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宗教世俗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追溯了宗教世俗化的词源根据,运用宗教社会学的视野和方法对宗教世俗化的内涵作了初步界定,考察了宗教世俗化与社会文化整体的互动关系及其宗教世俗化四个方面的主要表现,井分析了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宗教的世俗化和普世化是当代宗教发展的主流。我们认为 ,是否具有世俗化和普世化的基本特征正是宗教与邪教的历史主义划界标准。邪教是宗教的历史反动。相反 ,新兴宗教运动是当代宗教发展的支流。如果以宗教世俗化、普世化为衡量标准 ,“新兴宗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顺应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另一类则是违背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如原教旨主义、邪教等等。前一类比较少 ,后一类比较多。对于中国来说 ,2 0世纪 80— 90年代是一个“精神文化空间”逐步变成“信仰真空”的时代。所谓“信仰真空”是指任何一种传统或者现代信仰在民众“精神文化空间”中无以确立 ,导致失落 ,从而为其它信仰提供可乘之机。邪教正是这样乘隙而入。它是一种错误的、有害的“信仰填充”。如何重建 (重构 )我们这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空间” ?笔者认为 :第一 ,重建科学精神 ;第二 ,重建人文精神 ;第三 ,坚持“政教分离”原则 ,推动宗教世俗化 ;第四 ,坚持“宗教宽容”、“宗教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原则 ,推动宗教普世化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路径及当代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社会全民信教以及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同一性特点,决定了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一种是包括家庭宗教经验和寺院学习的宗教教育,另一种是以强调习俗、禁忌为主的宗教礼仪规则。宗教教育与宗教礼仪在继承藏传佛教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同时,还将蕴含在其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传扬下去。当代社会,藏传佛教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敦煌宗教及其文化的世俗化和庶民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宗教及其文化从其内容和形式所表现出的总体风貌或总体形态来说 ,具有世俗化和庶民化特点。其世俗化的表现主要是逐渐地、程度不等地淡化着自身的宗教色彩而增强着世俗色彩 ,以致成为宗教面纱下的社会文化。其庶民化的表现主要是逐渐削弱着自身的上层社会特点而增强着庶民社会特点 ,即逐渐地远离上层社会而走向庶民文化。归义军时期 ,敦煌宗教及其文化的世俗化和庶民化过程均达到高峰 ;其时的敦煌宗教及其文化 ,世俗化和庶民化特点较为突出 ,从而使宗教及其文化在敦煌地区寻找到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及其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5.
唐卡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和宗教用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深刻奥妙的教理内涵。自它产生以来,由于藏区特有的社会宗教背景,就已深深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在藏传佛教的圣地,历史上它的宗教性大于艺术性。民间的需要为唐卡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唐卡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民俗事象中,其绘制、使用、传承和传说都属于民俗范畴。唐卡的宗教性质和民俗文化也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噶玛噶孜唐卡画在绘制、装裱、形式、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世俗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使其宗教性在减弱甚至消失,不利于唐卡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国内宗教旅游研究大多遵循“评价——问题——对策”的思路,停滞于对宗教旅游经济效益的定性评述,对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社会效益关注和挖掘力度不够0当前宗教文化旅游已经逐渐交味,世俗化、媚俗化、商品化、市场化程度明显。因此,必须从多学科角度研究宗教文化旅游,并将现有的成功经验、方法与理论进行系统的学术提升,引导宗教旅游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其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世界性宗教都具有自我创新精神,能够自我调整的宗教,而世界性宗教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一个不断世俗化的过程,“世俗化”便是宗教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然而,这种世俗化有时候会带来问题,一旦世俗化跃出其范围,就会产生灾难性后果。比如,今天的“人学化”倾向便是过分世俗化的表征,其后果便是“神圣的凋零”。所以,我们欢迎宗教处于自我调整产生的世俗化,反对以世俗化为借日的“人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宗教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由于丽江地理原因、历史原因造成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并存;在全国是罕见的。特别是纳西族在吸收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道教基础创立的东巴教是全国唯一的;丽江的多元文化,纳西族的多元宗教形成许多名胜古迹,这些景点成为宗教旅游资源,在旅游中有一定价值,为发展旅游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宗教旅游发展极为迅速,但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旅游异化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宗教旅游异化现象突出表现在旅游开发行为异化、宗教文化商品化和庸俗化、封建迷信泛滥以及旅游者消费行为异化等方面,严重阻碍了我国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宗教旅游异化根源于旅游趋利性与宗教文化出世性的固有矛盾以及宗教文化世俗化、实用主义的宗教观与旅游发展观的推动,同时还受到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我国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加强政府监管、游客教育和社区参与,并构建宗教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0.
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的文化发展处于落后地位,宗教文化也保留了原始宗教的特征,在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宗教文化体现出极强的功利性色彩。秦始皇的宗教思想因此体现出轻鬼神的特点,在完成统一事业后,秦始皇试图在精神文化领域同样实现大一统的格局,他的诸多变革以个人意志为唯一原则,从而推动了宗教的世俗化转变,这种转变对汉及以后的国家宗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聋人身份认同是聋人,包括重听人士对其群体文化以及自己聋人身份的承认,其发展受到教育背景、家庭环境、交流方式、听力损失的时间与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藏族聋人身份认同的发展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藏传佛教的宗教价值观;文章从藏传佛教的人生观、生命观以及道德观三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这些宗教价值观对藏族聋人身份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藏族的宗教信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民族宗教信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信仰形式丰富多彩。藏民族信仰的宗教有两种,即藏传佛教和苯教。分析了藏民族宗教信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所形成的尊师性、仪式性以及习俗性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作为藏传佛教最为神秘也最为精致的一种艺术形式——坛城沙画以其构图严谨、色彩丰富和制成之后付之东流的特点而富含深刻的宗教意义。通过对坛城沙画的起源、发展、成型及其制作工艺等的分析从,就其宗教色彩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其所蕴含的"一沙一世界"的宗教哲学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清朝借鉴并继承元明两朝对藏传佛教宗教事务的管理和立法调整的经验,对有关喇嘛封赏、私自出家建寺、寺庙及僧人数量、喇嘛游方等进行立法规制;以立法明确了藏传佛教宗教首领的政治权力;制定并完善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这些政策法规的实施强化了统一国家主权、保持了藏区社会稳定、促进了藏区经济相对发展,在当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对国家如何管理藏传佛教宗教事务和藏传佛教如何谋求自身发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宗教文化上 ,纳藏文化既存在着天然联系 ,又有着较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所致。藏族离主流文化中心更远 ,生态环境更为严酷 ,又加佛教西来 ,使苯教完成了学说化 ,而纳西族的东巴教却在纳西族的儒化过程中褪化为礼仪化宗教  相似文献   

16.
热贡土族地区与其他的土族分布区域相比,因为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在经历了多次的改朝换代和人口迁移之后,呈现出特殊的人文环境。这种特殊性尤为表现在当地民众的宗教信仰观念当中。他们以藏传佛教为主要的信仰对象,但在群体的信仰中又不乏历史所残留的其它的信仰遗迹。这些多样的宗教信仰在民众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各自迥异的社会作用。本文试图从当地民众的个体和群体的信仰行为和民俗活动现象入手,探讨每种宗教信仰和民俗活动在热贡土族的社会生活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塔尔寺六族在历史上以藏传佛教格鲁派为其主流宗教信仰,兼及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六族信仰呈现出多元化、世俗性的特征,本文调查塔尔寺六族主流宗教信仰,汉文化影响下的道教信仰,民间信仰及民间禁忌等信仰现状,借以对河湟地区藏族社会的宗教信仰做一概貌性展示。  相似文献   

18.
在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中,一切的行为都是神圣虔诚的宗教行为,也都是重新认识把握佛教精神的必要过程。造像的过程是藏传佛教修行者人生价值的反映,体现了藏传佛教修行者的根本追求,正是有了这样的情感,因此在造像的过程中,造像者自然而然就会把身心沉浸于神圣超然的情感之中,从而获得超凡脱俗的精神升华,每一尊神灵造像就成为他们心理的需要和情感寄托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卓舞是藏区独树一帜的民间歌舞艺术,本文通过佛教文化在卓舞歌词、队形中的体现和佛教文化与藏区农牧文化结合后对卓舞艺术的影响三方面阐述藏族卓舞艺术中的佛教影响因素,说明藏族卓舞在继承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藏族人民虔诚的宗教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