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地区的大学入学制度从1954年实施至今,已经从原本将"考试"做为学生入学的唯一渠道,转变成为目前由"繁星计划"、"甄选入学"与"考试分发"共同构成的多元入学制度,其中2002年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全面实施,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旨在由多元标准达到"用适当方法,选适合学生,进适切校系,达适性发展"的目标;但实际执行时,却发现这一制度已经不是单纯的选才制度,而是与传统文化及社会习俗紧密相连,且二者甚至可能会对多元入学方案目标的达成造成阻碍。  相似文献   

2.
台湾地区的大学多元入学方案自2002年开始全面实施以来,2004年实施“大学多元入学改进方案”。2007年开始,台湾为了延续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多元、公平、均衡发展的理念,推出“繁星计划”。“繁星计划”的目标在于,实现“高中均质、区域均衡”的理念。为了进一步改善原甄选入学及考试分发入学途径中“维持公平、正义不足”的缺憾,增加偏乡高中学生进优质大学的机会,以选拔培养台湾各高中的英才,使每一所高中具有潜力的优秀学生,皆有就读优质大学的机会,进而培育未来社会的中坚。同时试图通过实施此招生方案,引导高中学生就近入学,配合推动高中就学社区化,促使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高中教育正常化,并激励偏乡学校的学生力争上游,改善地方学风。经过几年的实践,“繁星计划”与“学校推荐”整合为“繁星推荐”,并于2011年实施。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各大学纷纷要求自主和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要求的背景下,台湾高等教育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与改革,改革的内容和措施主要包括:实行大学多元入学制度、改进并发展大学课程、引入“学程制”建立弹性的学制和改革公私立大学的经费等几个方面。通过改革,使台湾高等教育逐渐朝着更加灵活、自主和适应社会多元发展要求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4.
台湾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很多特征。诸如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高等教育系统从一元到多元到大学系统整合,入学考试从联考到多元入学方案,从私立高等学校外延式发展到公私内涵式发展的双轨制,大学评鉴系统的建立等。这些对于大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2002年,中国台湾地区全面实行的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正式取代了大学联考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地位,标志着中国台湾地区进入多元入学时期。本文把中国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入学制度的沿革概分为传统联招期、多元入学酝酿期、多元入学实验期以及多元入学形成期等4个时期分别论述,并从联考本身的弊端、教育改革的推动、高等教育改革自身的需要、顺应各大学入学制度改革的趋势等方面追根溯源其变革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6.
为整合研究型大学、设置跨校研究中心、打造国际一流大学,台湾教育部门提出了"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该计划执行5年后,2010年被修订为"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台湾高等教育的质量,对大陆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整合研究型大学、设置跨校研究中心、打造国际一流大学,台湾教育部门提出了"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该计划执行5年后,2010年被修订为"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台湾高等教育的质量,对大陆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斌 《考试研究》2012,(5):34-41
中国台湾与大陆均于20世纪50年代走上了大学入学统一考试的道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台湾开始探寻大学入学制度改革。本文主要分析和介绍台湾实施多元入学方案的发展历程、实施情况与改革成效,着重分析台湾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对其成效的评价,并提出对大陆高考改革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长亮  王秀红 《考试周刊》2011,(82):206-208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给处于人生重要转折时期的大学新生提供及时、科学的指导。随着"90后"大学生走进校园,这一群体所具有的鲜明时代特点促使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必须适时转变教育理念,调整工作措施,帮助这一代大学新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作者在分析"90后"大学新生思想特点和高校入学教育普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于面对"90后"大学新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入学教育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2年,台湾地区首次实行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对于大学而言,学校可以依据院校发展特色,招收符合要求的学生;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连择适合自己的渠道,进入大学院校就读.本文以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入学制度实施现状为切入点,分析其优点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方案的考试形态、甄选入学、考试分发及其对台湾高中教育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对大学多元入学制度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1.
在台湾,与以前相比,如今上大学已不再是一种奢望。台湾现在有150所大学,考生只有15万名左右,一名学生一次可选填80个志愿,学生升学率高达88.69%。 2002年台湾废除了大学联考(相当于祖国大陆的统一高考),改为多元入学方案。这种方案有三种录取方式:个人申请入学、学校推荐和大学甄选、根据考试成绩分派。其中第一种是指学生自己向大学直接提出  相似文献   

12.
徐峰 《河南教育》2011,(6):33-34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形势下,"阶梯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把大学四年作为一个整体,分年级、分阶段实施以"起点、主线、升华"为核心的"阶梯素质教育"——"三鹰"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随着普及化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品质已成为深化综合改革的重心问题。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台湾大力实施高等教育品质提升计划,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实施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大力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教育服务品质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国际化评鉴;强化国际育人措施,助推国际化办学。其举措大大提升了台湾高等教育品质,增强了大学的办学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多元制度混合模式是台湾现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本质特征。通过推荐入学制、申请入学制、考试入学制等招考方式的有机组合,既可以提供多元入学管道,给学生多样选择和多次选择的机会,也可以让大学依办学特色及发展需求自主选才,并兼顾平衡城乡教育差异等目的,尽量满足多重政策目标。台湾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多元制度混合模式,可为我国大陆各省市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调整完善带来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现在世界各国的高校招生制度主要有三种:综合选拔制、证书制和高考制。由于历史的渊源,祖国大陆与台湾殊途同归,都实行高考制。大陆的高考与台湾的联考,一方面体现了公平,有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弊端,如“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易导致“应试教育”等问题。长期以来大陆和台湾分别对高考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到2002年,台湾取消了联考,开始实行“大学多元入学制度”;而大陆正处于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键时期,为把  相似文献   

16.
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要改革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的制度,学生上大学原则上均应缴费。”一些高校自1993年招收新生起,将全部实行收费入学制度,即入学学生不再分计划内和计划外,一律收取学费。这是执行上述教委决定后迈出的实质性的一步。然而,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招生规划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高等院校实现其战略规划的基础.北卡罗莱纳大学一直把招生放在学校战略规划的重要位置,制定符合学校特色的招生计划,即招生计划以入学预测为基础,具有客观性;各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招生计划,具有灵活性;招生计划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具有针对性.北卡罗莱纳大学制定招生规划的原则,特点及其意义,为我国各个高等教育机构制定招生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台湾“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的实施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台湾高等教育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但教育经费没有随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同步增长,且导致大学生平均素质降低,高校还存在着"重研究、轻教学"的倾向。因而,从2005年起,台湾实施了旨在提升大学教学质量的"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主要内容是: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大学重视教学,引导大学在教学制度层面做整体的调整及改善以提升教学质量,并通过竞争性的奖励机制,促进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发展岛内教学卓越大学之典范。这一计划的实施,启示我们: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必须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大投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1954年到2001年,台湾地区的大学入学考试一直实行"联考"制度,2002年宣布正式取消该制度,代之以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直到2007年,台湾地区推出"繁星计划",它秉着"高中均质、区域均衡"的理念,旨在扩大弱势地区高中生入学机会,促进各地区协调均衡发展。该计划在实施中取得了很高的成效,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其发展历程的分析,以及对其缺陷和争议的探讨,提出对大陆高校招生地域公平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学博士是高等教育学领域最高层次的人才,其培养质量对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关系重大。文章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3个有关于高等教育博士学位项目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在培养目标、入学选拔、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评价考核方面的成功实践经验。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需要多门类课程学习、多元导师支持、加强方法训练、夯实研究基本功,面向未来职业,这样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