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老文 《出版参考》2011,(6):39-39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走上讲台,他不慌不忙地从箱子中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相似文献   

2.
认识张中行先生的时间并不长,每次到他那里,都愿意听他聊天。有一次去向他约稿,谈起了当前散文的写作, 先生忽然对我说: 好的文章,许多写得都十分轻松,并不给人一种用力去写的感觉。鲁迅、周作人的作品,就很自如,那是写到了境界的。 那次听他讲了许多事情,惟独这一句话,我记得清清楚楚。后来仔细想了一想,觉得真是经验之谈。我在读了张先生的大量文章后,发现先生的文  相似文献   

3.
秦兆阳先生去世已两年多了。我一直揪心地怀念他。我只见过先生两次。但我梦见他却远远不止两次的,在他生前和死后。现在移居北京了,应该说对严冬有了更多更深的体悟。回想起来,1994年郑州的冬天是最冷的。在那个冬天,秦兆阳先生去世了。在那个冬天,我知晓了这个噩耗。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笔者和齐藤康一先生有过一次促膝相谈,临别时,他赠送给笔者一本写真集《中华万花镜》。回到家里,急忙打开《中华万花镜》,认真地读了起来,笔者发现,齐藤先生的摄影语言有一种美。有时候这种美来自他对历史进程的渴望。有时候这种美来自他对摄影艺术的理想,有时候这种美来自他对纪实摄影的感悟,有时候这种美来自他对自我感觉的传达。  相似文献   

5.
周丽君  鞠九江 《档案天地》2013,(11):19-21,57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演说家,他一贯重视以舆论宣传手段号召革命,唤起民众觉醒,留下了众多著名的演说词然而他一生中仅有一次录音留声,这是他存世的唯一声音,也是他唤起民众觉醒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6.
胡彦 《浙江档案》2009,(3):36-37
俞福海先生曾担任宁波市政府办公室主任,是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天一阁博物馆的特约研究员。多年来,他一心从事编史修志工作,在长期的文字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书籍资料。近年,俞福海先生多次将他珍藏的图书资料捐赠给宁波市档案馆。我作为档案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在与俞福海先生的几次接触中,每每为他对自己所钟爱的方志事业的认真、执着和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所感动。  相似文献   

7.
清朝,有一位姓钱的秀才,写文章最不简潔,人都管他中叫“罗嗦先生”。甚至他的妻子都嫌他罗嗦。有一次,这位罗嗦先生赴京赶考,临走的时候,他妻子再三嘱咐他:写文章无论如何不要罗嗦。他也答应了。到京后考试完毕,当他快要返里的时候,事先给妻子写了一封家信:“吾妻妆次:前日罗嗦而令不复罗嗦矣。吾在下月即将返里:不在初一,即在初二;不在初二,即在初三;不在初三,即在初四……(以下引者略);不在二十八,即在二十九。所以不写三十日,下月因小月之故也。  相似文献   

8.
从报上得知,5月26日,我们爱戴和敬重的丁聪先生过世了。我们的爷爷叶圣陶、父亲叶至善,都是先生的好朋友。父亲是丁聪先生的同龄人,他钦佩先生的为人,欣赏他的漫画,还喜欢和他饮酒聊天。如果父亲还在,一定会写文章纪念他的这位好友。长辈们的相识、相交与合作,我们知道的不多,在父亲写的《父亲长长的一生》中,提到在抗战胜利前1945年初,爷爷和丁聪先生的一次诗画合作,使我们了解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文化人是怎样和黑暗势力做斗争的,尽管画画的和写文章的,他们的手中有的仅仅是一支笔。  相似文献   

9.
喜阅《中国民间四百宝相图说》张仃早在30年代,鲁迅先生就非常关心民间美术的整理研究工作。他自己在写作之余,曾亲手画过“无常鬼”之类。因为在斗争形势剧烈年代,只能抽一部分时间扶持中国木刻运动,也曾与郑振择先生出版过一部《北京笺谱》。但他不只一次谈到“民...  相似文献   

10.
今年2月3日是老舍(1899.2.3--1966.8.24)先生103岁诞辰,在老舍先生诞辰来临之际,我不由地想起43年前,第一次听老舍教授讲课的情景。文革前,老舍先生曾任北京师院(今日的首都师大)中文系名誉教授。我记得1960年以前,他给师院中文系讲过两次大课(写作课)。一次是戏剧创作,一次是小说创作。讲小说创作那次在1959年秋季,当时我在中文系读大一。记得那天,我早早搬着凳子坐在食堂最前边,对老舍教授的音容笑貌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2月21日一早在微博看见一条木心先生于凌晨在乌镇去世的消息,心里一惊,证实了不久前几次在乌镇旅游公司总裁陈向宏的微博上见到他透露“老爷子病重,不知能否挺过”确系指木心先生.老人家今年84岁,按目前老人的平均寿数,他并不很老,然而对于一个平日摄入很少、体质清瘦的老人来说,肺部感染可谓致命打击,他安静地去了,在他深爱和深爱他的故乡乌镇.  相似文献   

12.
作者平生最困难的一次采访是采访末代王子溥儇先生。溥儇的身世真伪,众说纷纭。由于种种原因,一边五天,他绝口不谈自己的身世。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未名湖畔三雅士、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已驾鹤西去。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无论对先生有无亲炙之人,都敬佩先生厚德之风、雅致之文。随着先生的远去,“五四”最后的遗韵也渐行渐远,令人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晚辈如我者,与先生素昧平生,我是看了《读书》杂志的介绍,才知道有这么一位大师的。但1994年2月5日,一次偶然的机会,竟使我有幸见到了张中行先生,并蒙他厚爱,亲笔题字送我一本他的新作《顺生论》。说起那次机遇,还是《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陈复尘给我提供的。彼时我还在报社供职,复尘兄告诉我说,北师大出版社有一个启功先生著作的…  相似文献   

14.
孙时进先生近年来频频在中央电视台露面,向大家揭示催眠的科学原理,今年8月,记者在孙先生的寓舍对他作了一次专门采访.  相似文献   

15.
冰心先生去世的第二天,我到先生的寓所看望吴青陈恕夫妇。他们已经从悲痛中平静下来,娓娓诉说老人家临终前的事情,和我商量后事的安排。谈完后,陈恕先生忽然告诉我,他在整理有关资料时,发现了我偕妻子女儿一起来看望冰心时拍摄的录像带,这可让我愣了好久。我几乎不敢相信会有这种事情。一是因为我来得实在是少,那一次携妻女去拜望老人家,是第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说起来还得感谢陈恕,若没有他的安排,恐怕连这一次也没有。二是我们来的那天,并没有发现陈恕录了像,何以忽然有录像存焉?陈恕告诉我,那时候我们正一门儿心思和老…  相似文献   

16.
最初听到"孙庆国"的大名,是在某出版社一次隆重、严肃的社情分析会上.社长为佐证他一个新的观点、强调一项重点工作,一次次用洪亮的、充满权威的口吻说道:"据开卷公司的孙庆国先生说"……  相似文献   

17.
陈勇 《档案时空》2012,(3):33-34
梁实秋与韩菁清的恋情缘起于一次偶然的邂逅。梁实秋的夫人程季淑意外辞世后,他将怀着极度悲伤心情写的《槐园梦忆》一书,交给台北的远东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这家出版公司的老板浦家麟先生借故邀请他到台北校对书稿,其实是想让他回  相似文献   

18.
陈原先生住进北京天坛医院已近一年了,我虽能不时地去探望他,但还是时常挂念着他。陈老是2001年9月23日在北京红螺寺召开的《赵元任全集》编委会上突然患病住院的。去年9月22日,我从昆明回来,想起与陈老约好书市回来见面,便几次给他打电话,可一直没人接。我自我安慰道,陈老可能外出开会了。9月28日,我爱人告诉我说,他刚刚接到刘杲先生的电话,陈老病了,很严重,住院了。我大吃一惊:怎么会?他十天前打电话还谈笑风生呢。我赶紧给柳凤运先生打电话,柳先生说,是的,陈老处于昏迷状态,医院正全力抢救,目前还不能去探望。柳凤运先生说,陈老是在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19.
初识贺安成先生缘于娄底双峰举办的一次活动,这位画坛老者和煦谦蔼,待人热情,久而久之就成了熟友,情切地称他为老贺。  相似文献   

20.
最近,湘潭日报社的总编辑陈植源先生赠给我他的新著《走进新闻——一个地市报人的实践与思考》。翻阅着这部装帧精美考究、内容宏富精深的著作,我又一次为植源先生所取得的成绩而震撼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