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式是元末明初一位具有代表性和过渡性的散曲家。研究其散曲小令的用韵,将有利于大家了解这一时期散曲北小令用韵的一些特点。通过统计、分析、归纳得知:在其161首小令中,押韵方式共6种,有5类7首超越《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稍宽。与明代前期、中期、中后期代表性散曲家的北散曲小令用韵情况比较,发现汤式在小令用韵方面还是较为严格地遵守《中原音韵》的韵部押韵的。  相似文献   

2.
黄峨是明代著名女诗人,散曲家.本文就其籍贯、人品与作品、文学史上的地位发表意见,认为:黄峨的籍贯当为遂宁之西眉镇黄榜石;黄峨不仅是明代女文学家,也是性格坚强、作风严谨的刚烈女;其作品有诗、词和散曲,数量尚待进一步确认;在文学史上,随着研究的深入,必有其应有的较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刘效祖是明代中后期较为重要的一位散曲家。他的散曲作品在内容上生动地反映了市井生活与民情民俗 ,在艺术风格上虽然有一定的文人化倾向 ,但仍然保持了元代散曲自然、朴实、真率、通俗、活泼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明代著名散曲家冯惟敏的散曲使用了大量的口语词和当时的方言俗语,很好地反映了明代中期语言特别是山东方言的面貌,是研究此期山东方言的重要语料。  相似文献   

5.
常伦是明代中期一位极富才华和个性的文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散曲小令169首。套曲9套。归纳分析其北散曲小令用韵可知:在其111首北小令作品中,押韵方式共用8种,有13类21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另有隔句用同韵者2首,用韵较宽。与同时代散曲家比,常伦北散曲小令用韵的特点有其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刘效祖是明代中后期较为重要的一位散曲家,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其所知甚少,更不必说研究了。从其现存的散曲作品来看,无论是伤口的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7.
元代知识分子往往以“能隐语,善谈谑”的特长,受到赞扬和尊敬。因此,以散曲形式进行嘲讽的颇多。如王和卿最好讥谑,幽默讽刺就成为他的散曲独特风格。据明蒋一葵《尧山堂曲纪》: 和卿数讥谑关,关虽极意还答,终不能胜。王忽坐逝,而鼻垂双涕尺余,人皆叹骇。关来吊唁,询其由,或对云:“此释家所谓坐化也。”复问:“鼻悬何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史上给散曲以一席之地,只不过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情。被历代正统文人斥为没能“有裨风教”的散曲,民国以后,由于吴梅、任讷、卢前、郑振铎、赵景深、陆侃如、冯沅君等前辈学者的倡导和努力,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给予散曲不少的篇幅,而且在讲堂上对敢于直露地表达人的正当需要的散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风气为之一变。1931年任讷的《散曲丛刊》十二种(内收明代散曲家五人的作品)由中华书局刊行;尔后商务印书馆则出版任、卢合辑的《散曲集丛》七种(其中明人散曲三种)。而大量刊印明代散曲作品的是卢冀野自费雕板刊行的《饮虹簃所刻曲》正续集(收明代曲家三十七人的作品。但其中陈铎的《秋碧乐府》和《梨云寄傲》二种,只是陈大声乐府全集中几种散曲别集的选刊,并不是足本。薛论道原有散曲集《林石逸兴》十卷,计小令一千首,而饮虹簃所刊仅有残缺的二卷)以上这三大部份,加上单刻的散曲别集《杨升庵夫妇散曲》和梁辰鱼的《江东白苧》等,有明一代散曲集也不过五十家。1933年卢前在《河南图书馆刊》第一册(期)上发表了《散曲  相似文献   

9.
散曲在明代,曾经有过相当的繁荣。以作家而论,上有帝王将相(如宣宗朱瞻基、辅臣杨廷和、杨一清),儒学名臣(如王守仁、吕柟);下有白衣文士(如金銮、梁辰鱼)、市井小民(见《词谑》);以作家数量而论,任中敏光先生曾在《散曲概论》中据当时所见别集及十来种选集统计出三百三十人。而这只是个粗略的统计,例如这里面就没有上面提到的杨廷和,也没有同时的兵部尚书彭泽,以及陕西著名曲家韩邦靖及作过《西游记》的吴承恩等人,但仅这个数目,也已大大超出隋树森先生《全元散曲》所收的(?)百(?)十七人(其中包括  相似文献   

10.
<正> 元代戏曲大师白朴不仅在戏剧方面享有元曲四大家的盛誉,在词和散曲方面也都有着较高的成就。他的词存世的一○四首收于《天籁集》之中,散曲小令三十七首、套数四首,明代以前无单行本,直至清初杨希洛才将其散曲搜集起来附在词集《天籁集》的后面,名之曰《摭遗》。一九六四年隋树森先生编《全元散曲》,又增补了一部分,到这时才算有了一个较完全的白朴散曲集。  相似文献   

11.
散曲发展到明代,其曲风有着明显的南北地域差别。北方关中散曲曲风遒劲、节奏慷慨、曲调激荡。这样的散曲特色与关中的地理历史等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同时可以发现,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政治现状,也对关中散曲作家有着不小的冲击力。除此之外,关中散曲作家的选材、用字、内容等,都是关中散曲发展需要注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朱有墩是明代前期极具代表性的一位王爷曲家,受当时政治环境与其自身特殊地位的影响,他没能在政治仕途上大有作为,却在杂剧、散曲创作方面取得了成功。通过梳理、分析、归纳他的北散曲小令用韵可知:在其233首北小令中,共用押韵方式7种,有9类21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稍宽。  相似文献   

13.
作为明代才子,唐寅不仅诗文书画皆工,创作数量大,同时又有一些词曲作品传世。他的散曲蕴藉灵秀,在内容、风格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不同于其前代和同时代的其他曲家,这主要表现在其小令的词化或雅化、个人情感的有意识融入和“小而有致”的艺术手法上。唐寅散曲的这些特色不仅使他成为明代曲家中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一员,同时也是明代中后期“词曲合流”现象的杰出代表,是散曲发展到这一时期的新变与超越。  相似文献   

14.
王九思是明代中期一位在诗文、杂剧与散曲创作方面成绩卓著的文学家,他为明代散曲北曲的复苏与中兴做出的贡献可圈可点。分析归纳他的北散曲小令用韵情况可知:在其232首北小令作品中,押韵方式共8种,有17类75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过宽。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独有的一个审美范畴。现今学界对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研究着力较多,而对散曲中的意象关注较少,尤其是对于明代重要散曲家薛论道散曲中的意象几乎没有关注。薛论道散曲中的意象,且各种意象的组合方式丰富,营造出各式各样的优美意境。大致可分为自然意象和人生意象两类,它们在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各不相同,特点有别。  相似文献   

16.
丁綵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位布衣散曲家。综观其散曲,主要包括缠绵怨婉的闺情曲、郁愤直讽的叹世曲、恬淡静谧的田园曲,直白露骨的艳情曲等四类;体现出了“情真”、“俗趣”、“灵活”等较为突出的风格特点。从中.我们大致可窥见这位乡野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志趣追求。  相似文献   

17.
在明代散曲史上有一位不可忽略的大家——陈铎,他的散曲创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尤其是他的代表作《滑稽余韵》,以描写明代广大的市民生活为主要内容,反映了明代中下层市民生活的种种色色,为我们了解明代普通人的生活提供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相似文献   

18.
正沈仕,字子登,一字懋学,又一字野筠,号青门山人,别号东海迷花浪仙,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散曲家,其散曲被时人称为"青门体"。其父沈锐,历官左布政使、刑部右侍郎、少司寇等职。沈仕博学多艺,善书画,善诗词。年辈稍晚于他的唐宋派大家王慎中对他誉之颇高,赞其为"江湖之能诗者也"(王慎中《遵岩集》卷十一《送诗人沈青门序》)。在沈仕所善诸艺中,散曲创作成就最高。其散曲内容香艳秾丽,被誉为"曲中温庭筠",用笔多取法乔吉甫、张可  相似文献   

19.
康海是明代中期一位在诗文、杂剧与散曲创作方面成就卓著的文学家,他为明代散曲北曲的复苏与中兴具有开创之功。通过分析归纳其北小令用韵情况可知:在204首北小令作品中(不含带过曲),押韵方式共8种,有8类42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过宽。  相似文献   

20.
朱权、朱有燉、王田、刘天民是明代较为重要的散曲家,但在一些著述中对他们的相关记述存有不同程度的差错。对此,在多方查考的基础上予以一一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