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37年11月5日。日军第十军在军舰的掩护下在金山卫登陆,9日。上海中国军队全线撤退。11月29日,日军陷常州、宜兴,并进犯江阴要塞,兵分三路,向南京推进.一批美国记者留在南京城中采访战况。其中活跃的有美联社的麦克丹尼、合众社的爱泼斯坦、《纽约时报》的窦登、《芝加哥日报》的史蒂尔等人。12月上旬,南京城郊炮声隆隆,日军己逼近郊区,《纽约时报》记者窦登开着汽车出中华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档案与建设》2007,(4):32-32
侵华日军第51师团第15联队多年驻扎金坛。这是第一、二任联队长池田廉二大佐、斋藤春磨大佐。侵华日军海军航空兵中佐奥宫正武1997年出版《我所看到的南京事件》回忆录及轰炸金坛。1937年12月2日,侵华日军第师团攻占江苏省金坛县。侵华日军在金坛侵占民房作为营房。此1937年11月,侵华日军三次轰炸金坛。这是日军当时所用的九六式轰炸机。侵华日军军用车票(南京至溧水、句容、金坛等地)。《档案与范建学设》贵月/刊图侵华日军入侵金坛的历史图片金坛县薛埠镇的日军警备队驻地(之一)。金坛县薛埠镇的日军警备队驻地(之二)。侵华日军金坛通信队…  相似文献   

3.
《兰台内外》2014,(5):20-21
正世界上有着偷袭"传统"的军队,日军算得上是"第一号"。纵观历史,不乏日军偷袭战例。1894年,日军突然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挑起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前两天,日本海军突然袭击了驻仁川和旅顺港的俄军舰队;1931年"9·18"事件爆发前,日军先"偷袭"了东北军驻地;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日军先对中国军队进行偷袭;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拉开太平洋战争的序幕。从其军事思想上看,日军崇拜《孙子兵法》中"出其不意"思想,认为一场成功的"偷袭"能直接将对手置于"死地",决定战争胜负,为以  相似文献   

4.
我20岁前的简历: 1920年出生; 1935~1937年,南京汽车公司公共汽车售票员。日军侵占南京前夕(1937年12月7日)逃离南京; 1938~1939年3月,受同学鼓励,投入  相似文献   

5.
偶翻旧报,读到茅盾先生在《救亡日报》上发表的短文,发表时间是1937年8月28日,题为“对时事播音的一点意见》。在整理我国广播史料的过程中,这是作者发现的中国作家最早评述广播节目的论文。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沪沟桥事变。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号召全民抗战的宣言,抗日峰火燃起在中华大地。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上海军民奋起抵抗,英勇作战,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救亡运动。受战事影响,报纸无法正常出版或投递,无线电广播成为当时传播时事新闻的主要工具。针对当时情况,茅盾在文章中首先肯定了播音界一致抗日的…  相似文献   

6.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中国首都南京后,对手无寸铁的民众与放下武器的战俘进行疯狂的血腥屠杀,伴之以抢劫、强奸、焚烧。日军的恐怖暴行延续了六周,南京成了一座人间的活地狱。日军在南京实施大屠杀时,实行了严密的新闻封锁,严禁任何中外记者入境与采访。南京城里,日本随  相似文献   

7.
夏蓓 《中国档案》2015,(9):17-17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并施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屠城暴行,30万同胞惨遭日军屠杀。日军在进行大规模屠杀的同时,还不断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奴役、迫害南京平民。不仅到处奸淫掳掠,还对交通、工厂、医院、学校等进行破坏,南京平民在日军暴行下艰难度日,南京城成为一座死城、血城。南京大屠杀案成为20世纪人类文明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幕。  相似文献   

8.
詹先桃 《湖北档案》2023,(12):44-47
<正>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京都第1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日寇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相似文献   

9.
《瞭望》1987年第11期载文介绍,毛泽东1937年1月30日写的《为徐特立60岁生日写的贺信》,最先发表在《全民周刊》1卷13号上。原来,1937年徐老奉中共中央指示,于11月26日由延安回湖南任驻湘  相似文献   

10.
丁霞 《湖北档案》2012,(8):38-40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后,日军直逼南京。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为长期抗战战略,正式决定西迁重庆。而早在12月初,湖北省政府就开始酝酿西迁计划,并将省政府档案列为首批迁移重要公物。  相似文献   

11.
2007年7月7日开始在国内院线公映的纪录片《南京》,由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双子塔》的导演比尔·古腾泰格和丹·史度曼联合执导。影片以中日之外的第三方——在南京的欧美人士——的独特视角,讲述了1937年南京被日军占领后惨遭蹂躏的屈辱历史。  相似文献   

12.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为实现其全面侵略中国的野心,悍然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向中国驻军发动进攻。随后,又于8月13日,向上海发动军事进攻。上海沦陷后,日军便沿沪宁铁路、苏嘉铁路和平湖公路长驱直入,于11月11日,日军侵占吴江地区,疯狂地烧杀抢掠,在烽火连天的八年抗战中,吴江人民受尽日寇烧杀之灾,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现发表的这组史料反映了抗战时期,日军在吴江的侵略罪行。其中第一件系碌碌所撰,发表于吴江爱国进步人士马希仁、共产党员肖心正等创办的《义旗》第一卷上;第二件是当时的基层组织应国民党吴江县党部的要求所作的汇报;第三件、第四件均为国民党吴江县党部所做的调查。这些文件现存于吴江县档案馆,现予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03年7月 7日,“七七事变”66周年,一起有关名誉侵权的案件在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开庭。案件的原告之一为向井千惠子,一个对中国人来说很陌生的名字,但她的父亲中国人却并不陌生——1937年南京大屠杀时用军刀展开杀人竞赛的两名日军军官之一向井敏明。向井千惠子控告《每日新闻》(1937年时称为《东京日日新闻》)在1937年11月到12月间报导的“百人斩杀人竞赛”为“假新闻”,“损害了前人的名誉”。 在中国人看来,日本人在侵华战争中残酷杀害了无数无辜中国百姓,杀人者的后代不仅未代前人向被害者的遗族表示歉意,反而理直气壮地指控日本报刊“作…  相似文献   

14.
萧文 《北京档案》2008,(1):15-17
2007年1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美国国家档案馆发现珍贵档案南京大屠杀再添铁证>,文中说:"在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0周年之际,国家档案局宣布:我国学者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查阅有关中国抗战档案时,在美国外交关系档案中发现了两件珍贵档案:一件是1937年12月14日,美国驻德国大使陶德致罗斯福总统的密电.密电中披露,日本驻德国大使东乡茂德承认,在南京沦陷之前,日军已杀死了50万中国平民.  相似文献   

15.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进行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5天以后,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时报》首先向世界公众披露了这一暴行。报道这一惊人消息的人,是该报驻中国特派记者特尔曼·坦丁(又译名为蒂尔曼·坦丁)。 坦丁当时正在南京,亲眼看到日军对数百名被俘的中国军人进行屠杀。俘虏们每50人被编为一个小队,用绳子缚着双手。日军用机关枪连续扫射。枪杀完一队之后再押过来一队。日本军官一边枪杀俘虏一边大声狂笑。在一天之内,坦丁3次目击了集体屠杀惨景。 日军惨无人道的屠杀,使坦丁感到震惊和愤慨,  相似文献   

16.
韦泱 《出版史料》2012,(1):84-88
《青鹤》于1932年11月15日在上海创刊,以半月刊形式出版,年出一卷二十四期,历时近五年,到1937年7月30日出至第5卷第18期,因“八一三”日军轰炸,“十九期全稿将付印,毁于炮火,遂议停刊”(《甘篱诗集》),共出版一百一十四期。  相似文献   

17.
让"读者至上"从口号变为行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掠夺南京地区的文献资源,日本军国主义者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中支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收委员会",于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对南京地区的图书资料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对文献资源的掠夺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对我国进一步侵略和掠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一阳 《军事记者》2011,(12):40-40
《新中华报》是中国共产党1937年1月29日在延安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 《新中华报》的前身是1931年12月1日在江西瑞金出版的《红色中华》,于1937年1月29日改为本名.一直是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编辑部是在长征中随党中央迁至延安的。  相似文献   

19.
1937年8月13日,上海抗战爆发。是年11月12日,国民党守军向西撤退,上海被日军占领。这样,由英美控制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就犹如突立于周围的广大日军占领区之上的“孤岛”,一直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完全沦陷,这四年另一个月的时期,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在上海共产党组织的领导和影响下,新闻界、文化界的爱国志士创办了一批抗日进步报刊,如《译报周刊》、《文汇报》等。这些报刊在教育、组织“孤岛”上海和沦陷区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斗争中发挥了极为有效的作用,成为一支十分重要的抗日力量。  相似文献   

20.
1937年12月13日攻陷南京以后,日本军方大本营和整个内阁认为日军已取得最后胜利,中国彻底战败.于是他们摆出一副胜利者的姿态,等着中国政府向大日本天皇乞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