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短篇小说《死者》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代表作,讲述了在都柏林一场圣诞晚会期间发生的故事。乔伊斯在小说中运用“精神顿悟”这一艺术手段,深刻展现了爱尔兰人精神层面上的瘫痪状态,凝聚了作者对处于瘫痪、麻痹状态下的爱尔兰人的痛切感悟。在精神顿悟视角下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解读,可以加深读者对乔伊斯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
导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革命的小说艺术大师乔伊斯主张的“作者藏匿”论极富见地体现着作者对小说主体关系的审美把握。换言之,主张“作者藏匿”实际是乔伊斯从美学高度追求革故鼎新传统小说艺术的必然反映,是主张作者与人物之间采取平等对话姿态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J·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较之传统的“发展小说”,在叙事风格上表现出了大胆的创新。在这部小说中 ,作者运用第三人称内视角来叙述故事。这一叙事模式实现了绝对的客观叙述 ,开创了在“发展小说”中仅用等述的先例 ,淡化了“故事情节”在“发展小说”中的作用 ,从而打造出一部与众不同的意识流实验“发展小说”。  相似文献   

4.
“精神顿悟“是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写作技巧,用以反映人物错综复杂的情感。这一技巧在短篇小说《阿拉比》中也得以充分体现。作者通过巧妙使用“精神顿悟“,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而且使故事的主题更加明确,从而使读者对整个时期、整个社会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相似文献   

5.
符号矩阵中现实和理想的碰撞——阐释《阿拉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有关都柏林生活作品的第一部,它向人们展示了“可爱而肮脏的都柏林”,并以此来激励麻木的爱尔兰人。其中的《阿拉比》讲述了一个男孩子童年的故事,本文试图以结构主义叙事学中的符号矩阵理论来展示出其中的深层结构,并以此来揭示作者写作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是20世纪现代主义重要作品之一。作品集置景于20世纪早期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不同的生活横断面,以简练笔触,刻画苍凉世态。作者贯穿作品集的主线之一是展示经历庸碌生活的“都柏林人”最终获得对现实的认知。文章试结合《都柏林人》中的“童年篇”分析乔伊斯想要通过作品传递给现实中人们的“灵光顿悟”启示。  相似文献   

7.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伊芙琳》讲述了主人公伊芙琳在出走的最后一刻却放弃的故事。伊芙琳是乔伊斯笔下都柏林人甚至是爱尔兰人的代表。乔伊斯展现了他们内心瘫痪的主题。而乔伊斯指出瘫痪、病患就是解放他们思想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8.
约翰·伊夫林日记是英国日记中一部巨著。它实现了出色的记事功能,作者不但兴趣广泛,而且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展示出一幅独具特色的绘卷,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但缺乏日记文类所特有的私密性与即时性特点,读者所看到的伊夫林是他塑造出的威严、虔诚的自我形象,因而这部日记实际上更接近于回忆录。  相似文献   

9.
就乔伊斯自传性长篇小说《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卷首语的艺术效果进行了深入探析,论证了该卷首语多方面的美学价值。该卷首语是乔伊斯发出的“一声叛逆的呐喊”的第一个强音,暗示了乔伊斯要用崭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叛逆”、“创新”、“流亡”和为艺术“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乔伊斯对每一位年轻人在成长中最容易犯的错误——“骄傲”的危害性发出的警告,因而,它是对人生的一种阐释,是一种思想的流露,是一种生活评判趣味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关于乔伊斯作品《阿拉比》背景的分析与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伊斯作品《阿拉比》是其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里的第三篇。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都柏林少年追求朦胧爱情,但最终梦想破灭的故事。故事情节很简单,但作者詹姆新·乔伊斯.深受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影响,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宗教象征符号.隐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图对小说背后的各种宗教背景进行解读以助读者对作品做更深的理解。进而领会作品里潜在含义:因宗教信仰的破灭.都柏林社会陷于一派颓废状态。  相似文献   

11.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早年的作品,收录的15个故事以统一的题材和风格展示了20世纪初期都柏林社会的瘫痪景象。压轴篇《死者》是全书的高潮和总结,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在故事结局的“精神顿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本文通过探究加布里埃尔从自我逃避到自我觉醒的心路历程,揭示乔伊斯试图唤起处于“瘫痪中心”的都柏林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阿拉比》讲述的是一个都柏林少年追求朦胧爱情,但最终梦想破灭的故事。作者詹姆斯?乔伊斯,深受宗教影响,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宗教象征符号。本文试图分析和解读小说中各种宗教意象来揭示人们对宗教信仰的破灭以及弥漫于都柏林社会中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瘫痪状态。  相似文献   

13.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对反讽手法的高超运用技巧。在早期的重要作品《死者》中,乔伊斯糅合了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以揭露爱尔兰人灵魂的僵化和麻痹。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服务于作品的表层文本,为主题的展示起了铺垫作用;而结构反讽产生于“死者”的象征意义,彰显了故事的深层主题。表层反讽和深层反讽的交错使用赋予了文本意味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詹姆斯&;#183;乔伊斯的作品多是探究人类的内心世界。在短篇小说《阿拉比》中作者借助独特的“精神顿悟”的写作手法,通过主人公“我”对朦胧爱情的浪漫追求及其幻想破灭的过程描写,带给了人们对整个时期、整个社会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著名的文言小说。小说讲述了很多千奇百怪的故事,描写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这些人物生动传神,妙不可言。作者在塑造众多人物形象中,很善于绘“痴”:痴人、痴鬼、痴妖等等,各种各样活跃于纸上,传神于读者,令人过目难忘。虽说是一个“痴”,作者却用了不同的笔墨,  相似文献   

16.
秦彦 《文教资料》2014,(16):34-35
《都柏林人》是爱尔兰现代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作者以十五个发生在家乡都柏林的故事为缩影,展现了20世纪爱尔兰的政治腐败、社会道德的瘫痪。作为《都柏林人》中的压卷之作,《死者》不仅使得整部小说在结构上完整。还把整部小说中心推向了高潮。文章从主题“死者”着手,逐步剖析主人公加布里埃尔(Gabriel)遭受刺激下的心理变化从而达到精神顿悟的过程,并探讨小说内在隐藏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外婆与电话     
生活中小事很多,只要留意,便能找到很多写作素材。家中装电话,本是件小事,张惠群同学却留意到了外婆对“新生事物”的好奇。作者用略带夸张的描述,写出了外婆与电话之间的种种富有情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乔伊斯代表小说《尤利西斯》中文本创作即与古希腊史诗《奥德赛》的平行结构,布鲁姆形象的塑造,都是作者乔伊斯内在精神世界的沉思和外在客观世界的现实相博弈的结果。《尤利西斯》的创作内容与风格是乔伊斯平衡内心与外在而做出的一系列优化策略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乔伊斯的名著《死者》中有多处关于雪景的描述,“雪”不仅给人展现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情境,同时也净化了人们的灵魂.本文将用亚里士多德“净化说”来分析“雪”及所谓“死者”的象征意义,并解析作者对于生命意识的虚无和现实性的对立与统一的观照  相似文献   

20.
<正>说起电影《流浪地球》,很多人都看过。这部科幻故事的原创作者刘慈欣可是凭借《三体》拿过雨果奖的著名科幻作家。你知道什么是科幻故事吗?“科”指的是科学,即科学依据,科学原理;“幻”指的是幻想,即目前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一个优秀的科幻故事须具备三个要素:1.逻辑自洽。也就是说写故事时要能自圆其说,符合逻辑;2.科学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