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11年国内报纸中有关"富二代"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研究发现,"富二代"在当下中国语境中,被赋予众多含义,媒体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公众"仇富"心态,接二连三地披露"富二代"问题,用倾向性和定义性的修辞,着重刻画少数"富二代"身上存在的劣迹,给"富二代"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上贴上了一张负面的标签。  相似文献   

2.
沈莲莲  楼文高 《新闻世界》2011,(10):167-168
本文以三份上海城市报纸2009年3月1日至2011年8月28日共两年半时间内有关"富二代"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作为大众媒介的城市报纸所构建的拟态环境,对公众对于"富二代"群体形象负面认知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论文对城市报纸如何更好的发挥其传播功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李玫 《新闻世界》2011,(7):204-205
时尚杂志作为当代女性的精神伴侣和"闺中密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优雅》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时尚杂志中女性的媒介形象建构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时尚杂志依旧无法摆脱父权制下的窠臼,大众媒介在帮助女性认识自身独立价值、强化个体意识的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葛孟玲 《新闻世界》2011,(11):125-126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国内五大报纸报中有关“富二代”的报道进行定量分析,就媒体对富二代的关注点和对其态度进行考察;同时,对不同类型媒介是否呈现出不同的“富二代”群体形象进行分析,以检视并描绘大众媒体所呈现出的“富二代”群体的基本形象。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群体所反映出的一些特质可以视为当前社会的缩影和折射,但社会公众对大学生群体的形象了解主要是通过媒体的新闻报道来呈现,对大学生媒介形象的建构进行研究,是构建和谐社会大众媒介新闻价值观的必要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法,来考察武汉地区主流媒体通过一系列长期的新闻报道是如何建构起武汉地区大学生的媒介形象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报纸媒介中有关"富二代"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证实或证伪各大报刊新闻报道对"富二代"的报道存在标签效应。研究发现,媒体更倾向于报道"富二代"有关生活方面新闻,为"富二代"贴上了"吸毒"、"飙车"、"炫富"、"犯罪"、"耍酷"、"相亲"等标签,营造出的"拟态现实"更多是对"富二代"形象的丑化。"富二代"一词也因此已经成为了一个撞击公众敏感神经的热门词汇,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的公众情绪和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7.
王朝阳 《新闻世界》2013,(5):236-237
本文以"神九飞天"为话题,选取《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的新闻报道为样本,使用框架分析和内容分析法,得出两者均走"政府路线"(宏观叙事),但前者更重议题性报道等特点。本文试在比较中分析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并谈谈我们如何应对外媒所营造的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媒介形象通常指媒介的社会形象,是公众对媒介的整体印象和评价,由媒介的外在特征和内在风格构成.就报业来说,外在特征是报业给予社会公众具体的、可直接感觉到的形象,主要包括报纸名称、报纸质量和版面形式、报社的外观、固定资产、采编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的行为等;内在风格是社会公众对报业的一种抽象、升华了的认识,主要是对报社的信誉、报社员工的精神面貌、报纸的知名度、影响力等得出的印象.①一般而言,内在风格比外在特征更重要.作为以提供信息为首要功能的新闻媒介,新闻报道是其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当下犯罪新闻报道出现了一些失范现象,致使本应严肃、准确的犯罪新闻出现了娱乐化现象,还产生"暴力诱导""媒体审判"等消极影响。本文以"富二代"犯罪新闻报道为例,考察犯罪新闻报道失范的表现,并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0.
李雪凝 《新闻世界》2010,(8):208-209
青少年生活在大众媒介构建的信息环境中,他们每天通过电视、电脑以及手机等媒介认识社会。一些媒介炒作"伪娘"现象,对青少年的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对这种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并从政府、大众媒介以及青少年三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大学生的媒介消费倾向、媒介需求特性、对各类新闻报道满意程度的评价、对新闻媒体存在不足的认识4个方面,就当代大学生的媒介需求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张夏  张静 《新闻世界》2010,(8):242-243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媒介的价值取向之一,但在实践中新闻因为受到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偏见等因素的影响,有时难以坚持客观性。本文从《权力的媒介》一书出发,对客观性"进行解读,探讨新闻报道难守客观性的原因及坚守客观性理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王斐斐 《新闻世界》2014,(8):338-339
本文以小说《白鹿原》的改编版本——广播剧版、戏剧版、电影版为研究对象,运用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分析文学作品跨媒介改编的媒介选择问题,得出媒介对信息具有偏向性的结论。并认为某种媒介并不具有相对其他媒介的绝对优越性,关键是找到最佳的媒介方式来获取、呈现、交流某条信息。  相似文献   

14.
媒介将城市景观与人物活动抽象编码成符号,交由接受者解读,并对接受者造成影响。《新周刊》作为中国很早做城市报道的大众媒介,在构建自己的"城市话语"体系中形成了自我标榜的人性城市观。  相似文献   

15.
大众媒介权利依法合理行使,是大众媒介权利的社会属性与社会责任的当有之义,也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在媒介管理、社会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与此相关的则是大众媒介新闻报道与可能由此带来的新闻侵权困惑。目前,我国在法律制度层面对新闻报道是否构成侵权的规定在总体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16.
郭学文 《青年记者》2012,(32):17-18
研究背景现代传播学认为:大众传媒对于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影视作品等促成了公众对于城市的形象认知,从而具备了建构城市形象的功能。"媒介时代的城市形象可以分为客观形象、媒介形象和公众形象。城市的客观形象是城市‘公众形象’的起点,也是媒介呈现城市的原材料。城市的‘媒介形象’较大程度影响了城市的‘公众形象’。"①也就是说,在媒介社会中,城市的媒介形象取代了客观形象,成为影响社会大众对城市做出认知和判断的形象符号。传播学中的城市形象研究就此展开,通过研究城市的媒介形象来分析城市形象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侯姗姗 《东南传播》2011,(1):129-131
媒介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受众生活在一个众多媒体或精心或无意结构的景观社会里。《人民日报》作为中央级机关报,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宣传国家主导意识形态,以其主流媒介的姿态构建了政治社会景观。本文选取2008年3月15日至5月13日《人民日报》对拉萨"3.14"暴力事件的393篇新闻报道为样本,分析其媒介议程,从中可以窥见由民族问题与突发事件两大特点相结合的新闻报道结构的独特景观。从而也体现了一些重要的编辑思想。新闻报道结构的框架隐射事件归因。对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外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积极向国际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赢得了话语主动权。  相似文献   

18.
陈曦 《新闻世界》2012,(6):204-205
媒体对“民工荒”“保姆荒”等现象的报道,让处在农村和城市两种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外出务工人员,再次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主角。本文分析“用工荒”新闻报道中的媒介框架、媒介权力以及社会关系之间是如何结合的,并分析两种报纸所表现出的主题框架、框架论点、形象框架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杨方 《传媒观察》2012,(2):20-22
"富二代"群体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也屡受公众责骂的一个特殊群体。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与"富二代"相关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研究了大众传媒对"富二代"形象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国家统计局对1998年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形态调查表明,城市居民对卫生新闻报道感兴趣的高达31%。 一方面大众密切关注医疗卫生,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力图宣传自身形象,媒介也越来越重视卫生报道。卫生新闻报道处于大众、媒介和医院之间的特殊地位。因此,很有必要对卫生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问题、有偿新闻现象、报道侵权等问题作伦理探讨。 1、卫生新闻报道中的真实性问题。 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是,大众经常可以从媒介上看到一个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