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在黑龙江日报从事编辑工作多年,结识了一大批各地通讯员,也编发了他们很多的稿件。在编辑审稿过程中,笔者认为,要提高通讯员投稿中标率,除稿件内容要绝对真实可靠外,还要在快、短、活、深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李妍 《新闻导刊》2005,(6):57-57
在行业报工作多年,对基层企业而言,我们是编辑,对大报来说,我们是通讯员。在多年的写稿中,常常是下笔有神而一发不可收,或无从下笔陷入困境。那么,作为通讯员,怎样才能走出新闻写作的困境呢?  相似文献   

3.
在基层搞调杏时,听到一些通讯员诉苦,“没有少给《解放军报》写稿,可总是屡投不中。”“不认识报社的编辑,实存是不敢投稿。”  相似文献   

4.
陈让德 《新闻界》2001,(3):59-59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闻媒体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党报实行岗位计分制后,调动了编辑记者的写稿积极性,报纸的面貌大有改观。但是,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如不少编辑、记者为了多挣工分,不愿修改通讯员稿件,甚至出现不用通讯员来稿,用了不开稿酬。有的编辑说,部主任、编辑都要挣工分,哪有时间改通讯员来稿,改通讯员稿件划不来;有的还说,市场经济,记者的稿件都用不完,不考虑通讯员上稿,这样挫伤了通讯员写稿的积极性。 这些表现与我们党历来贯彻落实"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不相适应。众所周知,在当前新闻改革中,…  相似文献   

5.
杜华赋 《新闻三昧》2005,(12):56-56
基层通讯员在写稿和投稿中,遇到最大的问题足命中率低。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一位基层通训员曾讲出了这样一件事:他向某报社投寄了100篇稿件,无一命中,非常苦恼,多次产生“停笔”的念头。后经大家“会诊”,确诊为问题在“大路货”,缺乏针对性,无的放“欠”。在编辑和老通讯员的指点和帮助下,这位通讯员认真分析报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写和投寄稿件,  相似文献   

6.
常常听到一些报道员发牢骚:我们投给编辑部的稿件总是石沉大海;又常常听一些报社编辑发感慨:要在自然来稿中选点好稿真难啊!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报道员与编辑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通讯员不了解编辑部需要什么样的“货”,编辑部不知道报道员手中有什么有新闻价值的“货”。因此,我们从本期开始,开设“编辑部信息”专栏,为部队通讯员介绍军报各部门、各专版、各专栏的特色和最新报道计划及其采写要求,努力成为通讯员与编辑部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相似文献   

7.
稿件是新闻单位的“原料”。稿件的数量直接影响到宣传质量,稿件多,选择的余地就大。而增加稿源就要充分保护通讯员的投搞热情,让他们多写稿、多投稿(特别是县广播站专职记者比较少,大部分稿件要靠他们采写)。为了保护通讯员投稿热情,就要认真对待和慎重处理通讯员的稿件,尤其是通讯员的第一篇稿件。通讯员刚写稿、投稿的热情是脆弱的,业余通讯员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带有试探性,采写新闻稿件多数是由于新闻事件触发了“灵感”和责任感,他们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初写新闻稿件,可能从内容到形式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新闻写作要求,这就需要编辑人员: ——不要轻易地“否决”。对编辑人员来说,每篇  相似文献   

8.
基层通讯员在一起,常常互诉苦衷:有的为成天找不到新闻线索而发愁;有的为事情平平淡淡、没啥可写而苦恼;有的为采访受冷遇而抱怨,有的为每天发现的新闻线索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采写而发愁……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十四年,年年被《莱芜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多次被《大众日报》、《农村大众》评为优秀通讯员.回顾从事报道工作的经历,我悟出了当好通讯员的几点心得,概括起来就是要有“六心”.  相似文献   

9.
迟红 《新闻三昧》2004,(2):41-41
我是石化管道储运公司沧州输油处一名年轻的干部,自1996年一直从事企业宣传工作。通过和广大通讯员、编辑的通力合作,已分别连续8年被石化管道报社评为先进报道员。我深知,企业宣传干部是通讯员和编辑之间的纽带,也深知通讯员采写稿子和编辑老师编发稿件的艰辛。在此,我结合日常工作中的一点体会,谈一些  相似文献   

10.
现在想当通讯员的人太多了,往媒体投稿的人太多了,任何一家媒体都不缺来稿,纸质稿子堆积如山,电子稿件塞满编辑邮箱,编辑甚至看一遍都来不及,通讯员想发篇稿子很不易。  相似文献   

11.
说起报社编辑和通讯员的关系,人们便会想到通讯员写稿投稿,编辑从中挑选出及时的、题材重大的、适时的、质量较高的、合乎报社要求的稿件进行认真修改后刊用。由此看来,编辑似乎只是个被动的产品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热情很高的基层通讯员,第一次向报社投稿后,便翘首以盼,盼望编辑的回音、指点、教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第一次投稿”终于石沉大海。以后又数度投稿,同样是杳无音信。当初的满腔热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从此不敢再登新闻的“大雅之堂”。与此相反,另一位通讯员第一次投稿后,很快便收到报社的退稿和编辑的回信。编辑十分认真负责地指出了作者作品的缺陷与不足,并点拨了新闻的基本要素与写作方法。这位通讯员收到此信如获至宝。从此,他一头扎进新闻的写作与实践中,在学习中向编辑讨教,在学习中日渐提高。以后作品频频见报,并被单位…  相似文献   

13.
不少工作在一线的新闻记者和通讯员时常会遇到类似的困扰——平时"笔耕不辍",但见诸报端却"挂果不多".特别是身处各个行业的通讯员,平时写稿不少,投稿也及时,可就是采用的没几篇.是他们工作不努力吗?当然不是.从事新闻工作,三天不练手生,经常写肯定必不可少,但关键要提高新闻稿的采写质量,这需要把握新闻规律,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4.
当记者笔者也是"半路出家"。35年前,笔者是个热衷于给单位简报、行业报投稿的通讯员,被单位推荐到新华日报社接受为期三个月的通讯员培训,从此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5.
善待通讯员     
任何一家媒体,都有一支通讯员队伍,媒体的版面、时段,要靠通讯员的来稿来支撑。通讯员对于媒体是如此重要,因此,媒体要支持、关心、善待通讯员。 现在想当通讯员的人赶多了,往媒体投稿的人赶多了,任何一家媒体都不缺来稿,纸质稿子堆积如山,电子稿件塞满编辑邮箱,编辑甚至看一遍都来不及,通讯员想发篇稿子确实不易。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采编实践中,我们常常思考并喟叹这样一个问题:呆板僵化的编辑思路使得版面毫无生气与活力,甚至面目可憎;而具备创造性和超前意识的优秀编辑则把版面"经营"得魅力四射、灵气十足,既好看又耐看.  相似文献   

17.
刁广冰 《新闻知识》2007,(11):88-89
对于新闻记者与广大通讯员来说,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常常要面对大量的公文材料。那么,如何去消化吸收?如何从公文中"发现"新闻,"淘"出新闻,实现公文与新闻的精彩转换?这里面有高下之分,大有学问。有些人往往能"化平淡为神奇",而有些人却时常"入宝山而空手归"。为此,有必要对二者加以辨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作编辑接触通讯员的稿件多,在十几年的编辑工作中,发现很多通讯员在不经意间就把新闻资源给浪费了,实在可惜。 如何才能充分挖掘利用新闻资源,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让批评报道产生积极效果 这几年写批评报道的多了,但批评报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的事件、客观的报道。真实的事件是客观现实的,而客观报道却不易做到。举一例说明。去年春天,我收到一篇稿件,标题是《不该发生的悲剧他为小树殉情死》。文章大意是:湖北省宜城市孔湾镇孔许公路边上的7棵小树被牛弄断了,看护树苗的孙发玉老人找村干部说理,村干部说"这牛的主人是生产…  相似文献   

19.
韩铭 《新闻采编》2001,(5):31-32
笔者在南通电视台长期从事采编工作。工作 中发现:一方面是记者为获得更多新鲜生动的新闻线索而苦恼;另一方面,编辑又为许多原本可以拍摄到活生生镜头的新闻,事后被通讯员处理成干巴巴的文字稿而惋惜。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