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黄岸 《青年记者》2016,(13):54-55
形势:社交利器瓜分电影节蛋糕 中国电影正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2002年以来,中国电影连创佳绩,票房增加迅速.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通报,2015年我国年度电影总票房达440.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8.7%.如今,中国已步入电影生产大国的行列,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参加国际电影节,而金鸡百花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国内电影盛事也越来越多,电影报道比重加大是媒体面对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黄兵  雷红英 《新闻爱好者》2011,(16):124-125
作为中国第四代电影的杰出代表,吴贻弓电影既继承和借鉴了中国古典审美经验,又从民族传统艺术包括诗歌、戏曲和绘画中吸取了大量的艺术精华,借以拓展电影艺术发展道路,导演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情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和彰显,凸显出极富个性的民族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高萍 《新闻爱好者》2011,(8):124-125
作为中国第四代电影的杰出代表,吴贻弓电影既继承和借鉴了中国古典审美经验,又从民族传统艺术包括诗歌、戏曲和绘画中吸取了大量的艺术精华,借以拓展电影艺术发展道路,导演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情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和彰显,凸显出极富个性的民族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10月23日,由上海市档案学会与上海电影家协会联合在“东方讲坛”上海市档案馆举办点推出的“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系列讲座”落下帷幕。著名电影艺术家吴贻弓、谢晋、秦怡于9月24日、10月18、23日先后在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演讲,引起热烈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5.
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次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的认证,被归于A类即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已举办第10届,历经10届,在国际范围却应者寥寥,虽有不少知名影人赏脸前来,却多为了推销新电影,或顺便旅游观光,极少冲着电影节本身而来。 作为中国内地电影行业最重大的国际性盛会,何以历经10届依然在苦苦找寻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有着相似背景和“届龄”的韩国釜山电影节,至今年秋是第12届,它如今已经成为亚洲影响力规模最大的电影节。两者之间,不同的是什么?[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李栋 《传媒》2016,(4):11-13
江平著《我与电影人的亲密接触》的6篇序文中,囊括谢铁骊、吴贻弓、吴思远、陈凯歌、田壮壮、张国立、徐静蕾等老中青三代电影人对他的支持.书中江平对1940年前出生的中国老一辈电影艺术工作者的追忆与缅怀,不禁让读者感叹他的好记性与好人缘,以及他对这些老艺术家真心实意的尊重与关心.  相似文献   

7.
新闻人物     
中国电影演员巩俐将出任2000年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选委员会主席。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西方重大电影节活动中荣任评委会主席一职。由巩俐主演、孙周导演的《漂亮妈妈》将在柏林电影节作世界首映。柏林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50年,是世界五大电影节之一,每年2月在柏林举行。自80年代以来,来自中国的电影作品多次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奖。由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的影片《红高梁》曾在1988年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上荣获最佳电影奖——“金熊奖”,巩俐从此走红国际影坛。张艺谋也曾应邀参加过第43届柏林电影节评委工作。  相似文献   

8.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上海文化品牌的一张名片,金爵奖是该电影节最高奖项。随着上海城市形象提升,致力于打造"四大品牌""上海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该电影节的影响力可以在一定程度展现上海城市文化形象的影响力,研究金爵奖媒介形象流变可以以小窥大。同时,媒体是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主要传播者,人们通过媒体了解电影节及金爵奖。本文选取《上海日报》(《Shanghai Daily》) 2005年至2018年的网页留存版报纸内容,分三阶段剖析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媒介形象流变。  相似文献   

9.
时尚人物     
《中国新闻周刊》2004,(21):72-72
章子怡:欲凭《茉莉花开》封后? 6月5日晚,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黄浦江畔隆重开幕,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吸引了来自世界51个国家和地区的578部影片报名。影后的最大热门是在侯咏执导的中国影片《茉莉花开》中,一人饰演三角的章子怡。 章子怡因为在日本拍歌舞剧《貂府》,档期错不开,无法抽身回上海参加电影。影后的另一个大热门是在《美丽上海》中演技有飞跃的王祖贤,但她也没有出现在开幕式上。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影是世界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地位,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实时了解并分析国外媒体对中国电影的关注有利于我们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制订我国电影的海外传播策略。基于此,试以外国媒体对中国电影的报道为文本基础,从中国影片、影人、电影节和电影体制等几方面客观分析外国媒体对中国电影的关注程度和关注倾向,依此了解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