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3 毫秒
1.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 一、鼓励学生敢问 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首先,我们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被嘲笑的顾虑,要让学生毫无顾忌地问.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尽量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在这样积极的课堂氛围里面,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彻底的放松和舒展,才能大胆地"想我所想、问我所问".  相似文献   

2.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善问"和"善待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巧妙地设置系列提问,同时也要鼓励和教会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形成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毛幸运 《考试周刊》2013,(52):35-35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和善于质疑的能力,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教师必须通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其质疑能力,使其"能问"、"善问"、"乐问"。  相似文献   

4.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是教师导学的重要依据.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强,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学习效率高. 一、鼓励提问 养成质疑习惯 李政道博士曾说过:"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鼓励学生敢于提问的关键是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消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对与错,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思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我刚上四年级语文《观潮》时,我让同学们初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学生纷纷拿起笔读起课文来.我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居然大部分学生只是拿着笔做样子,根本没在书上作任何记号.  相似文献   

5.
学问、学问 ,顾名思义 ,就是既要学又要问 ,光学不问 ,构不成完整的“学问”。问是学的手段 ,学是问的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发“问” ,是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 ,促使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方法。一是鼓励学生“敢问”。现实中 ,有的学生怕出丑 ,不好意思问 ;有的学生胆小 ,不敢大胆问 ;有的学生迷信书本、迷信老师 ,在学习中不善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对问题发表新看法、新见解。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敢于问 ,敢于大胆思考 ,敢想敢说敢问 ,敢提出异议 ,努力为学生发问创造宽松的条件。二要鼓…  相似文献   

6.
<正>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显得更为重要。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来质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一、围绕教学目标,启迪创新意识1.落实目标,狠抓"双基"教学。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教师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善于启发,巧于疏导,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让学生主动探求,自主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首先在教学中要信任学生,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对爱探索善争论的学生要给以及时表扬;对发问不大胆、提问不明确的学生,要给以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适当的点拨,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问的勇气和信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怕千奇百怪,不要怕学生讲错,只要会思考就行。学生敢问以后,教师再耐心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彩的"设问"来启思导学,但更需要通过"导问",让学生敢于"自问"、善于"自问",让课堂成为美文的悦读场、思维的训练营和新问题的发源地。一、设问:以问启思,以问导学1.聚焦主问题。所谓主问题,就是能够引发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热烈讨论、鉴赏品味、主动探究的重要问题。设置主问题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主要要做到两点:一是要紧扣文本,二是要紧扣学情。例如,教学鲁迅的《社戏》,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文中写了故乡的众多人物,  相似文献   

9.
正一、营造氛围,消除障碍,使学生敢于深度质疑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很少提出问题,似乎习惯了用耳朵听,却忘记了用嘴巴问。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障碍:一是怕提出的疑问不得要领,会受老师责怪,同学耻笑,连这样的问题都不懂?二是教者常常按照事先预设好的教案教学,几乎把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全部从教师的角度提出来了,面面俱到,使学生无疑可质。长此以往,学生脑海中的"?"已经被拉直,在"只需答"的惯性环境中学习,怎么能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深度思考、深度学习的能  相似文献   

10.
<正>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对于该怀疑的地方不怀疑,就等于没有学,学习必须要有怀疑精神。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并能分析、归纳、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实践证明,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养成良好的求知习惯,需要积极创设问的氛围,立足学情,及时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维。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在教学中,"问"很重要。那么,作为生物教师,如何通过巧提问来提高教学质量呢?一、"问"的类型1.设问。设问是指教师提出问题,暂不作解释,也不让学生立即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索。设问一般用在研究某个知识点的开头,有时也用在一堂课的结尾处。设问用得巧妙,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例如,我在讲生态平衡时问为什么武松打虎成了英雄而现在打虎却要受到法律制裁?这样设问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学生都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是从认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乐于提问题,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还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不断激励学生对任何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促使学生由唤起问题意识到乐于、敢于、善于提出问题。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教学  相似文献   

13.
设问是一种教学手段,设问是深入的阶梯,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设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师的每一个高质量设问,就会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为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蕴含创新思想。  相似文献   

14.
古语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沉寂的状态进入活跃状态。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学生如何回答问题,而忽视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敢问",培养学生"乐问",教会学生"善问",是本文讨论的话题。一、营适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问"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及束缚,拉开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以至于学生怕问,不敢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前提,就是要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15.
黄良灿 《中学文科》2009,(15):23-24
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陶行知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用十分生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在政治课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6.
马占奎 《甘肃教育》2009,(21):36-36
问是智慧的火花,是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完整的数学学习包括学“问”与学“答”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所以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一个关键。为此,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设问是一种教学手段,设问是深入的阶梯,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设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师的每一个高质量设问,就会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为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蕴含创新思想.……  相似文献   

18.
吴鹏 《化学教与学》2011,(12):13-14,56
"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准则相吻合的教学设计思想,其关键就是创设问题,所以又称为"设问式"教学。结合教学案例提出六种设问方式,旨在凸显"问题导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就一问。"可见,问是知之始。我校研究的"智趣"课堂的特征之一就是要通过学生的问题进行构建和引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与本课的重点、难点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引导、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一、创设和谐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语文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更要充分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掌握质疑方法,使学生从"敢问"、"好问"、"勤问"最终达到"善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