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家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家庭(族)长辈对后辈子孙的劝勉、训诫、教诲之言,反映了长辈对后辈的价值期许与规范要求。传统家训的内容主要有修身、齐家、治学、处事等事项,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伴随现代化演进,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结构以及教化理路开始瓦解,家训也不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现代学校与家庭教育需要吸收传统家训在道德教化上的积极方面,需要立足现代社会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儿童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2.
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社会动荡、理学兴起、宗族组织迅速发展。虽然封建社会已经开始走向衰落,但传统家训却进入了一个更为完善、定型并走向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家训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重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教育,仕宦家训大量涌现,更加强调家长率先垂范、治家公正,更加重视家风的传承;同时,“治生”、“制用”家训大大拓宽了家训领域,而全面系统、切于实用的居家指导型家训更是开了新生面。通过家族组织实施家训教化是教化途径的新变化。在教化方式等方面,则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更加注重可操作性和子弟品德养成培养;开明、平等、科学的教育思想和训喻方式获得了发展;更强调以惩罚手段辅助教育;诗训教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宋代是中国古代家训发展的繁荣时期,而家训思想作为一种深入到家庭中的封建意识形态,最根本的目的是按照传统社会的礼法制度、伦理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对家族子弟进行教化,规劝子孙要恪守儒家伦理纲常,并为建立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需要的社会秩序服务。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的见解,不仅他的子孙可以从中获得教益,就是今天我们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细细品味,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慈爱之语的家训。作者于篇首开宗明义,告诫子孙: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养德”。“德”是做人之根基,诸葛亮自然也就把“立德”放在了首位,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那么,如何才能“立德”呢芽答案是“静”与“俭”。曾子在所著《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思想清静,然…  相似文献   

5.
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笔宝贵遗产。在系统考察家训读物历史演化轨迹及其世俗化历程的基础上,挖掘出隐藏在家训读物中的教化意蕴,以为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道德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司马光家训是我国传统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家训著作主要包括:<家范>、<居家杂仪>和家书(<训子孙文>、<训俭示康>、<与侄书>)等,其核心内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鲜明的德育特色,对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大约是讲人到晚年的时候,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悟抽绎成一些话留给后人,将是最真切的了。中国古代的名人,常常作“家训”留给他们的子孙,如嵇康有《家诫》,陶渊明有《责子》,杜甫、韩愈都有教导儿子的诗。但它们的声名和影响,都赶不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这是为什么呢? 简而言之,大约有二:一是《颜氏家训》的深刻性,二是它的平易性。“深刻”是指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8.
古语新讲(下)●戴海做人与读书做人的脚跟全在读书。———《沈氏家训》几乎每一本《家训》,都劝勉子孙崇尚读书。沈氏的这一训示,好在把读书与做人联系起来,强调做人要站稳脚跟。脚跟站在哪里呢?他说“全在读书”。此说未能重视实践的方面,然而,读书对于做人的确...  相似文献   

9.
培育当代优良家风,可从古代家训中挖掘文化精粹。悠久的中华文明积累了深厚的家训文化,表现为以孝为先的家庭伦理观、俭以养德的家庭治理观、劝学为先的家庭发展观等。传统家训教化手段主要包括“重视修身,强调身教示范”“制定文本,福泽后人”等。新时代推进优秀家风培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守正创新,“重视个性化诉求,树立民主、平等的家庭价值观“”推崇读书进学,注重完善人格“”丰富家训教化手段,推动家庭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从传统家训中汲取文化养料,切实实现以好的家风带民风、促政风、正党风,是当下中国文化建设领域重大而迫切的理论课题.包括汉阴沈氏家训在内的传统家训重视在家族内部倡导和推行进德修身、睦亲齐家、治家兴业、待人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准则,以别具特色的教化功能和教化方式促进了良好家风的形成,对我们今天治家教子、立身处世及创立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的家训文化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德单元是从道德系统中抽象出来的最小单位,它暂时舍弃了其它因素的联系,因而只剩下独立的基本涵义。德性是主体化为个体品质的道德单元。在个体品质中的价值取向系统的作用下,主体化的道德单元表现出确定的价值向性。既要培养基本的道德单元,又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系统,这就是道德教育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article I examin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dominance of intuitive thinking in moral judging and deciding for the role of moral reasoning in moral education. I argue that evidence for the reliability of moral intuitions is lacking. We cannot determine when we can trust our intuitive moral judgements. Deliberate and critical reasoning is needed, but it cannot replace intuitive thinking. Following Robin Hogarth, I argue that intuitive judgements can be improved. The expertise model for moral development, proposed by Hubert and Stuart Dreyfus, not only teaches us how we acquire intuitive moral judgements, it also shows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intuitive thinking and deliberate reasoning. Analysing the expertise model in more detail, I show that it cannot do justice to the importance of reasoning skills. Reasoning skills are needed because we expect people to be able to argue for their standpoints. I conclude that moral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aim at improving intuitive moral judgements, but also at acquiring reasoning skills.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绑架和道德评价不容易区分的原因是它们的相同点容易辩明,即它们都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指导意义;它们的不同点不容易辩明,即它们所依据的道德标准不一样,道德绑架所依据的标准高于道德评价所依据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It is argued that R.W. Beardsmore's account of moral reasoning provides the most satisfactory explanation of moral behaviour and this is supported by an examination of his main criticisms of R.M. Hare and Philippa Foot. The chief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of Beardsmore's account of moral development i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ough educators cannot be uncommitted on fundamental moral issues, they can, nevertheless, ensure that rational procedures are followed. A committed teacher is not, therefore, necessarily a moral indoctrinator. In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arguments for neutrality rest on mistaken assump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morality and that, without a background of established and accepted values moral education cannot even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5.
缺乏权利保障的道德本身是不道德的,缺乏道德权利的道德教育本身也是不道德的。为适应当代中国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在当前的道德教育中,应该引进传统道德文化中缺乏的道德权利观念,致力于建构一种以尊重个体的道德权利为基础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依据对我校学生的全面调查,在充分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当前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道德理念与道德行为存在较大反差,理论教学与道德实践相互脱节。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孔争和 《培训与研究》2001,18(3):48-52,40
本文主要阐述道德需要的含义、动力、功能、层次性特征,弄清这些问题对道德教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道德是个体的内在需要,是指向自我的生存,更是自我自由与自律的确证。道德的主体性特征要求我们转变德育观念,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意义。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当与学生建立对话交流关系,增强课堂的现实感与生活感,  相似文献   

20.
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冷漠,即责任推拒和道德麻木,表面上看只是对责任的否定,实际上则是对人性的否定,带有非常严重的人性和社会后果.道德冷漠在现代社会有一套完备的生产机制,包括精细分工对道德的钝化、现代组织的去道德化、电子媒介对苦难的饱和性暴露等.教育不能冷漠,应该通过将学校建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受教育者的媒介与网络批判意识、远距离道德的建构等多种方式抵御道德冷漠的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