说,他的职业是编辑。在一生中,他做编辑工作的时间最长,超过了60年。他进商务印书馆正式当编辑,是1923年年初。在这之前一年,他和朋友们一同编...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今年九十二岁了。大家都知道他是作家、教育家、语文学家,没有人说他是个编辑家。其实他在编辑工作上花的时间比干什么都长,花的心力比干什么都多。一九二三年,他进商务印书馆,编小学课本,编《学生国学丛书》,后来代郑振铎先生编过《小说月报》,还编过《妇女杂志》。一九三一年,他进开明书店,编辑《中学生》、《新少年》、《月报》等刊物,编辑《开明青年丛书》和《开明少年丛书》等,并和夏丐尊先生等一同编了若干种中学语文课本,独自编写了一部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原冀鲁豫军区的一位老战友来看我,开头就问我离休前是什么职务,我说当编辑(因为离休前的副主编江没有正式下命令)。他忽地一怔说:“啊!怎么了,咱在冀鲁豫时你就是编辑,一直到现在未动呀!?”我说:“是啊,当编辑已经几十年了。”“你真有瘾,要我早不干了!”反过来他又说:“像你这样四五十年职务一直未动,一个劲地当编辑的,恐怕全国新闻战线也少有。”说到“瘾”,那真算是靠“瘾”,使我爱上了编辑工作这一行。如果再具体点说,这一行,就是“民兵”──民兵的宣传报道工作。的确,参加革命工作50多年来,我除做过…  相似文献   

4.
<冯牧文集>即将出版,身为子女,也作为编辑,我参加了文集的编校工作.此时此刻,我的面前摆放着冯牧文集编委会送给我留做纪念的文集校样,面对厚高一尺多的文稿,我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1994年的春天,父亲过七十五岁生日的时候.就在那一天,来访的友人提出了为他出版文集的建议.当时,尽管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但仍被父亲婉拒了.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当时说的话,父亲说:"现在出文集,无论从数量还是分量而言,我的文章都不够.我还有一些该写而没写的东西,尤其是关于云南的散文,等我把想写的东西写完后,再考虑出文集的事情吧."  相似文献   

5.
正一1923年的春天,我的爷爷叶圣陶经朱经农先生介绍进商务印书馆工作,正式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那年他29岁。1982年,爷爷为刚刚创刊的《出版史料》写了一篇题为《我和商务印书馆》的文章。人们常常引用的爷爷说的"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我当过教员,又当过编辑,当编辑的年月比当教员多得多"那句话,就写在这篇文章的一开头。  相似文献   

6.
已故端木蕻良是我国现代、当代的大作家。他和他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应留下重重的一笔。笔者有幸,曾和他当过一段邻居。 那时,我们两家住的楼房前后紧紧挨着,又都是一单元,我家比他家高两层,因而,从我家可以直接看到他的家中。我上下班时,有时他站在阳台上换空气,休息,我在楼下向他招招手,他也微笑着和我招手,算是打招呼。 我是1987年初夏开始和端木做邻居的。以前,我从来没有和他联系过。因为,我原来在北京日报文艺部当编辑的时候,一直都是我的老同事田藏申大姐和他联系,老田和他非常熟。我到北京晚报当编辑  相似文献   

7.
2005年6月12日,著名编辑家王仰晨“和世界说再见了”。出版界又损失了一位老人。9月,其子王小平先生来信,求我寻找王叔叔的遗墨。我没有见过王叔叔,但常听父亲说起他,也见过信笺上,他那清秀、流利的字迹,知道他俩是推心置腹的好朋友。我马上到鲁迅纪念馆的赵家璧专库中查询,找到了自1987年到1997年1月,王叔叔给父亲的十二封信,最后一封信写于父亲逝世前两个月,那时,给父亲写信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王叔叔和父亲的交往,开始于1975年前后,那时王叔叔正在编辑《鲁迅全集》。鲁迅著作征求意见本每出新册,他都及时地寄给父亲。父亲出于对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8.
作为作家的叶圣陶似乎要比作为编辑的叶圣陶拥有更高的知名度,其实在他五六十年的文学生涯里,始终未曾脱离编辑工作.用叶老的话说:“我的职业,第一是编辑.”的确,叶老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为他人改稿子、看稿子、编书、校字中度过,是一位颇有声望的优秀编辑.还在苏州乡立中学读书时,叶老就与人合办油印小报《学艺日刊》,当时叶老只有15岁.1928年,叶老在商务印书馆担任专职编辑,后来开办开明书店,当编辑直到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叶老担任出版署署长,主管科教书编辑工作.后任教育部副部长、仍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之职.地位变了,工作忙了,但并没有改变他一丝不苟的编辑作风.后来,由于年老缘故,叶老的视力衰退了,甚至难辨笔画,但仍坚持让别人念说改一些短稿,继续从事他热爱的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9.
孙犁怎样当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犁是一位著名作家,同时又是一位资深编辑。 孙犁说,在他一生从事的三种工作(编辑、教员、写作)中,编辑这一生涯,持续的时间最长。 作为作家的孙犁,研究者众,研灾成果累累;作为编辑的孙犁,似乎未能引起充分的注意和足够的重视,也许世俗认为他没有编辑过什么赫赫有名的大刊物,并且未曾有过金光闪闪的“主编”头衔吧。 我是孙犁著作的一名热心读者,在研习他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的同时,比较留心他的关于编辑工作的文件、论述、回忆、书信。因为,我也是一名编辑,想从中学习一些有益的东西,以应用于编辑实践。 我想,对于我和我的同行们来说,孙犁堪称当今文学编辑的楷模。  相似文献   

10.
蓦然回首     
一位作家曾用这个题目写他的创作道路。我也借用这个题目写一写我的编辑生涯。一-题记人生的环境和机遇比个人选择更起作用。比方说,我当编辑就和我的选择没有什么关系。我是学法律的,离开学校后,在共青团系统做宣传工作。1955年,听从组织分配,调到出版社,一干就是一辈子。当编辑虽然不是我原来的志愿,但我很快就爱上了这项工作。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信奉“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是,我发现编辑工作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例如:编辑工作有动有静,不是成天蹲办公室,也不是成天四处跑,很适合我的口味;编辑工作的对象是不同的作者、读者和书稿,有无限的  相似文献   

11.
程荣贵 《军事记者》2006,(10):60-60
老吴比我父亲小两岁,按理说,我该叫他叔,可部队有规定,官兵之间的称呼不是辈分关系,而是同志关系。我曾几次试着在老吴的尊姓后面加上同志二字,总感到语气有些生硬。为了避免称呼上的尴尬,每次见面我只好跟着大家一起叫老吴。老吴也不计较这些细节,朋友同事间无论年龄大小,有事无事只要叫一声老吴,他都会面带微笑乐呵呵地应着。认识老吴是在2001年夏天。当时,我们的刊物《部队管理》刚从长沙迁到北京,为提高刊物质量,减少差错,急需聘请一位文字校对编辑。经过多方打听和联系,一些同行都异口同声地推荐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吴汇,说老吴业务能…  相似文献   

12.
题记题目既平且直,这个“编辑”就是我。为什么不用“我”,而要标明“编辑”? 因为一则,编辑是我的职业,我已经干了四十年,打算还干下去。编辑无非咬文嚼字,于是来了个“二则”。二则,说明我读《红楼梦》,无非咬文嚼字而已。咬嚼似有所得,我居然也“欣然忘食”,陪父亲喝酒的时候跟父亲说,在办公室里跟朋友们说。他们听了都怂恿我记下来,可能因为他们也是编辑吧。  相似文献   

13.
&#  &#  &# 《出版与印刷》2015,(3):12-13
不久前,我去看望一位共事多年,现已退休在家的老编辑。我们很自然地谈起编辑工作、图书市场以及与出版工作相关的人和事。在临别前,老编辑神情有些黯然,幽忧地对我说,自己从事编辑工作二十多年,如今想起来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什么书留得下来。他的话给我以很大震动。这位老编辑,当年在出版社也算得上是位“标杆”式人物,做中小学教材、教辅,年年都是社里的创利“大户”,年终奖总是名列前茅,经常被评为先进职工。然而这一切早已烟消云散,如今他内心真正渴望的是能有几本有价值的好书立得起来、传得下去。从事编辑工作数十年,当有一天离开这个岗位时,曾经看重的发行量、码洋、利润,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唯一能留下来的是有生命力的、有文化价值的、能代代相传的好书!    相似文献   

14.
我的总结中没有编辑字数。因为我觉得,当代的编辑工作早已经越过了那个只讲字数的阶段了。就像中国举重队早已经不讲每天举起了多少公斤一样。编辑用脑四步走不久前,我与一位同事有次关于编辑工作的对话。他说,编辑是一件很辛苦的劳动云云。我说,是的,在某些阶段是,现在已经不是了。坦白地说,做  相似文献   

15.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16.
父亲形象     
伊宝正 《档案天地》2010,(1):61-62,54
我的父亲,伊鸿飞.生于1894年,终于1948年。自我懂事起,就学着父母举动做事。所以,父母对我的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父亲,是一个粗通文字。能说善辩的聪明人。记得在村里哪家写租赁契约、文书借贴都找他;写分家、过继单也找他:办红白喜事也找他当总管。父亲做过小买卖。当过饭馆跑堂的.拉过洋车,打过短工,挑大粪,开过大粪场。  相似文献   

17.
“我发誓,家里所有的亲人都没有向媒体、外人提过哪怕是一次关于文珺要找爸爸的话。”郭文珺的妈妈张琳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就算是找父亲也轮不到别人呀。而且我相信他爸跟我一样爱文珺,甚至比我更爱。早年因为双方都要拼事业,我们分开了。但这并不等于他就不爱文珺。我相信孩子的爸爸有难处。”张琳说到动情处,哭出了声。  相似文献   

18.
叶至善先生是叶圣陶的长子.他是1945年正式从事编辑工作的,直到晚年还在为父亲编文集,写传记,编龄长达60年之久.这在出版界当属凤毛麟角.先生还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当过出版社的社长、总编,又是全国政协常委、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民主促进会名誉副主席……但他最看重的头衔还是"编辑".他曾编过一本集子,书名便叫"我是编辑",干脆,明确,坚定,从中流露出来的是职业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19.
陈祖烈当孝感军分区政治部主任6年,分区新闻报道工作连续6年被省军区表彰为先进。熟悉他的各级报道骨干和新闻单位的编辑记都说,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闻报道工作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地市报的普通编辑,编稿之余也写写稿件,但不觉间,从1999年到2003年5年中,自己采写的稿件竟然有二十多篇获得了省级以上新闻奖。其实,仔细想想,很多同志的功夫比我深,采写的稿件比我好,我之所以能获奖,只是自己采写稿件格外用心罢了。所以,我常说用心就有回报,干什么事都要尽心,有多大的劲就用多大的劲,老天不会辜负有心人的。扑下身子,多研究些问题。新闻关键是新,没有新意,就没有新闻。写新闻如何写得有新意,这是能否写出好新闻的关键,而要写得有新意,就要多观察、多学习,多研究些问题。我获奖的稿件多数是问题新闻。这些问题,或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