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孙中山革命思想形成的问题,是史学界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之一。笔者对史学界存在的某些观点如孙中山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刻,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1],即孙中山一开始就是革命的这种看法持不同意见。我认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寻求救国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在几经失败后,才坚定了他革命的信念。研究孙中山应把他与他所处的整个时代结合起来,从而较全面地认识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形成的问题。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从改良主义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形成的过程,具体可从三个时期来认识:一、香港兴中会成立前孙中山的…  相似文献   

2.
古代湖南自然灾害救济的类型据赈款赈粮的来源及施赈主持者可分为朝赈、官赈和民赈。朝赈、官赈主要依靠国库或地方库藏,主要来源于人民交纳赋税,为弥补不足,历代还通过捐职、赎罪、用羡余和假馈纳等途径增加赈源。民赈由民间义绅自愿捐纳。历史会永远记住那些为赈灾救灾作出过贡献的人。  相似文献   

3.
施善昌是晚清最重要的慈善家之一。他领导全国性慈善救济活动长达十余年,付出了巨大的心力。其办理义赈,既继承传统又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晚年鼎力支持的西方红十字医院,开启了中国近代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1903年前后梁启超政治思想转变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政变之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间接接触了西方近代社会及政治制度,思想日趋激进。但是,在1903年出访美国之后,梁启超却公开宣称自己“自美国来而梦俄罗斯”,其思想政治立场从主张排满革命、实施民主共和退回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圈子之中。促使梁启超政治思想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他在美国考察所产生的对民主政治的失望,与其服膺的政治理论的改变,以及与其对国民性改造艰巨性认识所产生的畏难心理有关,也与他当时窘迫的个人处境及与康有为、孙中山等人关系变化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孙中山(1886—1925)虽然不是历史学家,但其政治思想、社会思想的基础是其历史哲学思想,他的历史哲学思想与其史学宗旨、功能的主张,与20世纪初的新史学观点息息相关,并为近代史学提供了不少可贵的思想,帮助和推进了新史料的挖掘和发现。因而孙中山的历史哲学思想在近代历史哲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孙中山认为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在逻辑上没有本质区别。自然科学方法也可以应用到历史学中,基于此,孙中山形成了他的进化史观。孙中山的历史观是以社会进化论为基础的。他以科学的发展论证进化的客观现实。孙中山认为进化思想源…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一生倡导和实践民族、政治和社会三大革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始终立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实际状况。其民族革命由最初狭义的反满发展到反清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其政治革命是主张“破”与“立”的结合,提出了“权能分开论”,本文对此作出新解。关于孙中山中国式社会革命的措施,如“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等,本文亦有新的看法。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可称为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包括《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等三部分合成的《建国方略》,作为孙中山构想的一整套建设祖国的远景规划,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根源。本文结合孙中山所处的社会环境,结合他全部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加以考察,认为《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外察世界潮流,内审中国国情,并在认真反省数十年革命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他为争取民族独立、民权自由和民生幸福的理想而殚精竭力的思想总结。  相似文献   

8.
江西在宋代获得大发展,但也不时遭遇自然灾害。江西地区的官员与士人是救灾的核心力量,主要通过赈给、赈粜、赈贷和办社仓来实施救济。官员与士人之所以积极参与救灾,既是因为地方财政的窘困和政府考核的压力,又受到了自身社会理想和赢得民心的双重驱动。  相似文献   

9.
反对帝国主义.主张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坚持平等互利下的对外开放,是孙中山关于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的重要内涵。孙中山关于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既达到了他所处的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也存在着他的时代所不能克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受"实业救国"思潮和西方"教养并重"先进救济理念的双重影响,民初云南当局在灾区开办平民工赈厂是一次工赈项目创新尝试。它以传授织染技术为主要内容,先后培养2批72名毕业生,救济理念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尽管受时局动荡、资金不足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其社会救助效果比较有限,但这在职业教育尚不发达的近代社会仍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农赈作为一种赈灾方法被明确提出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作为一种与急赈、工赈并列的救灾方法,它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救灾史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考察这一时期农赈的起源、发展及具体操作情况,对我们现在的社会救济机制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的和谐社会思想渊源于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西方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潮,他对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和西方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潮备加赞赏,并经常将其作为论证和谐社会的依据。孙中山所要构建的是一个政治上实行全民政治,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平等;经济上均衡协调发展,实行物产归公,人民均富,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思想上树立以博爱为核心、为众人服务的新道德的和谐社会。他试图推行民族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族间的平等与自由;推行民权主义,实行权能分开、直接民权,使人民和政府的力量达到平衡;推行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发展实业和节制资本,使人民富裕、国家繁荣、社会和谐。孙中山的和谐思想对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早年的戴季陶深受孙中山信任,并担任黄埔军校的第一任政治部主任。他在黄埔军校任职期间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积极到中庸、从中庸到反动,逐渐演变为国民党的反共理论家。戴季陶思想的变化,既与当时的革命形势等客观条件有关,也与他个人的性格特征等主观因素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利用外资的开放思想的形成是孙中山广涿中国近代社会各种经济思想的精髓的必然。学习西方、利用外资的思想,是孙中山先生对外开放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振兴中华、实业救国、造福民众的爱国精粹的体现。孙中山的利用外资思想的形成,无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虽然孙中山的利用外资思想,由于种种原因无缘付之实践,但对于这一思想的形成因素作深刻的研究,是有着一定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灾荒与贫困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孙中山认为,反帝反封、建立贤良政府是救治灾荒的根本出路,并提出政府主导、振兴实业、发展交通、革新技术等具体措施。孙中山社会救助的思想及实践,体现了他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的远见卓识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6.
人治在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孙中山人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政党思想和政治体制设计中,孙中山人治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环境,个人人格,理论认识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孙中山追求人治的目的,从政党而言,在于实现党内统一,加强对党员的控制,从政治体制设计而言,是为了实现其万能政府的思想,而然,由于孙中山选错了手段,最终葬送了目的。  相似文献   

17.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比以至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情况,“观”指观点看法。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指导革命的思想和斗争策略,不是凭空得来,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认识形成的。孙中山如何看待中国的国情,在思想认识上有什么变化?下面谈点个人意见,以供讨论。一个人如何认识当时的国情,亦要看这个时期和他本人所经历的主客观条件。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到1905年同盟会成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辞中提出“三民主义”,并明确主张用武装斗争手段推翻清朝的统治,这标志着他民主革命思想的成熟。这段期间孙中山思想…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面对中国要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先进的中国人对中国发展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这期间,他们试图将社会化大生产与传统大同理想相结合,建设一个人间天堂。康有为和孙中山就是他们之中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他们大同思想的差异,以回顾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最初历程。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他在《大同书》中描绘了一个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既保留中国古代儒家学者所设想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又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这样,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不再是对古代儒家大同思想的简单重复,而是体现了近代中国时代特征的社会理想。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所创立和发展的三民主义学说是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民生主义是其中最显示阶级特征、最体现时代特色的内容,也是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1](第九卷,355页)“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1](第八卷,324页)他真诚地希望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人人自由幸福的乐园。从这个意义上说,孙中山的大同思想既是他的终极社会理想,又...  相似文献   

19.
胡惠芳  邹政 《池州师专学报》2010,(5):107-109,118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人物,他的体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体育教育观、体育方法论和体育价值观等方面,该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开放性,是其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他把发展体育与资产阶级革命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推动了革命事业,也促进了民国体育的发展,对当今的体育改革也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同业公会的同人救济是中国近代典型的社会现象,在戏剧行业尤为突出。民国初年上海戏剧从业者为保护同人利益,专门成立了上海伶界联合会。伶联会以谋求行业自由发展、维持同业基本生活、保障同人正当权益为原则,开展了许多救济同人的活动,在促进伶界同人发展上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救济活动不仅及时给予业内清寒同人帮助,同时也惠及了许多社会底层民众。从“会内自救”发展到“会外互济”、从戏剧界自赈发展到多行业共赈,伶联会成为这个过程中的纽带,并在慈善救济事业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