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生法”出自《黄帝四经·经法·道法》,是战国黄老之学核心思想之一。“道生法”第一次从哲学意义上阐明了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问题,同时也在国家法度层面为汉初社会的拨乱反正提供了有效的国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汉初“清静无为”理论出台的再认识陈玉屏长期以来,论者多以为秦末大乱之后,民生凋弊,百姓切盼休生养息,故汉初统治者尊奉黄老之学为政治指导,行清静无为、轻徭薄赋之政。近年来重读汉史,总感现有结论在认识问题的深度上不如人意──清静无为理论的出台背景远不止这...  相似文献   

3.
本对汉初陆贾的“无为”论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陆贾“无为”论是在总结秦亡教训上的一种以道入儒的思想学说,其基本内容是以儒学“仁”、“礼”为纲,以道家为表,儒学为里;“无为”为用,“仁治”为体,而融合儒道两家,将儒家“仁义”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本还研究了陆贾“无为”思想的孟、苟思想的渊源及对汉代大一统政治学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先秦一种学理的儒学成为西汉官方意识形态,是战国以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选择。在这一选择中,学术、政治统治思想和学术的栽体知识分子等都经历了适应性的变迁,其中,意识形态的探索一直是核心。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汉武帝时期统治政策的缺陷厦其引起的社会矛盾与危机。认为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将董仲舒“春秋公羊学”大一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国家统治意识形态,在经济上实行垄断政策,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以法饰儒”,对外穷兵黩武,使封建国家由盛至衰,它体现了董仲舒“春秋公羊学”大一统儒家思想在凸显君主专制与儒家“德治”思想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引起了儒家士人的批评与反思。这种批评与反思,为其后盐铁会议的召开、“春秋谷梁学”的复出以厦儒家学说的全面复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儒学取得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内在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以家庭为其仁学植根的土壤;铸造以情为基调的化性格;以学术之“毛”附政治之“皮”是它的“执”;“学而优则仕”使儒学独具魔力;它以开放的姿态与道家、佛教共存互补。儒学自身的上述特点促进了它在中国化中的主导地位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辽朝崇佛政策的确立与政局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朝是一个以崇佛著称的朝代,其佛教政策与政治现实息息相关。辽太祖为了巩固政权而以儒学为尊;辽太宗同样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崇佛之举来消解儒学在政治上的影响。辽中后期。在政权巩固、典章制度日益完备的情况下,契丹统治者选择了不讲民族差异、各方都能接受的佛教作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独尊佛教的政策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8.
儒学的和谐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儒学的意义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它进行了研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说明儒学的现代意义,但是有一个重要的观念也许值得我们重视,这就是儒家的“太和”观念。对“太和”观念,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普遍和谐”观念。我认为,“普遍和谐”观念至少应包含几个层面才可以被称为“普遍和谐”观念;而在儒家思想中“太和”观念恰恰包含着: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即社会生活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等四个方面,这样大体上构成了“普遍和谐”的观念。“太和”见于《周易·乾卦·象辞):“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  相似文献   

9.
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的“国际二程(程颢、程颐)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5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德国、新加坡等国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专家学6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各国学就二程思想成为中国近古社会学术主流的内在根据、二程思想与北宋儒学、二程学说在中国经学史上的地位、二程思想与理学心学之源流、二程思想与佛道二教、二程思想在海外的传播与研究、二程思想在现代及未来社会的价值与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并对英国名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所《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一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一书作了评议。  相似文献   

10.
郭艺 《滇中文化》2005,(2):15-18
一位哲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化是灵魂。这个比喻很形象地说明了化在三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其“灵魂”作用维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与发展。有的学认为:经济运行产生的成果形成“硬实力”.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化就是“软实力”.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汉初是尚黄老的,思想较为宽松。汉武帝时期定儒术于一尊之后,思想领域统制的色彩便浓厚起来了。而关键所在,是儒学成为官学,与政权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政治权力的性质。定儒学于一尊,在汉王朝的发展和在思想史上的是非得失,可研究者尚多,暂且勿论。这里涉及的只是它对于士人思想的影响。董仲舒当年上天人三策时,对于定儒术于一尊的目的已经说得很清楚: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相似文献   

12.
宋代,士大夫崇佛之风日甚,几至人人谈佛。理学诸子为捍卫儒学地位,视佛学为异端,着力排佛。二程、朱熹强调儒佛界线,以儒家价值观立论,从“理”的“实”与“空”、“公私”、“义利”等方面力辨儒佛之异,指斥佛学无“理”,即便有“理”,其“理”也“空”;佛学立教,为“私”为“利”。但是,儒学与佛学本为两种不同的信仰体系,理学诸子以儒学价值观度量判定佛学之非,其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故其排佛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天"作为董仲舒哲学思想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历来受到学者关注。董氏的"天"包含自然之天、宗教之天和道德之天,既相互矛盾,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董仲舒在"天"的基础上又提出"天人感应"思想,影响深远,是儒学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对董氏的"天"论加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思想体系和理论特色,对于把握整个汉代思想与社会状况也有重要的裨益。一、引言经历了秦朝的灭亡,汉初政治混乱,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加之匈奴等外患,汉初的统  相似文献   

14.
经过8年的认真准备和艰苦努力,《儒藏》首批成果终于在四川大学问世。首批出版的50册系儒学史料的首次收集和整理,字数达2600余万,被学人喻为“千古儒学第一藏”。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传统化的主干,《儒藏》的修纂将为中国化树立一面旗帜;儒家思想是传统中国的主流思想,《儒藏》的编成出版结束了儒学自古无“藏”的历史,2500余年的儒学献进入了系统汇集、编录和整理出版的阶段。“二氏(佛、道)有藏,吾儒何独无有”自此终成为历史的浩叹。  相似文献   

15.
过去,我们注意并强调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同发展,为什么没有认识到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也可以协同发展呢?为什么不可以“文化搭台,社会唱戏”或者“社会搭台,文化唱戏”呢?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建设的问题并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并驾齐驱。当时有学者认为,这是一场历史性告别的开始,即中国政府将逐步告别过去的单向度思维。...  相似文献   

16.
胡秋原登上坛是1931年,那时他才21岁,便参加了一场现代学史上闻名的艺自由论辩。在前一年年底,胡秋原自筹经费和三位朋友一起办了《化评论》。此刊物除鼓吹抗日外,另提出“自由人”和“自由知识阶级”的理论:认为知识分子应有独立的人格,站在自由的立场上思考,而不应成为阶级和政党的工具;又认为艺必须自由创作,不能做政治的留声机。否则,只能叫“阿狗艺”。  相似文献   

17.
管理学家成思危教授认为,儒家管理思想的特点是重国家及社会管理,其精髓可归结为“重在治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知人善任”。上述见解颇有道理。本文拟就儒学精髓中“知人善任”之“善任”,即怎样合理使用人才问题,探讨儒学之管理理念。儒学在合理使用人才问题上,迸出过许多智慧火花,产生过一系列重要的管理理念。其中如何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正确对待人才的长处与短处,以及用人问题上的诚和信等三个理念,充分反映出儒学在人才管理观念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一)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德才兼备是最理想的人才。任用这…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它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与文化传统、历史因由相联系 ,从而向读者传递了许多的信息。古老的汉字 ,自然也传递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丰富内容 ,尤其是传递出了中国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诸多奥秘。一、“儒”、“士”与尊儒传统自先秦孔子之后 ,儒学便闻名华夏宇内 ,成为诸子中的显学 ,到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更成为“国学” ,大盛于天下。大哲学家罗素在《中国之问题》一书中就称中国“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意思是说 ,儒学在中国充当了准宗教的地位。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 ,儒学事实…  相似文献   

19.
“学”从字源上来讲,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专家认为“学”字,“当从爻取义兼声”(徐中舒《甲骨文辞典》),是个会意字,篆文作“斆”字。许慎《说文》:“斆,觉悟也。从教,冖。冖,尚矇也,臼声。学,篆文斆省。”段玉裁《注》,认为“学”与“教”在古人乃是一事之两面,常相混用,既然“学”本身已经包涵有自觉与觉人,即学习与教人的双边活动,  相似文献   

20.
民族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由王贵、喜饶尼玛、唐家卫合著的《西藏历史地位辨》,是一本全面、准确地阐述西藏历史地位,系统地批驳“西藏独立”论,有力地发扬爱国主义的学术论著。几十年来,国际反华势力怂恿、支持达赖集团,发出叫嚣“西藏独立”的种种调言,主要有:“西藏从来不属于中国”;“元、明、清朝皇帝和西藏政教首领之间仅仅是个施主和受施人的檀越关系”;“民国以后西藏是完全独立于中国之外的政治实体”;“西藏以佛教立国,原本是清洁美妙的地方,不存在外国帝国主义势力,无需解放”;50年代初期“中国军队侵略、占领了西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