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曹禺先生有过十分明确的界定:“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了家,坏到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程度。”(《人民戏剧》1979年第3期)诚然,从《雷雨》这部伟大的戏剧诞生之日起,周朴园就被贴上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人们通常都把分析的重点落在周朴园的身上,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作为讨论的重点,而对鲁侍萍却关注不够。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的心情是悲愤的,她述说自己辛酸往事的台词就像利箭  相似文献   

3.
一、命运悲剧:“因果报应”原型佛教传入中国后,同儒家的封建宗法思想相融合,成为了中国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之一,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它宣扬“因果报应”,即自己种下的“因”,即使在现世得不到“果”,在来世或子孙后代身上也一定会有所报应。善行结善果,恶行得恶报。这一观念繁衍不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和文学原型。《雷雨》的“因果报应”原型突出地表现在周朴园这个人物身上。首先,长辈做孽,晚辈受难《雷雨》8个人物中有5组巧合的三角恋关系:鲁贵—周朴园—侍萍;周朴园—侍萍—繁漪;周朴园—周…  相似文献   

4.
《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历来是戏剧文学的热门话题。从作品1933年诞生以来,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不负责任的感情不是爱”和“仅仅守候不叫爱”这两个方面论证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不是真正的爱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人们通常都把分析的重点落在周朴园的身上.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作为讨论的重点.而对鲁侍萍却关注不够。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的心情是悲愤的,她述说自己辛酸往事的台词就像利箭一样戳穿了周朴园的假面具。然而笔者以为这样的分  相似文献   

6.
周朴园是《雷雨》中的重要人物,从他一“诞生”,就引发了众多的评议。在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时代的演进,我们是否也对他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呢?我以为是的。  相似文献   

7.
曹禺话剧《雷雨》的中心人物周朴园,果真如作者所说:“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①果真如许多评论文章和文学史定性的自私、冷酷、专横、凶残和伪善,是一个坏到没有丝毫天伦人性的魔王么?笔者认为,周朴园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恶魔本性不能包括他的全部。他既是封建财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话剧史上还没有哪一部作品能象曹禹的《雷雨》那样被长期评论不己,但对剧中主要人物之一周朴园的性格特征却一直未能有深刻的公允的评价,这一偏颇伴随着《雷雨》走过了半个世纪,给正确认识这个艺术典型的审美价值造成了很大影响。评论者们把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中阶级压迫和对立的因素加以无限制的扩张,一致认为伪善是周朴园最主要的性格特征。说“周朴园与侍萍的性爱关系上,只有兽的‘性’,没  相似文献   

9.
《雷雨》第二幕第一场有处称呼的变化 ,是周朴园心理活动的细微表现 ,值得咀嚼。一A 鲁侍萍 姓梅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 ,很贤慧 ,也很规矩 ,有一天夜里 ,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 ,后来 ,———你知道么 ?一B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 ,沉思地 )侍萍 ,侍萍 ,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 ,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么 ?请注意 ,前文的“我”“年轻小姐”在后文相应的变成了“我们”“这个女孩” ,称呼上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我认为这是周朴园心理变化的表现。具体分析如下。综观《雷雨》全剧 ,不难发现…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再次保留了曹禺的经典篇目《雷雨》,并把它编入“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个专题。当探究讨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隋到底是真是假”这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时,很多人的看法会集中到周朴园身上的“阶级性”,认为周朴园坏得没有“人性”。“周朴园身上是‘人性’多一点,还是‘阶级性’多一点”成了—个新的争论点。  相似文献   

11.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作品,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无疑将会提高中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雷雨》第二幕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节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当时无论在练习的设计上,还是在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上都是在强调周家“父子、母子、兄弟之间的会见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阶级斗争场面”,认为周朴园“残忍、自私、冷酷、虚伪”,“人格卑下,没有任何仁义和道德可言”。解读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仅从语文教材所节选的部分来分析,可能会出现片面性,因为节选部分所显示的仅仅是周朴园感情流程的某一时段,还需要结合全剧看周朴园感情流动的全过程。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联系作者的创作思想,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2.
《雷雨》第二幕中,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其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2200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么可能还存有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赶走刚生了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意外重逢”时,又怎么会讲出那样无情无义的话呢?  相似文献   

13.
曹禺先生二十三岁写下的天才之作《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的出色结合而被推崇为经典性的话剧名著。时至今日,历史的车轮已经转过那段“阴沉、郁热”的岁月,《雷雨》仍以其不朽的魅力,隽永的意味折服读者和观众。没有一定的中国近代史知识的人是无法体味出《雷雨》思想的精髓的;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的人是无法体味出《雷雨》人物对话的高超和精妙的。《雷雨》成功塑造了二十年代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人物形象,丰满、复杂而又真实、典型。作品的“灵魂人物”周朴园被刻画得尤为“入木三分”。用“狼”来比喻周朴园,我想是很贴切的…  相似文献   

14.
曹禺名作《雷雨》的主要线索,一般认为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矛盾,但我认为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阶级矛盾才是主要线索。理由如下:一、创作《雷雨》是当时时代的需要。曹禺创作此剧正值二十世  相似文献   

15.
曹禺在其力作《雷雨》中,成功地塑造了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在分析周朴园的情感时,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有人痛恨他,有人同情他,有的人甚至崇拜他 !这就印证了西方评论中“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体现了审美的多样性。为了正确地引导学生,我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两次对比,让学生看清周朴园的情感世界。  一者,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雷雨》中多次写周朴园不忘旧情,如:保留旧家具、旧习惯 (关着窗子 )、穿旧雨衣、旧衬衫等,还记着侍萍的生日,这一切都显得周朴园多么怀念侍萍,对…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材中,《雷雨》是一篇经典老课文,节选的是周鲁会面的那一场。通常我们喜欢通过分析周朴园对鲁侍萍怀念情感的真伪来剖析周朴园本质上“只爱自己”的伪善,而忽视了对鲁侍萍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笔者认为。曹禺赋予周朴园丰富的内涵,周朴园不是一个“扁平”的人物.而是一个立体的文学形象。作为一个已经存在的典型形象,自然有其生成的文化背景。因此以文化背景为立足点观照人物。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形象,也许更能还原一个真实的周朴园。  相似文献   

18.
曹禺的四幕话剧《雷雨》的主人公.现代文学研究史料中有三种说法,一说周朴园,一说侍萍,一说蘩漪。这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雷雨》的主人公究竟是谁?《雷雨》的主人公应该是周朴园,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19.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周朴园也是其中的一个,周朴园是个反面人物,关于他的性格特点,不少教科书和专家都总结为“冷酷伪善”,笔者认为对于一个生活在各种关系里的活生生的人,这样的定义未免过于简单化了,曹禺对周朴园是既写出了他的真实性,又写出了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杨惠琴 《文教资料》2012,(28):12-13,22
自《雷雨》问世以来,周朴园便备受瞩目,关于他的论述层出不穷,而任何评论首先应该建立在周朴园是《雷雨》中一个生命体的基点之上,否则就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透过情场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周繁漪之间的感情纠结,亦可再认《雷雨》中立体、全面的周朴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