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驻疆某部士官报道员李强在全师榴炮专业瞄准手比武中,一举夺得综合成绩第一名。捧着最佳瞄准手荣誉证书,戴上三等功奖章,李强成为众多报道员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2.
手机     
第一次有手机这个概念,是大约二十年前,在一部反映希腊船王欧纳西斯发家史的电视剧中,欧纳西斯在自己的豪华游轮上一边享受着爱琴海的和煦阳光,一边用无线电话与情人联络。至于他是不是给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打电话,我忘了,我惊诧的是电话竟然无须连线也能通话,而且是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由此我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无线电话这种东西。  相似文献   

3.
《浙江档案》2005,(6):7-7
今年是省档案馆建馆40周年,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李强秘书长,代表省委办公厅对省档案局馆全体干部职工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4.
<正>尊敬的陈馆长,尊敬的各位同道,大家好!非常荣幸给我这个分享的机会,也非常感谢刚才给我颁了一个奖,这是我退休5年来第一次获奖,也是第一次重新站在这个讲台上讲话。非常感谢刚才肖自力秘书长讲的那些历史,高校图工委的工作我参与过,2005年以北京大学主管图书馆的副校长的职务出任高校图工委主任,向图书馆界各位同道学习到很多,这是心里话。  相似文献   

5.
1.您在印刷业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现在您从事的工作和岗位是什么? 到恒晟图文工作是我第一次接触印刷业。进入这一行业其实非常偶然。当时恒晟图文正处于第二次发展的机遇期.他们认识到管理对于一个企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性,打算加强管理。而之前我在很多行业的工作经验和积累让我有兴趣也有信心做好这份工作。同时.我认为身在这样一个行业和企业,我们有可能、也会有能力为这个行业制订规范和标准。这些工作是我以前所没有经历过的.对我是一个挑战。所幸的是,恒晟图文接纳了我这个“门外汉”,我成为恒晟图文发展过程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外聘的管理者。  相似文献   

6.
今年9月26日是新中国首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李强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12月30日是人民广播事业创建65周年纪念日,在这些纪念日即将来临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回顾李强同志对人民广播事业做出的贡献,以告慰先驱,勉励后进。  相似文献   

7.
2015年我与哥柳和堤合撰《父亲柳中爔与中共第一座电台》(以下简称《电台》)一文,刊于《档案春秋》2015年第11期.内文中提到父亲早年与李强伯伯的交往与通信,当时主要凭借父亲对我们的叙述,以及涂作潮伯伯回忆录中的资料,通信原件尚未发现.后来我们找到李强伯伯1989年初写给父亲的一封信,内容很丰富,可补充《电台》一文的缺漏.  相似文献   

8.
我从事新闻报道不到两月,军报就刊出了我的第一篇稿件《“送礼”别样情》,真是喜出望外。我的体会是情到深处自成篇。当兵第一年,我遇到了一位好首长──某部副参谋长程晓军,他军政素质过硬在团里是有口皆碑的,尤其对士兵的关心体贴更令我终生难忘。这个线索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了很年时间。一日,我突然想,何不从同他接触的日常生活小事入手,由此谈谈一个士兵眼里的部队领导呢?想到此,我便写成《“送礼”别样倩》一稿,针对《生活与修养》版的“多味人生”寄了出去。我的第一篇是在一片“上稿难”声中发出的,对此我开始也有点担心。…  相似文献   

9.
《河北广播》2004,(6):11-12
我今天是第一次到《阳光热线》直播间,觉得这个节目办得非常好。我是分管民主评议的主管领导,借这个记节,谨代表我们民主评议战线的同志们对你们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0.
孙顒 《图书馆杂志》2005,24(7):81-88
我们今天一起来讨论文化的问题。我要讲的题日足存文化的层面思考,我将从两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第一是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题目:第二是从我自己的所做,我的小说、我的随笔,来谈谈我是怎么样进行文化的思考的。  相似文献   

11.
惟学是智     
参加了军报两届函授学习,我现在向函授中心汇报自己几年来的学习体会与收获。每月准时收到《军事记者》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军事记者》说出了报道员的心里话,理解一名报道员的感情,更是贴心的好伙伴,指导我一步步走向成功。我有很多感谢的话想说,因为我的成功与老师对我学习上的指导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能走上报道员这个岗位的原因。2000年,连队派我参加我部举办的报道员培训,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与新闻结识。什么及时、迅速,新闻的五个“W”,对我这个门外汉简直像天书一样,当我将第一篇自以为是的“稿子”交给报道干…  相似文献   

12.
俞明,我是先识其文,后识其人的。 由于我们一位共同的朋友的推荐,俞明开始给我所在刊物的副刊投稿。先寄过几篇杂文,用的是吴人这个笔名,后来又陆续寄来了一些散文。我很奇怪怎么先前没有注重到俞明这位作者。看到他寄来的第一篇杂文《不白──白不》──我就喜欢上他的作  相似文献   

13.
我的第一篇见报稿件,是一篇动情之作。1979年下半年,我所在部队各工兵分队集中野外驻训。对于我这个初到军营的训练尖子,首次参加如此大规模的野外驻训,总想露一这天,训练大队领导组织各连尖子比武,比武擂台上一位矮个子班长特别引人注目:只见他二、三两的硝氨炸药一手抓,误差不超过五钱;丈量导火索不用尺,只要出个数,就能在短时间准确剪出。真太神了,我自叹不如。比武结束后,我缠着这个班长和他的连长,询问“秘诀”,答复是相同的:苦练加巧练。当天晚上,我失眠了,心中涌动着写他的激情,于是我在床上酝酿出一篇腹稿:“孙…  相似文献   

14.
蒋志  许中云 《传媒》2002,(1):53-56
福柯说:音乐是毒品 最近我有一个梦想,想和一个电台联系,希望做一个一整晚的音乐节目。这个节目会用一个特别怪的名字:好听的音乐和一个唠叨的人。我做这个节目是想讲自己的音乐人生,从自己第一次喜欢上音乐开始。我在30岁之前还是一个“音盲”,对音乐毫无兴趣。我做这个节  相似文献   

15.
老丹  刘纲 《大观周刊》2006,(23):58-58
这里是云南第一家可调节温度的阳光餐厅.就冲着这句诱惑的话语。我决心把我的这个夏天交给“格林豪”、没有风一样的清凉。没有雨一样的清爽。在突出城市包围的半道上,在昆明城与水相连的中间地带.我们发现了“格林豪温室餐厅”.  相似文献   

16.
我今天想讲几个观点。第一,我想鸡和蛋的争论是不是可以休矣,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的一个观点,虽然我进入这个行业时间不长,但是我跟付费电视的研究也有很长的时间了,我感觉这个问题还是节目先行,这个其实没有太多的争论。  相似文献   

17.
赵玉君 《图书馆论坛》2007,27(3):157-158
20年前的流火七月,随着一列东归列车低沉的呜呜声,我青春斑斓的梦便永远留在了多彩的大学校园,留在了“家家泉水,户户杨柳”的泉城济南。当列车停靠在莱阳这座小城的时候,我仍然很难相信,这个四年大学往返必经的小站,将是我踏入社会的第一站,我的工作单位——山东省中医药学校就坐落在这个梨花之乡。  相似文献   

18.
朱虹 《河北广播》2005,(3):59-60
我第一次接触《阳光热线》,是有一次上国土资源厅网站查一个相关的法律法规,突然看到下面有一个《阳光热线》的链接,我一点开发现是河北电台《阳光热线》的处理反馈。当时我就对《阳光热线》产生了兴趣。我很喜欢“阳光”这个名字,“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而黑暗则是腐败的温床。美国的“行政程序法”就叫“阳光下的政府法”。  相似文献   

19.
我主要想讲三个问题。第一问题,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我们都是主流媒体.当然要做好主流新闻.但是我个人觉得.在一些地方媒体.包括电视媒体上,在这个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是两种:第一种对主流新闻有一种很机械和很片面的理解.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去报道一些政府的会议、领导的活动.有一些是需要的.但是量已经大大超过。生搬硬套地摘要一些政治口号和公文语.对老百姓关心的经济建设和民生问题.也仅仅是片面的介绍.应该说老百姓看这些新闻犹如嚼蜡。另一个偏差,是将主流和老百姓对立起来.他们认为老百姓不爱看主流新闻.所以他们少做.  相似文献   

20.
张帆 《新闻记者》2004,(9):45-47
164人死亡,2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1.28亿元——这是今年第14号台风“云娜”在我国浙江省温岭市登陆后留下的一组数字。作为东方卫视“云娜”台风现场直播报道组的带队记者,我和我的同事们在温岭亲身经历了那个狂风肆虐、暴雨倾盆的夜晚。这是我第一次直接在台风登陆点做现场直播报道,当狂风把铁皮卷帘门变成“断头刀”,当暴雨把城市变成“水上孤岛”的时候,这个“第一次”足以重新定义我有生以来所有对台风破坏力的猜测和想象,与“云娜”这个名字相比,我更愿意称14号台风为“噩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