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州师专学报》2016,(2):25-27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喻世之作。影片揭示关于体制化与反体制化、自由与希望、灵魂救赎的深刻主题,阐释了资本主义腐朽的"体制化"是泯灭人性的屠宰场和禁锢人自由的屏障,只有冲破体制化的陋习屏障才能获得自由的救赎。  相似文献   

2.
《肖申克的救赎》一直被誉为电影史上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励志影片之一,是一部揭露美国司法黑幕的巨片,一幅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一部蕴涵人生哲理的警示之作。影片以诸多成功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个极富哲学和宗教意味的故事,宣扬主人公在腐败的司法体制下追寻自由、自我救赎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表达人性主题的励志电影,揭示希望带给人的巨大力量。通过影片中的情节,析出体制化与救赎的定义,解读体制化的代表人物Red和Brooks。两人内心的不同,导致两人出狱后截然不同的命运。其中重点解读影片中救赎的代表人物Andy。不管肖申克的环境多么恶劣,Andy心中永远怀揣希望,救赎自己,影响狱友。最后,通过解读得到启示: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相似文献   

4.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年轻银行家安迪含冤入狱二十年后成功越狱的故事,展现了影片主角安迪近乎完美地在体制化社会下对自己、对狱友甚至对社会的种种救赎,警示人们要不断反观早已习惯适应的生活,坚守对美好人生的希望和追求,感悟灵魂自由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5.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影片,影片中所呈现的诸多意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主人公安迪在肖申克监狱中受到的禁锢,但是他坚守住自己的希望,通过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别人,终于获得了自由.  相似文献   

6.
<正>导演:弗兰克·德达邦特主演:摩根·弗里曼蒂姆·罗宾斯片长:142分钟制片国家/地区:美国上映时间:1994年这是一部经典的影片。主人公看似不动声色的内心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为了自我救赎和自由,他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Andy虽身处监狱,但在他内心,一直记着"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因此,Andy能够用二十年挖开Red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道。当他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泼  相似文献   

7.
《红字》是霍桑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样也是他宗教批判和宗教反思的扛鼎之作。在《红字》中,霍桑以基督教的"赎罪"原型向读者讲述了一段灵魂救赎的故事。这种救赎不仅是来自上帝的救赎,而且是来自个体良知的救赎。它虽发之个体却带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这样的主题寄托和传达了作者深远的社会忧思和人文感伤。  相似文献   

8.
现代恐怖大师斯蒂芬·金出版与恐怖几乎无关的中篇小说合集《四季奇谭》(Different Seasons),其中"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被改编拍摄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导演在保留作者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个人见解,打造出"斯蒂芬·金式的监狱片",以希望、救赎和毁灭为主题展现出斯蒂芬·金在惊悚题材之外的过人功力。  相似文献   

9.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励志影片,它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精神食粮,而且可以净化我们的内心世界。它闪耀着信念的高贵、生命的价值和希望的力量。求生还是等死?怯懦使你永作囚徒,希望让你自由高飞。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相似文献   

10.
张承志曾提出“以笔为旗”的创作口号,以此给当代文学增添了新的元素。他的小说多塑造强大的个人意志,在战胜自我后,皈依精神信仰,实现既定追求,从而完成了个体和集体的救赎。本文选择了个体救赎、集体救赎两大点详细阐述,力图用文字勾勒出张承志小说清晰的救赎路线图。  相似文献   

11.
《金陵十三钗》讴歌了十三个秦淮女子的舍生取义,肯定了人性升华中完成的"自我救赎",但当把"救赎"看为一个事件,察看卷入这场事件中的人物,他们的身体、思想、情感、心理、生活因此受到的影响时,发现文本叙事中的"救赎"更多是指向对他人一种本能的、责任的、身体层面上的保护,而缺乏一种精神式的、人性反思的救赎,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一种更为宽广的生命维度视野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在爱丽丝·默多克的小说《独角兽》中,"营救"一词一直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小说中众人为了营救一个被囚禁的、活在罪恶里的人——主人公汉娜,而展开了一系列的救赎活动,然而主人公自己却宁愿活在赎罪的苦痛中,拒绝他人的营救,导致了一切的营救活动都没有成功。本文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通过深入地分析探究,得出结论:没有人可以拯救他人,只有自我救赎才是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13.
霍锋利 《文教资料》2008,(28):34-36
本文以救赎一词为中心,探讨了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中主人公"鸟"从单纯的个人救赎到自我与残疾儿双重救赎的心路历程.此外,针对向来被认为突兀的结尾进行原因分析,发掘"鸟"的转变行动背后的认知过程,阐明一些较少被关注的、与主题相关的故事情节之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同性恋是人类历史文化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同性恋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文化中进行了不同层次的主题探索。文章认为白先勇同性恋作品的主题探索是现当代同性恋作品创作和研究的桥梁,其重要价值在于确立并升华了救赎意识,为同性恋者寻找一条通往光明的出路。文章运用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缕析作品,认为作品从集体救赎到父子关系的周合确立了救赎意识,显示了白先勇向传统寻求和解的途径;其次宗教式的人道主义关怀和愉悦的书写笔调完成了救赎意识的精神升华。文章最后指出,救赎意识的确立和升华反映了"迷惘的一代"性观念的变化与矛盾以及新的道德文化重建过程的曲折与成型。  相似文献   

15.
王娜娜 《文教资料》2014,(29):153-154
《肖申克的救赎》围绕“希望”这一主题,通过具体情节和人物展现出失望中蕴藏希望,希望中坚守希望和希望最终导向自由,“希望”也正是这部影片的价值和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的救赎》,在1994年上映之后大获成功,被赞誉为"无冕之王",成为难得的传世经典。这部作品之所以让人震撼和鼓舞,不仅是因为跌宕起伏的剧情,更是因为作品中塑造的各个传神人物语言、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折射出的希望与救赎理念激发了观者内心深处的积极因素,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17.
宗教救赎叙事不仅拓展了文学的言说空间,也为文学意义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价值参照。宗教救赎叙事进入到文学创作中,使得中国文学呈现出多种文学形态,这无疑丰富了当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粗略的比较来探讨宗教救赎主题的定义和表现形式;以宗教救赎主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发展概况为例,探讨宗教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学创作是以什么方式来表现宗教救赎主题的。  相似文献   

18.
救赎是基督教的核心观念之一,也是西方悲剧艺术乐于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当这个主题进入悲剧之后,它立刻被处于不同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人生经验的艺术家们进行了重新思考和探索,从而形成了西方悲剧艺术中的救赎探索、救赎履践、无可救赎三大主题,并因此获得了与其信仰价值完全不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东邪西毒》终结版是一部文艺影片,它展示了关于爱、空以及生命意义的思索。西毒和大嫂、东邪与桃花、盲武士和慕容嫣,都是爱的绝望寓言,孤女的鸡蛋和毛驴则是虚静生命的救赎。影片唯一的光亮,是洪七带着驼背上的妻子走向沙漠外,寻求新的生命价值。山那边是什么?希望或有或无,但总得人去探索。  相似文献   

20.
在爱丽丝·默多克的小说《独角兽》中,“营救”一词一直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小说中众人为了营救一个被囚禁的、活在罪恶里的人——主人公汉娜,而展开了一系列的救赎活动,然而主人公自己却宁愿活在赎罪的苦痛中,拒绝他人的营救,导致了一切的营救活动都没有成功.本文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通过深入地分析探究,得出结论:没有人可以拯救他人,只有自我救赎才是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