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子新 《新闻世界》2003,(12):46-46
1993年春.我有幸成为安徽日报的一名光荣的通讯员。2000年初,我被借调到乡政府,正式进入“记者”角色。凭着对新闻写作的深深爱恋,我越写越想写,越写越爱写。至今,我在县级以上的新闻媒体上发表稿件1180篇次,其中《爱,在“希望”中升华》获《法制日报》1996年全国新闻评选三等奖,《财产保了险,防灾不松》获《安徽日  相似文献   

2.
不管写什么体裁的文章,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问题。有些记者、通讯员写新闻,总喜欢文字长一点;发新闻,也希望篇幅大一点,似乎文字越“长”越有分量,篇幅越“大”越能显示自己的水平。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3.
写稿乐     
写稿三载,人越写越“苗条”,腰越写越“细”,头发越写越“稀”,周围的同事都替我为写稿叫苦,可是我不以为然,痴心不悔。自认为局外人不识此中滋味,写稿虽有四处奔波、彻夜不眠、绞尽脑汁之苦,可苦中有乐,乐胜于苦。 夜深人静之时,独居一隅,在奇妙的文字世界里任意遨游,或赞扬、或贬斥,或讴歌、或鞭挞,或抒情、或言志,让自己想说的。愿说的、不得不说的话伴随着清脆的键盘敲击声喷涌而出,让心灵从中得到宣泻与放松,让智慧从中得到磨砺与升华,让情感从中得到荡涤与慰藉,此劳作之乐可为一乐。 等待之乐可为二乐。把自己精心…  相似文献   

4.
尹建双 《大观周刊》2013,(10):253-253
在英语的写作中,好多学生感到作文难,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货源不足”又“不懂经营”,即:词汇贫乏,不会句型,不懂语法,如何去写?二是“底气不足,缩手缩脚”,越怕写不好,越不敢写,越不想写,就越不会写。  相似文献   

5.
林川 《大观周刊》2013,(8):224-224
在英语写作上,好多学生非常头疼,体现在文章上是空洞、乏味、条理不清等,学生感到作文难,一是“货源不足”又“不懂经营”,即:词汇贫乏,不会句型,不懂语法,如何去写?二是“底气不足,缩手缩脚”,越怕写不好,越不敢写,越不想写,就越不会写。  相似文献   

6.
因是报人,近水楼台地便有了好几份报纸在手里,办公室里又订有多种“外报”,花花绿绿一大堆.留心看看,现在的报纸是越办越厚,越办越花哨,记者的稿子也是越写越长,越写越“生动”,翻开报纸,确实是满篇的热热闹闹,如果埋头进去,几个小时出不来,但仔细想一想,又看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7.
报告文学的中心是写好人物,人物性格突出,以人传情,最富感染力。但是,报告文学刻画人物,不同于小说那样典型化性格的塑造,它是写生活中真实的人,而不是拼凑起来的角色。只能是选择生活中具有社会典型意义的真人。从真实的材料中进行集中、提炼、剪裁,从中突出人物个性特征。人物性格鲜明。写人物的神态、动作、风貌,都要表现出其独特的地方,越独特越鲜明。《男篮女教头的故事》,写我国甲级男篮女主帅李昕的故事。在中国篮球史上,女子任男篮主教练,就很独特、鲜明。28岁的李昕姑娘,俊美潇洒,清新亮丽,泼辣干练,曾是国家队…  相似文献   

8.
常英 《中国编辑》2004,(3):82-83
杜撰新词。文章尤其学术文章越写越长,是很多学术期刊编辑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那些裹脚布般的“长文”当然形如“鸡肋”,却屡禁不止。它跟那些被喻为“城市牛皮癣”的街头小广告非常相似——屡禁不止,屡灭不绝。  相似文献   

9.
写消息是一个记者的基本功,也是“看家本领”。初入道者,往往不把写消息放在眼里,不就几百字吗?立马挥就。管它事实是否新鲜、典型,材料是否丰满、厚实,细节是否生动、传神。若把稿件拿到桌面上仔细推敲,就发现,那消息写的象干干巴巴的剩馍馍,无滋无味的白开水,弱不禁风的绿豆芽。因此,有些记者时间干长了,反觉得消息越写越难,越写越不会写。对于写消息,笔者认为要在三个关键环节上下功夫。胸装全局,选择典型新闻事实一篇优秀的消息除了具有一定的信息价值和审美价值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宣传价值。在决定一条新闻价值的诸多…  相似文献   

10.
《河北广播》2006,(3):F0002-F0002,I0001
邢台听众李树民坚持收听《阳光热线》节目,并写了15本收听日记的情况给越部长留下了深刻印象,越部长当即指示,要逐步建立一支固定的通讯员队伍,让他们经常收集,整理当地老百姓的问题,再通过热线电话简洁、明白地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给党报写稿已有40余年的历史了,仍坚持笔耕不辍。我在过了知天命之年的今天,觉得愈活愈年轻,越写越爱写,越写越想写.越写越会写,笔下如奔涌的山泉.旧仅流不断。尤其是近几年,我每年在各地报刊发稿都有百篇以上。我常常感到人生苦短,活着多好,总想抢在死神的前面“渴望发表”,正是基于此种原因,积极给党报写稿使我生命之树永远郁郁葱葱,尽情地领略着盛世年月的无限风光。我只有“夕阳无限好”的感慨,而没有“只是近黄昏”的哀伤。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不当“作家”当“写家”.我要成…  相似文献   

12.
学会坚韧     
洪武 《新闻界》2003,(1):64-64
我在学校读书时就爱好写作,参加工作后便一直业余为报社写稿。这中间,有辛苦,有烦恼,几度欲“洗笔不干”。每每于此,我便想起一位老编辑的“看准了就坚韧不拔地干下去”这一句良言,又振作精神,苦其心志,磨炼坚韧,奋笔如初。44年过去了,一万六千多天哪。我手中的笔,从青年握到老年,可算从未中断,越写越有劲。坚韧,虽然使我熬了许多夜,抽了许多烟,耗了我许多纸,受了许多冤,但它更给我几多欢乐,几多欣慰。如今,我这个当年仅有中专文化又从未经过新闻专业培训的“门外汉”,不仅能写新闻,还会写散文、杂文等多种文体,每…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写作中,我们常见到这种现象:有的报道员稿子洋洋洒洒写了几十页却很难被编辑看中,而把它写成短短几句话,却会深深打动编辑和读者。可见在新闻写作中,语言的质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会大不相同。当然,稿件的质要以一定的量为基础。但量多却不等于质高。对要写的内客吃不透,拿不准,写出的稿子纵然洋洋千言,结果却是隔靴搔痒,不着边际。有的报道员写的稿子本来问题抓的不错,但让编辑退回后,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写”,结果像雪球,越滚越厚,不仅文字长,而且空杂,语言的数量增加了,而质量却降低了。语言的质决不能理解为华丽…  相似文献   

14.
阮海儿的体会文章《称砣虽小压千斤》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我当晚报记者,常写“豆腐干”新闻,从写大一点文章到写“豆腐干”,曾几度脸红,怕被人家骂“没出息”。可是几年下来,骂声没听多少,对《扬子晚报》的赞扬声倒听了不少,其中也包括读者对“豆腐干”新闻的好评。渐渐地,不但不脸红,反而越写越觉得有滋有味,越  相似文献   

15.
谢顾问:听人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可我呢,每逢写了一篇稿子,不改还好,越改越糟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帮我指点迷津。石磊石磊同志:人们都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可你却越改越槽,那说明你还不懂得如何修改新闻稿件。所谓“不厌百回改”的文章,主要指篇幅较长的通讯、报告文学、小说、理论文章,有时也指诗歌、散文等。这些文体,或字数多、结构复杂,很难一下子写好,因此要反复修改;或字数虽少却在用词、造句上要求高,非得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才能改好。而短新闻作品,特别是几百字的消息或百字内的简讯,是用不着“百回改”…  相似文献   

16.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7,(12):49-50
不少通讯员有这种感觉:写事实性的消息、综述、通讯报道还觉得可以,如果写短评、述评、评论等言论稿就感到太难了。因此,平日很少写言论稿件。结果,越不练习写心中越没数,畏难情绪总也克服不了。其实,学会写言论稿并不神秘,也没有难得那么高不可登攀。只要思想上去掉畏难情绪,本着耐心学习、肯于  相似文献   

17.
蒲国永!当许多同志从去年11月《解放军报》表彰的优秀评报员光荣榜上,看到这个名字时,都惊讶地说:“哟,他已经连续3年获此殊荣啦!”然而,蒲国永牢记责任,不负使命,做好评报工作间所发生的一些趣闻轶事,却鲜为人知。烧焦发熬红眼不是只为“三句半”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蒲国永坐在桌前,忽儿低头沉思,忽儿奋笔疾书。为了把军报对十四大的宣传这篇评报稿写好,他又熬到深夜。室外雪越下越大,越积越厚;室内温度越来越低。他的手冻得几乎握不住笔,上下牙直打颤,握手、哈气、跺脚,都无济于事,于是便凑到火炉边,边想边写。想着…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报纸新闻的写作提出了简短化、精炼化和明了化的改革要求。 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写短新闻,可是新闻并没有真正短下来。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少作者在认识上存有误区,总认为只有长稿子才显得有份量,所以,写起来洋洋洒洒,越写越长。殊不知,新闻越短阅读率越高,新闻越长,阅读率越低。同时,新闻  相似文献   

19.
爸爸的祈求     
这几天要做的事太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向我要爸爸序跋集的照片。二三十张,我还没有动手找。武汉海豚出版社的编辑发短信告诉我,姑姑翻译的书《学校》的文字已经录好,今明两天就快递过来,我答应姑姑帮她看一遍,她的眼睛看不见字了。童趣出版有限公司送来的稿子不多了,可仔细改起来也要花去我不少时间。而我在写的稿子越写越没边。越写越收不住.每天的进展也不快,我心里着急,想得晚上睡不好觉。我想到爸爸健在的时候,他常常会为了写稿子和编书心急如火。他那时的心境,  相似文献   

20.
“痴心投入,忘了自己……”每当耳畔回响起这句名言,我就常想起一个人,一个对新闻事业追求孜孜不倦的人。他就是某师新闻干事武景生。A、1981年底,武景生应征入伍了。火热的军营生活,促使他拿起笔来,向团甲的小报和广播室投稿,结果常写常中,在团里一时名声飞扬。继而,武景生又把目光投向了军区报纸,稿子越写越多,越写越好,自然也就不时见报。就这样,他顺利地进入了团报道组。随着文字水平的提高,他又开始向摄影园地冲击,很快便掌握了一手过硬的摄影技术。1985年,他随部队开赴老山前线,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他连写加照,仅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