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人文教育是科学且人文的教育,它既可以指个别层面人文性的科学教育、科学性的人文教育,也可以指集体层面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联结的整体教育.而无论科学-人文教育指的是个别还是集体层面的教育,都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自身及相互关系紧密相关.从基本义来论,科学-人文教育是具有本质区别的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在彼此内在本性上的关联性和人全面自由发展需要的驱动下,相互顺应、整体融通生成的一种一体化联结,它显身于特定阶段、展布为关联层面、呈示为连续进程、显现出价值完整,在实现层面可以从加强科学-人文教育理论研究、树立科学-人文教育价值理念、供应科学-人文式课程内容、注重对话-理解式教育过程等方面予以推动和促进.  相似文献   

2.
人文教育是围绕着"人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而展开的积极的自我反思,也是我们在现代性人文迷失中实现重新自我定位的唯一途径。过份执着于现实功利目的的理性主义教育模式使人文教育背离了"成人之学"的存在根基,遭到现代性解构的家庭、社会和大学的人文意象在慢慢淡化甚至消失。我们需要在正确地面向经典(阅读文本和切身体悟)中探求现代性视阈内人文教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从学科规训的视角来看,知识、学科发展过程中,学科规训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壮大.同时规训也剥离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精神层面和知识层面,致使人文和科学都仅仅被作为一种"器"来进行传授,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累积、科学的研究方法、学科范式的规训等方面,统一的人文世界裂变为科学与人文对立的两种知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目前,全球范围内目前的高等教育职业和技术导向趋势明显,以"实用"为旨归,人文教育"无用"论喧嚣尘上。将高等教育过于专门化甚至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观点反映了狭隘的教育观与人文观,忽略人自身的综合性发展,充满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而只有从根本上转变狭隘的科学观与人文观,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目前人文教育边缘化的情况。滋养文化精神,培养独立人格,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教育,这才是人文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围绕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完满建构,以整体主义的方式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存在性联结",这种联结通过重拾教育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整体与部分关系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自我与他者关系获得确立,其实质是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在向自身存在的复归和扩充中实现向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多种教育思潮中主要存在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大思潮.前者以掌握自然规律、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而人文教育是通过人格教育、道德教育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教育把教育的立足点放在"人"以外,在它指导下形成的是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以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才为宗旨;而人文教育将教育的立足点放在"人"上,相应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即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出发点.客观地看,两者各有利弊.科学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物质进步,但它忽视了人的内在需要,把受教育者的人性发展放在次要地位.人文教育关注人性,但它把人与自然、社会分离开来.  相似文献   

7.
人文教育遮蔽与人文精神失落有着多方面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而不仅限于"教育"这一狭隘视域.从中国语境出发并分析得出,20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近现代命运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失守,急剧的社会转型带来了价值意义的迷失,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人文教育引起了人文精神的深深失落.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人文含义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历史层面,广义的人文指整个人的世界,即人化世界或文化世界;狭义的人文指向人的价值理性、价值关怀,与科学相知相融.人文、科学,二者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即使在教育过程中,它们也水乳交融,不可割舍.  相似文献   

9.
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是以人文本,倡导从精神层面关心学生,其根本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目标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这一共同的内在价值取向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人文关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人文关怀,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缺失、自然性和自由性缺失,致使学生出现心理失衡、价值观迷失现象,不利于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建人文关怀,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思考的严肃课题。  相似文献   

10.
2005年6月2~3日,以"人文的科学,科学的人文"为主题的学术与教学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来自香港、台湾、中国大陆共30多位学者以及众多关心通识教育的人士参加了会议,探讨人文与科学的关系以及通识教育的实践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高校人文教育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和人文的研究对象不同,科学研究"物性",人文则研究"人性";科学用也不同,科学相当于一个"为学"的过程,人文则是一个"为道"的过程,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二者不可偏废.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将会导致大学培养出了"才"却丢失了"人".为此,应积极营造和谐的人文教育氛围;运用人文特有的方法--反思和直观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认识,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而不断完善高校的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2.
谈到学校人文教育,笔者认为要把"人文"二字分开来理解,"人"就是要关心人——师生员工素质的发展,"文"就是要关注"文’——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学校是培养人的发展的地方,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地方.学校人文教育就是要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促使师生员工提高人文修养,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的过程. 教育家高焕祥在《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一书提出:每个人都有三种世界,即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心灵世界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从学校层面上看,人文教育是人文积淀、人文体验和人文实践.  相似文献   

13.
刘晶 《文教资料》2009,(16):114-116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教育的两翼,二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然而,中国近代教育一直存在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割裂的局面,带来了极大的弊端。梁漱溟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割裂现象进行了审视与批判,并将这一现象回归到对人的关怀之中,以东西文化的“比较”与教育模式“重建”为前提,寻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共生,不仅关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外在形式,更显深入个体的内在精神层面,强调德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归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西方文化的冲击、社会环境的浸染、高等教育自身的失误以及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迷失,人文品质弱化,人文价值模糊,人文修养欠佳,人文方法缺失.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育理念上,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视界融合;在教育内容上,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育结合起来;在教育方法上,变"游击战"为"阵地战";在教育途径上,构建"立体化"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在教育评价上,重构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才质量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科学与人文高度相融的世纪.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做到"人文见长",这是未来社会对人的培养要求,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责任,更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高职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高职过分注重技术技能学习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造成高职生成"才"的同时难以成"人",致使其发展后劲不足,而高职教育本身也与"教育"渐行渐远.本文对我国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进行研究,阐述了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独特作用,并从操作层面提出了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实践模式,希翼从理论与可操作层面推进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完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育人机制,一要强化教育理念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二要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为载体,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教师:朱老师,您好。很高兴有机会就"提升教师情感人文素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这一话题向您请教。早在1994年您就提出了"呼唤有情感人文素质的教师"这一命题,为什么要提出这一命题?朱小蔓:当时的学校教育存在为了教知识而教知识、为了应试升学而无视人的感性层面和情绪状况、忽略将情感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从社会层面上、从学校层面上、从家庭层面上分析其原因,并指出培养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努力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在学生中开展古典文化知识的学习;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20.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使他们成为进步的现代人。人文教育以培养人们的人文素养为己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人文素养,即人的基本修养,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及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动当中。人文素养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而人文精神又是通过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进步观、审美情趣而体现出来的。学校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文教育的目标相一致,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科学教育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