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金科 《今日科苑》2009,(15):48-50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小时候我们的课本就读过这篇文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其实是自由落体定律,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落地时还是一样的,就算一个才一千克,另外一个10千克,落下的速度还是一样的!伽利略最早怀疑了"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的这种说法,在他决定做著名的"比萨斜塔"的实验之前,他先提出了一个悖论,也就是重20重10的球拴在一起同时落下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金科 《金秋科苑》2009,(15):48-50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小时候我们的课本就读过这篇文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其实是自由落体定律,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落地时还是一样的,就算一个才一千克,另外一个10千克,落下的速度还是一样的!伽利略最早怀疑了"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的这种说法,在他决定做著名的"比萨斜塔"的实验之前,他先提出了一个悖论,也就是重20重10的球拴在一起同时落下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根据传说,当年伽利略曾在意大利比萨斜塔表演了“大小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之后人们这才信服,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是一样的。而在此之前,即使是亚里士多德这样的科学牛人,也只是凭着日常经验和直觉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得要更快一些:殊不知,这是某种隐藏的外来力量从中作梗,掩盖了事情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4.
卢海生 《百科知识》2007,(9X):25-25
早在17世纪,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G·伽利略,曾以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实验,挑战亚里斯多德的经典信条。他在高高的比萨斜塔上,将两个质量不等的铁球同时投下,结果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他得出结论说,任何物体,不管是一个铁球还是一根羽毛,如果在真空中自由下落,其加速度必然是一样的,因而必定同时落地。他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两个同步的铁球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手持质量不同的两个铁球,一步步登上了比萨斜塔.  相似文献   

6.
任何物体,不管是一个铁球还是一根羽毛,如果在真空中自由下落,其加速度必然是一样的,因而必定同时落地,这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所发现的自由落体定律。这一定律直接推动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总结出关于力的运动的三大定律。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来的。可是,这一300多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近来却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华盛顿大学的费希巴克经过实验宣称,不同性质的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并不具有相同的重力加速度。 其实,匈牙利的物理学家富佛斯早在1892年就已经在一次真空实验中意外发现,不同重量物体的…  相似文献   

7.
1590年,伽力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证明了两个大小质量不同的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速度是相同的。这个实验推翻了人们信奉了近2 000年的亚里斯多德的错误论断,从而也使比萨斜塔更加名扬四海。  相似文献   

8.
文献评论:伽利略有没有在比萨斜塔做过落体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有关伽利略比萨斜塔落体实验的各种说法,维维安尼对这个事件最初记述的可靠性仍值得信任,要予以否定,根据并不充分。  相似文献   

9.
读者互动     
大家都知道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若用一只蚂蚁与一只铁球做此实验,那么就会是铁球先着地.这是因为铁球的体积相对较小,而质量较大,由于铁球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对其所受重力较小.所以两只铁球的下落时的加速度基本相同,就会同时着地。但是由于蚂蚁质量太小,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与其重力相当。且空气阻力与速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10.
《天文爱好者》2004—10期刊发了柯言的文章,题为“挑战爱因斯坦”,其中的一个小标题是“伽利略是否错了”。说的是400年前伽利略做的自由落体实验,其结果是,一切物体的下落加速度都是一样的,与实验物体的轻重和材质无关。后被人们简单地称为“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后来,这  相似文献   

11.
《天文爱好者》2004-10期刊发了柯言的文章,题为“挑战爱因斯坦”,其中的一个小标题是“伽利略是否错了”。说的是400年前伽利略做的自由落体实验,其结果是,一切物体的下落加速度都是一样的,与实验物体的轻重和材质无关。后被人们简单地称为“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后来,这个结论成为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的依据,并称之为“等效原理”。本文将证明:“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的结论是错的。  相似文献   

12.
发现单据振动定律 1564年2月15日,伽利略出生于意大利比萨斜塔邻近的房舍中。他的父亲是一流的数学家,也是一位音乐家,可是这些都没有给家庭带来财富,伽利略的童年是在贫困之中度过的。因此,父亲决心不让他成为一个音乐家或数学家。在父亲的引导下,伽利略做过短期贩卖布料的商人,随后又进入比萨大学学习医学。 这个时候,伽利略已经18岁了,脑海里充  相似文献   

13.
正科学表演是一种有效的科学传播方式,在历史上曾有过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等著名的科学表演。近年来,科学表演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在国内外科技馆中广泛开展,然而不同场馆、不同人员开展科学表演的效果差异较大。本文总结提炼笔者在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展厅一线长期的实践和思考,探讨在科技馆儿童展厅做好科学表演需要注意的主要因素,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熟悉科学史的朋友可能知道,伽利略为了驳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的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曾经设计过一个“思想实验”。这一理论设想记载于他晚年出版的《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至今还作为科学史上“思想实  相似文献   

15.
伽利略在著名的斜面实验中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受摩擦力的缘故。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就会保持这个速度运动下去。但实际上当表面绝对光滑时,由于物体和平面之间的分子距离非常近,会产生强大的电磁力的作用,进而使小球无法运动。  相似文献   

16.
从奠基开始已有800多年的、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是欧洲一颗灿烂的明珠。它不仅是比萨人民的骄傲,也是意大利人民的骄傲。比萨斜塔因传说中意大利比萨大学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在塔上做了一次历史性的自由落体试验,形成“落体定律”而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7.
对三维成像技术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芳 《大众科技》2004,(11):21-22
人们在观察物体时,能很自然地产生立体感,是由于人的两眼同时观察物体时,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并不完全相同,这两个像经过大脑综合以后就能区分物体的前后、远近,从而产生立体视觉.人眼的这一生理功能被充分的运用到立体成像与显示技术中.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视觉以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视觉测量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立物体相对姿态测量系统,使用两个相机在不同角度拍摄同一个物体上的编码标志点,采用张氏标定法对两个相机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标定;对摄像机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去噪、滤波;左右两个相机采集下来的图像进行编码标志点的匹配,得到物体上粘贴的编码标志点的三维坐标,通四元数法计算物体间的相对空间姿态(欧拉角以及平移量);通过实验表明,该测量系统结构简单,计算量小,测量精度高.  相似文献   

19.
除了人们熟知的比萨斜塔、埃及金字塔、法国埃菲尔铁塔、柬埔寨吴哥塔外,名的还有。  相似文献   

20.
断裂的影子     
谷晓艳 《科学大众》2013,(Z2):70-71
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线的传播,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而形成的较暗区域,就是我们常说的影子,它是一种光学现象。产生影子的条件:影子形成要有光和不透明物体两个必要条件。下面我们动手来做个影子断裂的小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