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按照江湖说法,夏志清对张爱玲有大恩.张爱玲在60年代的再度走红,很大程度上与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对其推崇有关.在这部英文版的汉学著作中,夏志清将这位当时尚未得到普遍认可的作家排到鲁迅之前,甚至大胆断言: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秧歌》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2.
索尔仁尼琴作品简介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年)1962年11月,新世界杂志发表了这部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伊万·杰尼索维奇在劳改营中一天的生活。赫鲁晓夫夸奖这部小说是“从党的立场反映了那些年代真实情况的作品”,并下令出版该书。然而,从1965年起,小说又受到公开批判。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前的张爱玲是一位“走红一时”的风云人物。当她的小说在上海报刊上一露面,就立即引起了文艺界和读者们的注意。当年的张爱玲以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登上了作家的宝座,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1 在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她虽然也写过散文、电影剧本和诗歌,但真正的成就还是她的小说创作。张爱玲由于对写作题材的熟悉和较高的艺术修养,从他的第一篇小说创作开始,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指出:“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  相似文献   

4.
《半生缘》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有点特别,以往作家和作品之间绷紧的关系在这里变得松弛了些。一般说来,张爱玲的小说总让人时不时明显感觉到那个写小说的人的存在,她对她的故事、她的人物总不免有一种“优越感”,忍不住对她笔下的世界挑剔一下,揶揄一下,她总显得比她的人物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有时候她也难免茫然,说些不明究竟的话,  相似文献   

5.
最近,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王伟等人精选的张爱玲的小说集《红攻瑰与白玫瑰》一书。这本小说集是作家张爱玲所有著作中的珍品。她的作品描写了“上流”社会里男女之间的说不清道不尽的纠葛和传奇,并通过她们的种种遭遇,揭示出人性遭受挫伤、摧残的悲剧。张爱玲是我国四十年代的著名女作家,在海外,她有众多的读者和研究者。由于我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创作的小说,从形式上看,最像戏剧的除了《心经》、《封锁》,还有《等》和《相见欢》.此外,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金锁记》、《茉莉香片》和《琉璃瓦》等小说中也都穿插了一些类戏剧场景.张爱玲小说中的戏剧手法是张爱玲对戏剧艺术的敏慧借鉴,这既源于她自己的编剧经历,也因为其喜读萧伯纳、赫胥黎等作家的戏剧作品.  相似文献   

7.
沈裕 《文教资料》2013,(24):13-15
《海上花列传》作为作家张爱玲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其世态人情、情感对话及“平淡而近自然”的美学追求,表现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及人生态度.细读张爱玲一系列“传奇”小说,不难发现《海上花列传》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本文从《传奇》第一篇《沉香屑·第一炉香》出发,通过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与《海上花列传》中的赵二宝的形象分析,体会此篇小说受《海上花列传》的影响及张爱玲对此的延续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农民》是巴尔扎克后期的重要小说之一,无论从思想性或艺术性来说,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作者在《献词》中说:“这部小说是我下了决心要写出来的作品中最重要的一种。八年以来,我多少次辍笔,又有多少次再执笔写这部书。”可见作者创作之艰巨和用心之良苦,《农民》显然是他的力作之一。从题材来看,这篇作品已不象他早期作品那样,往往描写的是家庭内部矛盾冲突,而是描写了一场你死我活、短兵相接的阶级斗争。无论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处在转型时期的作家,作品中必然会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颠覆.本文从“原生态”描写、荒原意识和荒诞意识来探讨张爱玲小说中的现代质素,从而体现出作品对待统文化的超越和作家自身对现代文学贡献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给樱桃以性别》是英国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她的作品因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诗化的语言以及对传统神话的重写而受到评论家与读者的关注。《给樱桃以性别》也是一部在题材和创作手法上非常大胆的作品。本文将以这部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这部小说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1.
论文用前景化理论来分析张爱玲的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在这篇小说中别具匠心地使用偏离前景化手段,如字形的偏离、代词的偏离、词义的偏离、主体性(施事者)的偏离、故事结构形式的偏离等方式,从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把世人的凡俗人生、生存状态的苍凉和世事的无情变迁勾画成一幅逼真的图景,通过一系列让人印象深刻的市井小人物形象,凸显了人物在欲望驱使之下疯狂却又受到压抑的痛苦。欲望作为一个视角无疑是一个能窥视市民在乱世生存环境下的内在强烈欲望的独特视角。不仅为读者展现了丰富而沉重的人生苦难,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将非理性的欲望意识提升到了一种理性批判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40年代的张爱玲并非是一位纯文学作家,她常常会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政治批判。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张爱玲试图将政党与国家分离开来,以超越政党政治和国族政治的个人主义的立场进行自我的言说。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在张爱玲的思想中表现出的是自由主义的政治意识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4.
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是张爱玲研究史上第一篇具有学术意义的文章,已成为后人研究张爱玲所广泛征引的批评资源。傅雷和张爱玲文学观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成长路程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审美趣味不同,两性心理不同,不可避免地导致两人艺术视野的不同。傅雷在肯定了张爱玲的写作技巧的同时,对张爱玲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着敏锐的体察。而张爱玲后期的写作情况也说明了傅雷的批评是有先见之明的。  相似文献   

15.
论张爱玲的“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俗”是张爱玲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对“俗”寓意的理解 ,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张爱玲创作的评价及其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定位。不能否认张爱玲身上的“俗”与其潜意识中的家族自恋情结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她的“俗”,是日伪政府殖民统治时期的一种生存选择。张爱玲并不是个为“俗”而“俗”的作家 ,在“庸人俗事”的叙事中 ,她寄寓着凌厉的文化批判精神与苍凉的乱世人生体悟。看不到“俗”的这一层意义 ,是没有读懂张爱玲。在“俗”的叙事模式中 ,张爱玲追求一种与喜剧相对衬的悲剧效果 ,通过审丑的方式去审美 ,以此形成一种参差对照的“苍凉”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和紫式部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还是其小说的主题指向和艺术特质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文章审美特质的角度对张爱玲小说和紫式部的<源氏物语>进行比较研究,它们都精心营造了一个凄凉的背景世界,包含着生命悲哀、人生无奈的哲学体悟和追求悲凉的审美情趣,具有一种悲凉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40年代的《不了情》、《太太万岁》,到由许鞍华、林奕华、关锦鹏等知名电影人引领的“张爱玲影像热潮”,再到2007年捧得金狮奖的李安最新力作《色·戒》,张爱玲的作品似乎始终对电影界有巨大的诱惑力。张爱玲的作品在文学、电影两界长盛不衰。从电影改编的角度,我们对张爱玲主要文学作品中的电影特质进行诠释,可以通过这种特质产生原因的探寻折射出文学与电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成功刻划了曹七巧这个人物形象.曹七巧的一生象征着人类灵魂堕落的历史。从造成曹七巧堕落的原因这一角度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有助于读者全面客观地把握曹七巧形象。  相似文献   

19.
2009年,张爱玲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小团圆》在作家过世15年之后隆重推出,被誉为"张爱玲的又一部巅峰杰作"。但认真阅读后,会发现其文学价值并不高,存在着叙事线索混乱,叙述文字生涩,情节平淡等败笔。其原因和作者生存空间有限、小说题材狭窄,以及文学内涵提升不够有关。巅峰之说不过是商业炒作罢了。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与苏青是同时代的人,她们均描写女性的经历,对女性的悲剧"哀其不幸".所不同的是,张爱玲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苏青是"哀其不幸,悲其无奈".在分析女性悲剧的原因时,张爱玲看到的是金钱对灵魂的腐化作用,苏青则认为是两性之间不平等的关系造成的.张爱玲的作品重在揭示,而苏青还希望在作品中为女性寻求一条出路.因为观察生活的角度不同,所以,张爱玲的作品较多的是讽刺,而苏青的作品则呈现出平实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