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畿辅通志》是清朝时期直隶省纂修的省志。通过研究《畿辅通志》的版本情况和光绪版《畿辅通志》的纂修过程、内容、特点和出版情况,发现《畿辅通志》中所记述的资料为人们研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系统完整的信息,因而具有极高的文献资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应对这座宝库进行有计划的整理和开发,以充分发挥其服务社会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辑刻于清康熙年间的大型经部丛书《通志堂经解》140种1860卷,上承《十三经注疏》,下启《皇清经解》,在经学史和出版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关于其刊刻过程,后世各书志、书目多语焉不详或存在误解,故《通志堂经解》见于著录时,其版本一项多有不同。经过全面搜集分析各相关资料发现,《通志堂经解》始刻于康熙十二年,至康熙十九年主体部分刻完,但仍未竣事,之后仍有经解付刻,而较多的经解在校订、改版,直到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之间,完整的《通志堂经解》刻印完毕。  相似文献   

3.
通志说“通”──《云南政协通志》个案研究陈先昆[云南]个案研究,又叫典型研究。其方法是解剖“麻雀”,将研究对象作为具体、单一的个体,对其个性作全方位扫描,多侧面考察,这个被考察的个体,即被视为“个案”。《云南政协通志》(以下简称通志),取法于通,得创...  相似文献   

4.
黄彭年于光绪年间,在"志者,政书也"的思想指导下,完成了三百卷《畿辅通志》的编修。《畿辅通志》充分体现了政书的特征,内容表述、体例安排都以资政为宗旨,成就了其与其他志书相异的特征及其在方志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顾文若 《编辑之友》2011,(1):121-123
清代是我国修志繁盛期,名志迭出。其中光绪《山西通志》受到学界一致赞誉,被后人称为我国地方志之精品。光绪《山西通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应该归功于清代总体修志水平的高涨以及学者王轩与杨笃学养及辛勤努力。一清代山西修志的特点清朝是我国古代修志大盛之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纂修的《奉天通志》"礼俗四"保存了大量辽宁方言词汇,为我们了解20世纪初的辽宁方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对《奉天通志》所收录的方言材料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从而为辽宁方言史的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纂修的《奉天通志》“礼俗四”保存了大量辽宁方言词汇,为我们了解20世纪初的辽宁方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对《奉天通志》所收录的方言材料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从而为辽宁方言史的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杜晓田 《兰台世界》2012,(12):29-30
清代中朝交往频繁,《清史稿(关外本)》中关于朝鲜与中国交往的记载有一千余条,其中卷五二六、列传第三一三、属国一专门对朝鲜作了翔实记载,通过《清史稿(关外本)》研究中朝官方交往,可全面掌握清代中朝官方交往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9.
《奉天通志》(以下简称《奉志》)二百六十卷,七百万字,卷帙浩繁,取材宏富,内容翔实,囊括了上迄虞夏,下迨民初之辽宁史料,实为辽宁地方史料之总汇,是辽宁省唯一的一部较完备、较系统的“通志”。民国十六年(1927年),始议修《奉志》,于沈阳故宫文溯阁东院设馆,  相似文献   

10.
《(道光)隆德县续志》和《(光绪)宁灵厅志草》是流失海外的两部珍稀宁夏地方古代志书.张欣毅、张京生合著的《(道光)隆德县续志(光绪)宁灵厅志草校注》本,校勘精审,诠释精到,注释详明,突破了旧志校注体例的限制,注用结合,为学者进一步研究回族发展史、宁夏地方史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1.
宋育仁作为四川近代史上的著名学者,其经学研究的相关著作世之所详,其所创办的《渝报》、《蜀报》等,开四川近代报刊之先,兴办近代企业于四川的工商业、经济史颇具影响,多为所论。然其所主持纂修的,在四川文献编纂史、方志史、文化史上有着重要价值的《重修四川通志》,因其未能刊印行世而论之者少,文章探讨和评述了宋氏及其所编纂的《重修四川通志》。  相似文献   

12.
《通志堂经解》辑刻于清康熙十九年,不论在经学上还是在版本学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它上承《十三经注疏》,下启《皇清经解》正、续编,为清人治经的重要依据,又多以宋元秘本作底本,精写付刻,可称清初写刻本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郑樵《通志.艺文略》除以五部史志、官修目录为主要依据外,还利用了十三部宋代私家书目,这些书目大多为其福建同乡所收藏。将《艺文略》与今存五部书目相比勘,去其重复,剩下1100多部图书都属于"民间之藏"。通过对这些图书的分析,可以对宋代公私书目的不同特征、甚至官方学术和民间学术的异同等学术问题得出一些初步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漆子扬 《档案》2014,(5):37-41
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邢澍与张澍堪称陇右人伦领袖,也是清代甘肃书画界的双子星座。邢澍不仅学术成就卓著,而且是清代闻名江南的藏书家、书画家,他的书法作品已知流传下来的有行书《长兴县志序》和一幅篆书《宾谷中丞嘱李阳冰篆书》,手札《与吴思亭书》《与同年友人书》《与某某书》,其他大多散佚。这些书法作品对研究清代的学术、书法、文人交游,以及甘肃文化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清康熙年间辑刻的大型经部丛书<通志堂经解>一百四十种一千八百六十卷,荟萃宋元经学要籍,上承<十三经注疏>,下启<皇清经解>,在经学史和出版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丛书以"通志堂"名编,各卷末题"后学成德校订",故各书目多署纳兰成德编刻;但实际上该丛书的真正辑刻者为昆山徐乾学.徐乾学、纳兰成德与<通志堂经解>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浙江档案》2012,(9):4
8月30日,《浙江通志·档案卷》篇目论证会在杭州举行。《浙江通志》副总编童芍素、李志廷,省方志办专家颜越虎、王林、汤敏、汪珏,省档案局副局长韩李敏、王茂法,浙江大学教授仓修良、陈作明、何嘉荪、傅荣校,《浙江通志·档案卷》部分编委和编辑部成员等  相似文献   

17.
《通志堂经解》的辑刻有诸多问题尚待澄清。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此书的版式特征及发掘相关史料,得出了关于《通志堂经解》刊刻的若干新认识:此书不存在康熙十五年初印本;徐乾学在成德"捐金倡始"之前,已经开始刊书,《新定三礼图》是其中最早刊成的一种;《通志堂经解》完成于康熙三十年。  相似文献   

18.
《浙江档案》2012,(3):5
2月28日,《浙江通志》副总编童芍素一行4人到省档案局调研指导工作。省档案局局长、《浙江通志·档案卷》编纂委员会主任、主编鞠建林表示,《浙江通志》单设档案一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民国时期纂修的地方志、被誉为“当代方志的雏形”的《民国鄞县通志》的解读,剖析以陈训正为代表的民国方志学家与时俱进的方志编纂思想,以及对传统方志学理论的超越和对当代方志编纂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范军 《出版科学》2014,(2):97-100
天津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中国出版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天津出版业呈现繁盛之势;近代以降,天津出版业尤其是报刊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其重要性更加凸显。以《天津出版史志》辑刊和《天津报海钩沉》《南开新闻出版史料》为代表的一批史料编撰、整理成果,展现了天津地区的出版风貌与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