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在勤奋     
当通讯员离不开一个勤字。通讯员要勤于用耳多闻,勤于用眼多观,勤于用嘴多问,勤于用心多思,勤于用笔多写。懒惰永远写不出好新闻。去年5月17日,我同本所的一位同志一起去大康乡松花岭村一组种茶专业户杜兴发家,了解有关茶叶生产和销售的情况。途经大康信用社时,在那里处理了一点工作,耽误了时间。同去的同志问我:“杜兴发住在茶山,离这里还有五公里远,没有车,只能步行。时间不早了,你看还去不去?去了,就赶不上乘车回武都,只能走山道小路回去,可能有二十公里远”。我想:如果我们不去,就可从信用社所在地乘当天下午唯一的一趟公共汽车回武都,也没有人会对  相似文献   

2.
记者暗访,眼下已成为许多记者的采访手法之一。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作为获取独家新闻的有效手段,暗访调查也被许多媒体当作“招牌菜”频频推出。最近的一起成功的记者暗访就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南京冠生园”月饼用陈馅的报道,成为广受关注的舆论焦点,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记者暗访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记者暗访的历史考察 其实,暗访并非当代记者的新发明。考察记者暗访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暗访作为一种采访手段,是新闻史上激烈的报业竞争所催生的。 在中国早年的新闻界,通过暗访获得新闻很常见。著名报人邵飘萍就经常雇佣侍从…  相似文献   

3.
吴:我曾经和一位大学图书馆的馆长聊天,就印刷型出版物是否会被电子出版物取代,无纸化社会到底离我们多远等问题交换了看法。我记得他说了一句给我印象很深的话,他说,“图书馆员最大的困惑,是在这个印刷品和电子品抗衡、信息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有效地去管理和配置各种信息资源”。韦伯博士,你的几篇大作,在这方面有不少独到的见解,能不能请你给我们谈一谈?  相似文献   

4.
景兵 《新闻传播》2004,(11):46-47
“你怎么全塞在袜子里边?”“哎哟,你别那么说!”“肯定是假的。”“你要不要吧?说那么多话!”“哎呀,你袖子里面、袜子里面全捅着呀?”“工商来了给我全没收了,我不就赔钱了吗?”“那就是因为你是假的嘛,真的人家没收你干吗?”“你拿回去填了不是国家的钱嘛。”……以上是北京电台在录音新闻《挖墙脚的人们》中暗访倒卖假发票的票贩子的一段实况录音,每当有人提起这篇获得1993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时。这段精彩的对话就如同活生生的画面一般清晰地浮现在笔者的眼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暗访、偷拍等隐性采访风行一时,甚至已经成了一些报纸、杂志、电视台出好稿、出卖点的“法宝”。眼下,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有的电视台已设法引进了安在眼镜上的超微型摄像机,有的报社也通过各种途径搞来了“窃听”设备),记者在秘密情况下获得新闻素材的方法越来越便利。同时,社  相似文献   

6.
某地发生了多起出租汽车司机被害事件,为了唤起司机们的防范意识,当地一家报纸派出了3名记者,有意打扮得凶神恶煞,在马路边上堵出租车,上了车之后又有意要开往很偏僻的地方。他们以这样的形式进行“暗访”,目的在于“考验司机的警惕性”。在采访手段方面,这属于一种暗访。与此相类似的,是在其它方面的暗访,例如,到某个据反映有嫖娼行为的桑拿浴室、宾馆去,主动找工作人员要“小姐”;到某个据反映出售假烟的商店,点名要某种牌号的假烟。这样写出的报道,因为问题属于热点,细节比较生动,戏剧性很强,对受众会有独特的吸引力。但是,在新闻理论上,…  相似文献   

7.
暗访也叫隐性采访。随着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大,暗访也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 暗访,一般运用于采访社会的阴暗面。你要进行舆论监督,被监督者有时要进行“反监督”,他们要把他们的行为掩饰起来,让你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和你进行“捉迷藏”游戏。所以,记者要想暴露这些人的丑恶行为,就不可能拿着记者证、乘着“采访”车、住宾馆、听汇报、翻资料所能完成任务。 1880年,美国《世界报》女记者勒丽·蓓蕾为全面而翔实地报道纽约克威岛疯人院虐待被收容妇女的真实情况,乔装疯人潜入该院,受尽折磨,伺机逃出后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公之于众,引起了轰动效应,成了暗访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柯薇 《视听纵横》2009,(6):105-106
8月12日,一位热心听众向台里反应,说在杭州火车东站附近有不法分子在倒卖被盗的自行车,并提供了卖车人的手机号码。为了核实情况台里当即派出一男一女两名记者以搭档暗访的方式去探究真相,其中的女记者就是我。接到任务之初并不觉得这是件多有难度的任务,毕竟之前曾有过类似的经验。和搭档商量了相关的暗访事宜后就用座机拨打了卖车人的电话,对于自己找上来的“生意”,  相似文献   

9.
石野 《中国记者》2012,(5):55-56
海军陆战队员出身的我,因为将特种兵的侦探技能与新闻记者探求真相的强烈意愿融贯于调查生涯中,也因为本人以暗访的独特采访方式,揭开了一个又一个黑幕,采写了大量有社会影响的揭黑报道,十多年前任《南方都市报》记者时,就被人称作“卧底记者”“打虎记者”.我也曾多次被同行和新闻学子追问:是什么促使你不顾生死多次深入暗访?你是如何从事卧底的?暗访时如何把握是与非、合法与非法的底线?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而叉能揭开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10.
报刊集萃     
智慧幽默《毒药》一次,邱吉尔的政治对手阿斯特夫人对他说: “如果你是我丈夫,我会把毒药放进你的咖啡里。”邱吉尔笑着说“夫人,如果我是你的丈夫, 我就会把那杯咖啡喝下去。”《让路》德国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仅能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曾经尖锐批评过他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批评家傲慢地先开口道。“我却正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路旁。  相似文献   

11.
吴娟 《出版参考》2006,(9S):8-8
“X使命3D系列”的《恐龙大搜索》和《速度大比拼》是两本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适合6~9岁孩童阅读。两书各配有3D眼镜一副,具有现代高科技含量和很强的互动功能。利用书中配送的3D眼镜,在《恐龙大搜索》中,小读者可穿越时光,回到已经消失的恐龙世界,去认识各种恐龙,掌握有关恐龙的各种知识,体验探险的乐趣;在《速度大比拼》中,小读者把自己当成赛车手,超级全彩3D图像让小读者犹如置身最新驾座。  相似文献   

12.
“暗访”、“卧底”、“揭秘”——打开今日报章、网络、电视,这些热词如有魔力深深吸引公众视线。打着虚拟的身份,借着虚拟的由头,似演员周旋于各色人群之间,如侦探穿越迷雾寻觅真相……当暗访给记者带来淋漓快意,给受众带来鲜活猛料,一个关于暗访的道德伦理困境悄然浮出水面:离不开欺骗手段的暗访,如何处理世俗伦理与职业伦理的冲突?怎样把握动机与手段的统一,避免暗访逾越法律、道德和职业规范的边界,沦入“导演新闻”乃至编造新闻的危险暗区?这些需要传媒从业者理性考量,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是建构规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展江 《青年记者》2016,(7):78-80
今天我们所说的暗访偷拍(偷录),主要是指传统媒体中的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记者不告知采访对象而获取新闻信息的行为.在广播电视诞生之前的19世纪后半期,报刊的暗访技巧首先在高度市场化的英美报刊中发展起来,它令报刊获得独家猛料,彰显了“第四等级”的威力.同时由于暗访偷拍或多或少地使用瞒骗采访对象的手段,这种采访技巧从一开始就受到批评和诟病.我们先看一个早期案例.  相似文献   

14.
《大观周刊》2006,(40):38-38
当有“返老还童术”之称的光子嫩肤作为一项美容新宠走入我们的生活时,众多重视保养、爱好美肤的女性都尝到了拜美容高科技所赐的“甜头”。谁不愿意呢?作为一种美容手段,光子嫩肤的安全系数很高,比起往脸上涂抹各种换肤霜或注射肉毒素,光子的力量“很温柔”。半小时不到,它就在无创无痛的前提下,让你拥有了白瓷般的肌肤。  相似文献   

15.
明采者,正面采访也,即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名正言顺地,堂堂正正地去公开采访;暗访者,私访也,即不公开身份,隐去采访目的,暗下察访。明采有明采的优势。由于名正言顺,左右逢源,速度快,效益高,是采访的捷径。但明采也有劣势:由于公开采访目的,有些人拚命“拔高”事实,甚至弄虚作假,造成失实。暗访有暗访的优势,对方不知你采访目的,容易摸到实底,避免失实。暗访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工作麻烦,偏见多,意见难统一,速度慢,效益差。明采和暗访相结合,灵活变通,可以有效地敲开采访冷门,有效地避免新闻失实。我在十几年的采访生涯中对此有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6.
任迪 《青年记者》2000,(1):33-33
何为暗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常见诸报端的“暗访”即隐性采访,是记者隐瞒了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十几年来,我在新闻实践中对“暗访”作了一些尝试,觉得只要暗访运用得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就会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功能之一:暗访是补充明访获得较高新闻价值的好方式。从一次具体的采访活动来说,不用暗访也可以获得新闻事实,但是,一些严重影响到公众利益、群众反  相似文献   

17.
《新闻前哨》2002,(5):26-26
近几年来,“记者暗访”、“跟踪报道”作为襄樊晚报的“拳头”栏目,越办越好,颇受读者欢迎。个中奥妙,就是该报把着眼点放在“暗访”市民之所忧,“跟踪”市民之所难,为市民呼喊、奔走,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相似文献   

18.
曹苗 《新闻导刊》2004,(2):54-54
张少科自8年前进入重庆晚报以来,先后在经济新闻部、社会新闻部及时政新闻部担任采访工作,更多是做暗访和卧底,以暗访记的形象出现在重庆新闻圈。自从《重庆晚报》开设了“少科在暗访”,他成了一名职业暗访记,后该栏目改为“少科小组在暗访”,张少科担任暗访小组组长,率领暗访小组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暗访调查。  相似文献   

19.
有年轻记者问我,老詹呀,您为什么这么喜欢写博客呢?我说,原因很简单,因为多写博客,好处很多嘛。一是练笔。写博非常随便,也很轻松,文字也就自然流畅,不必装腔作势,正儿八经。经常写博,手就不生,再给报纸写消息啦、写评论啦,那就快多了,也容易多了。二是练脑。人的脑子,越用越活,写博必须动脑子,深化你的思想,提炼你的观点,使你的想法往深里走,往精里走。所以,多写博客,你的脑子也就更加灵活,思想更加深刻,见解更加犀利了。  相似文献   

20.
可能没有任何一款电脑,或是一家电脑公司会给她的用户带来如此之多的感受。作为一名苹果的忠实追随者,有时感觉自己就像民国初年前清的遗老道少,在大谈:“我们家以前如何如何”时,总不免遭到旁人轻蔑的白眼“得啦,您那一套,老皇历了……。”想必苹果公司前几年的滋味也好不到哪儿去:典雅的外形设计已不再有什么“鹤立鸡群”般的优越;面对Wintel一族不断升级的热战,只能被冷落一旁;封闭开发软件的路越走越窄……。“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歌成了苹果一族自嘲的咏叹调。终于,好像就在一夜之间,SieveJobs带着他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