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07年4月20日,美国人文主义者协会和哈佛人文主义者牧师会联合向杜维明先生颁发了“人文主义杰出成就奖”,杜先生被称赞为“儒家人文主义的世界领袖,中国哲学方面在世的最重要思想家之一。”这说明因为杜先生等人的不懈努力和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特征正在受到美国思想界的关注。同时,美国思想界也正在兴起“新人文主义”的思潮,其主要特征是尊重宗教信仰,但是采取多元主义的立场,同情和接受怀疑论者、无神论者及其他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杜维明先生认为儒家的人文主义和“新人文主义”有契合之处,但是他认为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启蒙思想造成了人们对于宗教问题的不敏感,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的泛滥,这些思潮也对中国造成了很大冲击。杜先生认为儒家的传统可以为“新人文”和“新启蒙”提供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2.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潮流,在中国"文革"结束后的历史转折时代,为文学的"解放"注入了活力,开启了一种新的启蒙。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表现技法,充分发挥了汉语言的魅力,使诗的艺术技巧得到更完善的发挥。作为一种思想启蒙,朦胧诗雄辩、诘问、宣告的浪漫模式,展示了它不可复制的形而上意义:以怀疑求证个体的生命价值;以反思张扬时代的英雄主义;以意象成就审美意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3.
杜维明视儒家传统为轴心文明核心价值的一种,并对儒家传统进行理性反思,从语言文字、社会科学、现实政治及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揭示当前儒学研究面临的障碍。同时对西方著名学者列文森有关儒学"博物馆化"的论断审慎思考后得出结论,认为列文森并不是要完全否认儒家文化的价值,而是以一种为儒学命运担忧的情怀错误地理解了儒家传统的现代意义,杜维明试图为其纠偏,从而反思儒学第三期的发展前景与儒学新人文主义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4.
杜维明视儒家传统为轴心文明核心价值的一种,并对儒家传统进行理性反思,从语言文字、社会科学、现实政治及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揭示当前儒学研究面临的障碍。同时对西方著名学者列文森有关儒学"博物馆化"的论断审慎思考后得出结论,认为列文森并不是要完全否认儒家文化的价值,而是以一种为儒学命运担忧的情怀错误地理解了儒家传统的现代意义,杜维明试图为其纠偏,从而反思儒学第三期的发展前景与儒学新人文主义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5.
作为第三代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维明一直致力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他将儒学界定为"哲学的人类学",其实质乃是以人文主义的视野赋予了儒学的宗教向度和人文精神;他坚持从"启蒙精神"与"启蒙心态"两个层面辩证分析启蒙主义遗产,同时坚持从全球化与地方性的对峙视野下来解读启蒙现代性内在的困境所在,从而彻底打破了"现代"与"传统"的二分法。杜维明主张"儒学传统的文明对话",他相信,儒学只有面向全球不同文明开展交流和对话,才能获得其后续的生命力存在,但如何将儒学价值落实到中国本土社会实践和民众世俗情感认同中,却依然得不到合理解释和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6.
法兰克福学派无情揭露和批判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病,以社会批判理论而闻明于世。他们认为,“启蒙精神”虽然给人类带来文明与进步,推动了发达工业社会的进程。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启蒙精神”已经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必须对启蒙精神、科学技术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7.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王宏 《培训与研究》2009,26(9):104-106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9.
通过论述西方启蒙思想在西方各国的发展,以及启蒙思想在思想文化上,文学和哲学中的重大影响和重要意义,强调理性精神作为启蒙思想的中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从20世纪50年代起涤荡了欧美的思想文化界,包括美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多领域。作为对现代性的一个反思,所有领域的后现代话语都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批判启蒙理性,反对现代性话语中的理性主义、主体主义、历史哲学等,以反思启蒙的姿态出现。而在现代主义哲学内部也开始积极反思现代性。他们对待启蒙的态度各不相同,其中以哈贝马斯和利奥塔之间的争论最具代表性。文章意在通过考察二者之间的争论焦点来表明对待后现代主义应持有的一种哲学批判的态度,因此仍然需要启蒙理性所给予的反思批判精神以对现代性的利弊做出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问题,近代启蒙以来,主体得以确立,主体性得到了蓬勃发展,至黑格尔达于顶峰.当然启蒙带来是双重后果一方面它带来了解放,主体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带来了奴役,它给主体带来了新的枷锁,人的主体性得以埋没,人成为启蒙的牺牲品.而这恰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所要揭示的.本文正是通过对<启蒙辩证法>的主体思想的揭露和回顾探讨了启蒙下的主体命运和启蒙幻灭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著名戏剧家熊佛西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平教会)定县乡村建设运动实验区进行历时5年、影响深远的农民戏剧研究与实验。文章从特定时空个人内在的精神立场、心态气质、戏剧教育观、功利观和创作观等方面对作为实验主体的熊佛西进行了多维分析,以揭示其在"五四"启蒙思想光照下的个体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13.
启蒙辩证法的概念内涵在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著作《启蒙辩证法》中其含义就是:启蒙通过自我的否定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二人所揭示的这个问题通过回顾西方启蒙思想产生之初及其演进的历程就可得到直接的体现。然而《启蒙辩证法》在深刻揭示和批判启蒙与神话、统治之间关系的同时却忽略了蕴藏在启蒙理性之中自我救赎的力量,而唯有常持不怠的反思批判精神才能化解这场危机。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西文化"结婚论"者,梁启超以中国文化为根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吸纳与扬弃,中国文学"尚用""教化"的传统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其"文学工具"论建构的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为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提供了哲学背景和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5.
尽管人类历史上的文学书写历来都是由男性进行启蒙的,但是在"文革"时期的《海港》、《龙江颂》、《杜鹃山》三部"样板戏"中,女性却第一次获得了对男性启蒙的神圣权利。不过,这场以女性为主导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却隐含着政党权力话语规训的内容。经过权力话语的训诫,集体理念战胜了个人情感,由女性代表党对大众所进行的思想启蒙运动,终以女性自我情感被淹没而告终。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对中国影响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具有政治革命和思想启蒙的双重意义。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肇始是戊戌变法,而辛亥革命则是思想启蒙的峰值体现。辛亥启蒙具有五个特点:启蒙主体是革命党人,决定了启蒙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路径;启蒙具有鲜明的实践理性特色;启蒙摈弃个人主义从而与欧洲思想启蒙不同;启蒙使民主共和意识深入人心不可逆转;启蒙为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严复对五四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严复引进的进化论,构成了五四启蒙的理论前提;二,严复致力于西方自由观念的引进,而个性自由观念构成了五四启蒙的理论核心;三,严复拓展了科学的社会功能,促使中国近代科学观念的泛化,而这构成了五四启蒙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8.
启蒙何以在历史的进程中没有带给人类全面的自由与解放,反而使人类陷入野蛮状态,本文对启蒙进行反思,探询科技理性与人本精神矛盾冲突的原因,对启蒙精神的膨胀和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进行了批判,结合《启蒙辩证法》的观点,以期通过理论批判来警醒人类,拯救人类,使人类摆脱当下受奴役的“异化”状态,进入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问题,近代启蒙以来,主体得以确立,主体性得到了蓬勃发展,至黑格尔达于顶峰。当然启蒙带来是双重后果:一方面它带来了解放,主体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带来了奴役,它给主体带来了新的枷锁,人的主体性得以埋没,人成为启蒙的牺牲品。而这恰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所要揭示的。本文正是通过对《启蒙辩证法》的主体思想的揭露和回顾探讨了启蒙下的主体命运和启蒙幻灭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1920年代的"五四"启蒙文学有着自身的独特的知识谱系和话语类型,对"五四"启蒙文学的知识谱系和话语类型进行探寻,提纯出"五四"启蒙文学从"人"的觉醒与确立到"人性"的审美实践再到"国民性"的批判与反思的三种话语类型和发展逻辑线索,为更加历史、客观的评价"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提供了"体系内部"的批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