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的翻译不仅要考虑其艺术性,也要兼顾其史料价值及文化事实.译者需要将这三点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诗经》文化传播的目的与意义.《蒹葭》作为《诗经》中的名篇,在民间广为传颂,受到中外读者喜爱,更有不少译者呈现了各具特色的《蒹葭》英译本.在叙事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蒹葭》的英译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呈现《蒹葭》译作.  相似文献   

2.
《诗经·秦风·蒹葭》是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准确地理解诗中的一些重要字词至关紧要。而正是在对这些字词的注释上,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和其他一些权威性高校文科专业教材皆有值得商榷之处,故此试作辨正。《蒹葭》有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蒹葭采采,…… ”其中,“苍苍”、“萋萋”、“采采”何义?国家教委组编的《大学语文》注释为:“苍苍:繁盛的样子。后两章‘萋萋’、‘采采’义同”。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释为:“苍苍,茂盛的样子”;“萋萋,茂盛的样子”;…  相似文献   

3.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千百年来,深深地打动着无数的文人雅士,使他们隔着千古历史、悠悠岁月不约而同地吟唱着。《蒹葭》的魅力到底在哪里?今天对《蒹葭》的赏析也是多维度的。本文从音韵、意境和情感三面来领略千年前的美。  相似文献   

4.
爱情诗几乎占据《诗经》篇幅的四分之一,尤其是在“国风”部分中所占的比重更大。“国风”中优秀的爱情诗是其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之一。自南宋朱熹的《诗集传》问世以来,它一直让读者低回咏叹,读而不厌。但是,由于对它的解说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迥异。  相似文献   

5.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在核心意向、追寻主人公及音乐性上对先秦时期的《诗经·蒹葭》进行了继承,同时戴望舒的《雨巷》又有自己的发展,它不仅与晚唐五代诗词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而且借鉴和移植了西方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的艺术方法。这使《雨巷》成为中国式的现代主义诗歌。  相似文献   

6.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诗篇,然而此诗与强悍习战、激昂豪放的整体秦风截然不同,呈示出独特的幽婉性和朦胧性,成为古今千年学人探幽聚讼的焦点.要之在于情境之迷离、词义之多解,从而形成对诗歌题旨纷然不同的理解.<蒹葭>是一首相思怀人之作.  相似文献   

7.
《诗经》在我国文坛的地位可谓卓越不凡.《诗经》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女性.《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其塑造的思妇的形象深入人心、动人心弦.但两者塑造的女性形象千差万别.本文通过对比《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不同的女性形象并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探讨诗经时代到东汉末年女性意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诗经》、《论语》等上古文献中都存在不少重叠词,这些重叠词的研究在汉语词汇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对《论语》重叠词的数量进行了统计,指出了其构成形式,分析了这些重叠词的特殊表意功能,并对《论语》重叠词远比《诗经》重叠词少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清末况澍的集《诗》“七夕”诗,通过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吟咏,表现了对由于政权、族权、门第观念、封建礼教的原因而造成的青年男女爱情悲剧的同情。此诗集《诗经》之句,多作灵活理解,颇合古人“赋诗断章,余取所求”之义,也反映了《诗经》在近代慢慢被除去“神圣经书”的光环情况下学者们对它的态度的转变。又将织女同反映秦人早期生活环境、产生于今甘肃礼县东部的《蒹葭》一诗联系起来,无形中将其地看做织女生活之处,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思无邪”的剖析 ,结合孔子哲学思想 ,得到中庸内涵。结合《诗经》文本 ,从来源、编订、构成、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与音乐的关系及应用和认知功能等方面给以阐释 ,达到通过“思无邪”从中庸层面对《诗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卞之琳的爱情诗数量不多。他在爱情诗中表现的主题常是爱而不得,舍而不忍,但又不得不舍的情感历程。《无题》(五首)构成了一段感情经历的完整序列,且都是两节八行,诗人在咫尺篇幅中容纳了丰富的情感,具有一种颇有深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伴随着音乐发展的需要而诞生。但当时诗歌还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是为配合音乐而作的。乐器作为当时音乐的唯一载体,对音乐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层关系来看,先秦时代乐器的发展与《诗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吹奏乐器到弦乐器,《诗经》的内容发生着潜在的变化,由"雅乐"到"新声",标志着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独立。  相似文献   

13.
重章叠唱是《诗经》和现代通俗歌词中广泛运用的复沓艺术形式,但它并非源自于《诗经》,在《诗经》之前的原始宗教咒语和民间歌谣中就已有这种艺术形式,但这也不是它的源头,它的最初形态可追溯到语言产生之初的原始人的劳动呼声。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经·豳风》研究论文的文本分析,从语言学、历史文化学、文艺美学等角度对《诗经·豳风》专题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梳理、论述。  相似文献   

15.
《诗经》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先民的情感世界。《诗经》中的意象数量庞大、内容丰富,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试从情感元素的隐喻再现,核心元素的相对稳定,多种文化元素交错共存三个方面分析《诗经》意象运用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富于表现力的叠音词的大量使用也是《诗经》的显著特点。叠音词作为先秦复音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先秦汉语双音化的方式,也对理解《诗经》文意颇有益处。本文以《诗经》叠音词为研究对象,谨就叠音词产生的原因、叠音词的分类及叠音词的语法功能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反映了先民的爱情生活,特别是女性的爱情生活。在这些爱情诗篇中,女性作者记自己的感受,写自己的历史,抒内心的体验,表达了一种对真诚的爱的渴望与追求。从诗歌所表现的她们在恋爱、婚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中,可以看出她们是一群敢爱、敢怨、敢恨的女性。  相似文献   

18.
传统解诗主要着眼于语义分析。文化方面,内容涉及到的由注释说明,但不深谈。通过专意于《诗经》的文化内涵探析,总括出由内容直接述说的民俗文化、由形式刻录的咒祝文化和由隐语暗示的意识文化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声音在《诗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作为传承久远的《鹿鸣》一诗,不仅有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与宾主之间的和乐之音,更有尊贤敬老,亲亲睦友的和谐之乐以及治国平天下的周行之音。文章试图以声音为线索,去发现这首诗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量与"春天"有关的诗句,并以相关景物的描写来说明当时的季节。本文将以《诗经·国风》为例来探讨《诗经》中的"春天",从中反映出"春天"的体现方式"、春天"与"兴"的关系以及"春天"的某些民俗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