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收藏》2017,(5)
正大约在五六年前,笔者应当地—本生活杂志的要求,写一篇关于商周青铜艺术欣赏方面的文章,于是将某私人藏家收藏的一件青铜鼎作为介绍对象草草撰文交差。然而几年过去,对这件青铜鼎的铭文一直未曾合理释读,由此甚至曾怀疑鼎的真伪。直到最近,再次有缘与这件青铜鼎相遇,上手细观此器,并做较为系统的考证后,  相似文献   

2.
王勇刚 《收藏》2009,(4):99-101
2005年初夏,陕西甘泉县下寺湾镇闰家沟村发现了一座商代晚期墓葬,出土各类文物70余件,其中青铜器57件,是目前陕北地区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墓葬。这些青铜器中有礼器17件,包括4鼎、5簋、1觑、1尊、1基、2觚、3卣,数量之多,规格之高,为陕北地区所罕见。其中的羊首钺、铃首剑、铃首匕、三銎刀等青铜兵器带有浓郁的北方草原文化特征。该墓还出土了两件圆雕青铜马,为目前国内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3.
青铜卧羊灯     
崔兆年 《收藏》2007,(2):105-105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用来照明的灯具就不可或缺。随着社会的时步,生产力的发展,灯具的式样、种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精致。汉代的灯具异彩纷呈,有陶制、木制、青铜制的,尤其是人物、植物、动物造型的青铜灯更别致精美。1993年2月,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墓出土了一件设计精巧、造型美观的青铜羊灯,它塑造了一只憨态可掬脆卧状的山羊形象,既是一件日用灯具,又是一件工艺品。  相似文献   

4.
李晓陆 《收藏》2009,(9):125-125
近日,笔者在安徽宣城老城工地有幸购得宋定窑“李翁”款印花碗瓷片4块,能拼接完整,口沿稍有缺失。碗口径17.8N米,高7.6厘米,底径6.5厘米,碗内模印莲池花卉纹,碗底饰水波游鱼纹。口沿回纹处印有“李翁”楷书款。经查,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及国内各大博物馆都未见有“李翁”款定瓷著录,在网上搜索,仅见民间有“李翁”款定窑印花碗小瓷片一枚及“李翁”款印花盘一只,算上宣城这件“李翁”款残碗,属报道发现的第三件。  相似文献   

5.
李朝春 《收藏界》2015,(1):113-120
锡都博物馆位于世界锡都——云南省个旧市,它是滇东南锡文化、青铜文化的收藏与展示中心,其收藏和展示的青铜器精美绝仑,别具一格。锡都博物馆原名为个旧市博物馆,成立于1987年11月4日,2008年11月14日更名为锡都博物馆。该馆现收藏有两千余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16件、三级132件,汉代提梁壶、铜俑灯(又称“三枝铜俑  相似文献   

6.
伍波  宋康年 《收藏界》2012,(7):30-31
碗、盏系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但以玉材雕琢而成的碗、盏却让人更觉珍稀。凼为在古代,是大多杖贵人家所拥何,一般订姓只能是单碗必叹。所以说,玉雕碗、盏,受到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就自不待占了。下面介绍几件清代玉雕碗、盏,供同好欣赏。  相似文献   

7.
张永芳 《收藏》2008,(7):87-87
读《收藏》杂志2006年2期刘勇先《家藏秦汉青铜鏊》一文,获益匪浅。文中介绍巴蜀文化渊源,并将自藏战国后期至秦汉4件青铜鍪(máu)分别解说,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厚宇  刘振永 《收藏》2014,(10):132-133
中国古代青铜器以造型庄重典雅、纹饰繁缛神秘的礼器为主。属庙堂之器。是古代青铜艺术珍品。除此之外。尚有一些小巧可爱、生动传神的动物造型,它们娇小玲珑,憨态可掬,充满着灵动活泼的生命气息,在威严神秘的青铜艺术中独树一帜。1978年江苏准阴高庄战国墓出土锕牛和铜虎其8件,4件一组,形成固定的牛、虎组合形式。这些铜牛、铜虎小巧玲珑,形态逼真,铸造精良,其上还有线刻纹饰。  相似文献   

9.
王厚宇  刘振永 《收藏》2014,(19):132-133
中国古代青铜器以造型庄重典雅、纹饰繁缛神秘的礼器为主。属庙堂之器。是古代青铜艺术珍品。除此之外。尚有一些小巧可爱、生动传神的动物造型,它们娇小玲珑,憨态可掬,充满着灵动活泼的生命气息,在威严神秘的青铜艺术中独树一帜。1978年江苏准阴高庄战国墓出土锕牛和铜虎其8件,4件一组,形成固定的牛、虎组合形式。这些铜牛、铜虎小巧玲珑,形态逼真,铸造精良,其上还有线刻纹饰。  相似文献   

10.
下文介绍的八件泥塑均由凤翔泥塑名家周禄堂创作。之一:碗盆分不开。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在关中农村,男人们就端着大碗,蹲在一起边吃边啦着话。之二:帕帕头上戴。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  相似文献   

11.
尹建光  李铁军  刘小放 《收藏》2014,(21):46-51
1991年9月,内蒙古兴安盟文物管理站和科右中旗文物管理所在代钦塔拉苏木(乡)抢救清理了9座被盗掘的辽代墓葬。其中三号墓的墓道上被挖了很大的盗洞,所幸墓室没有被破坏。出土了多件精美的器物。虽然没有发现墓志铭,但从墓葬形制及随葬品仍可判断这是一座辽代(契丹)(916~1125年)早期墓葬。此墓的随葬品按其材质有金、银、铁、陶、瓷、木器及丝织品,其中陶瓷器34件(套),现藏于科尔沁右翼中旗博物馆。均为辽地窑口烧制。器型有穿带壶、鋬耳壶、鸡冠壶、注壶、温碗、梅瓶、板沿洗、盏及盏托、罐、盘、碗等。现选择几件精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收藏界》2008年第3期《真品定窑价几何》一文,所配图片中有一件定窑外黑釉内酱色釉油滴碗,笔者认为其疑点颇多,真伪值得怀疑。油滴碗是黑釉碗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创烧于宋代建窑,此  相似文献   

13.
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青铜兵器223件,占此批青铜器数量近上一半,有钺、矛、镦、戈、鳟、勾戟、剑、刀、匕首、镞和胄等。它们铸造精致、形制美现、造型奇特、种类齐全,而且还有一批新颖兵器。这些锐利、奇形的青铜兵器展现时,仿佛一支气宇昂扬、雄壮英武  相似文献   

14.
杨玉彬 《收藏》2006,(10):95-95
錞于是流行于春秋战国之际的青铜乐器,见于著录的传世。出土品主要分布在湘,鄂,川、黔、滇、陕等地。安徽境内继宿县,寿县出土两件外,1975年7月阜阳地区涡阳龙山又发现一件珍贵的虎钮錞于.  相似文献   

15.
李梅 《集邮博览》2013,(9):22-25
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于河南安阳,重832.84公斤,是世界迄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享誉"镇国之宝"的美誉。后母戊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发现于1939年,历经辗转,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这件青铜大鼎的铸造在商后期大约需要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中国邮政于1964年8月25日,发行了此图案邮票,志号:特63《殷代铜器》(8-8)。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参加“耀州窑国际研讨会”之际,走访了距铜川市东南约15公里的陈炉镇,在一老乡家中发现一件土青花碗。此碗呈撇口状,圈足,近足处及碗底不挂釉,碗内沿饰一周绳索纹,碗心青花圈内写一“■”字,笔画多达五十几画,这个字形在古今字典都查不到,但作为陕西人,大概都能念出此字,它就是陕  相似文献   

17.
1982年7月11日,在河南郑州商代城墙东南角外侧约45米的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新厂房基建中,一名青年工人在挖地基时,距地表约4.6米深时,铁锨碰到一件硬器,听到金属发出的清脆悦耳声音,意外发现一个长1.7米,宽1.62米、深0.9米而底部稍平的坑,坑内出土青铜器13件。其中7件由建筑工人先发现并取出,省物研究所和市博物馆接报后,派人火速赶往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和全面发掘,在坑底部又发现6件青铜器,其中一件为饕餮乳钉纹青铜方鼎,口东足西横置在坑底的北半部。  相似文献   

18.
古韵 《集邮博览》2013,(6):77-77
1976年5月,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随着一件小小玉坠跃入考古队员的眼帘,一座沉寂3000余年的商代墓葬——妇好墓,以及随之出土的青铜、玉器等国宝级文物呈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12,(17):173
大承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半余年努力,在日本征集到500余件中国古代及现代艺术品。其中,吴昌硕精品书法4幅,画作7幅。10幅作品曾著录于2009年6月由上海吴昌硕纪念馆编纂、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艺燦扶桑》(日本藏吴昌硕作品精粹)中,另一幅《墨竹图》曾在香港苏富比上拍。另外,征集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30余件精品,如西周饕餮纹提梁卣等。与此同时,在现当代艺术品中,让人较为瞩目的有7501毛泽东主席专用瓷51件,其中,1975年5月至8月由王锡良、汪桂英、刘平大师等制作的"高白釉釉下双面对画芙蓉观赏碗"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20.
馆藏精品     
稀世珍宝宋代黑釉油滴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展品中,有一件宋代黑釉油滴碗,虽然色彩单调,但其满布的银色小圆点却非常引人注目。当人们的目光落在这件色彩最深的黑色器物之上,即有一种深沉、庄严之感。此碗征集于陕西渭南蒲城县城关镇,高8.5厘米,口径30.2厘米,底径10.6厘米。器型规整,口大足小,口沿微敛,浅斜腹,圈足。器物通体黑釉,黑釉中有密集均匀的银色小圆点,晶莹透亮,形似油滴,稍凹入釉面,使油滴纹更加深刻。器外黑釉不及底。内外均有缩釉点,釉层较厚。胎色灰白、坚致。釉润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