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桃花山释道"(8-11回)是《老残游记》研究中颇耐人寻味的一节,也是有效解读作品意蕴的关键。笔者认为对此一情节的解读不能太坐实于文本表面情节,或仅在传统文化语境内对其文化理想作考古式发掘,而只有结合文本语境与作者际遇,把这一文本放置于世纪初中西文化碰撞的语境中进行整体性考察,才能见出刘鹗在文化裂变时代所怀有的政治与文化憧憬。  相似文献   

2.
当代翻译中的文化研究理论赋予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名物传译新的视域,这就是翻译过程中的历史文化语境的转换所形成的历史阐释,作者认为,集中体现于名物传译中的文本与话语的翻译转化中,含有原文语境的新阐释,这种阐释是建立在物质形态上的历史解读,传统的文学翻译研究中忽视这种阐释的价值的错误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文化价值观之上的,从跨文化语境解读文本是当代翻译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文化研究是一种高度语境化活动.它要求从特定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民族或政治等语境出发,对文学作品及其中的文化现象做出解读.美国黑人作家独特的生存方式使美国黑人文本呈现出一种和美国文学既相象又不同的"混杂性"特征与"双重声音".针对这种特征,只有运用文化研究的语境化理论,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将黑人文本置于其特定的语境之中进行解读,才能在文本中达到对黑人实际体验的正确理解,并从中透视出黑人文本解释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并非梁国祥先生所认为的互文句式,《阿房宫赋》的主旨也没必要上升到人性的高度。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持有语境解读的意识,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等语境解读手法来理解文本,不要做脱离语境的解读,以免"游离文本",与文本本义背道相驰。  相似文献   

5.
文本解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有效生动的文本解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加深阅读体验,而且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却出现了表面化、碎片化、游离化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语境理论,并以八年级语文上册《老王》一文为载体,通过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认知语境这三个层面,形成相对明晰的分析框架,尝试寻找深化文本解读的科学依据和操作途径,力求达到把握文本基本内容、挖掘文本深刻内涵、拓宽文本广阔外延这个三位一体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关注文本解读,然而文本的历史久远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而语用学中的语境涉及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它的介入可以弥补文本异时异地的缺陷,促进文本的解读,沟通读者与作者的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解读文本联系语境将极大的促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7.
语境是文本解读的摇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品词析句、导引语脉、建构意义,引导儿童叩问"文本语境",感受"情景语境",体验"文化语境",在语境中领悟、发展、创造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本的历史性决定了文本解读需要在历史语境中进行。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活动存在过度多元化解读文本内容、简单介绍作者历史背景和以宽泛的社会历史环境作为文本历史情境等认识误区。文本的历史语境不是单维度的,它是由文本自身的历史事实、创作者的历史认知和读者的历史建构共同构成的,是一个作品、作者、读者“三位一体”的多重存在。唯有综合运用历史意识、历史事实和历史想象,才能还原文本的多维历史语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文化内核,管窥文本中蕴含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保尔热”现象存在着明显的诗性的误读、时间的误读和文化的误读,这种误读又普泛存在于对其他主旋律作品的解读中。误读的表层原因是解读方法的简单化、形式化和解读心态的急功近利性,深层原因则是文化语境的制约,因而反思要超越话语现象本身,追溯话语背后的语境构成,艺术文本解读才有可能回归常态,并由此促进艺术生态、文化生态的优化。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省富阳市东坞山村文化研究报告为例,说明叙述的情节化及情节化在文化研究中的作用。情节化作为一种文本写作手法,能留给读者解读和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保尔热”现象存在着明显的诗性的误读,时间的误读和文化的误读,这种误读又普泛存在于对其他主旋律作品的解读中,误读的表层原因是解读方法的简单化,形式化和解读心态的急功近利性,深层原因则是文化语境的制约,因而反思要超越话语现象本身,追溯话语背后的语境构成,艺术文本解读才有可能回归常态,并由此促进艺术生态,文化生态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语境是一篇文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者创作文章时,运用语言文字创造出特定的语境,表达出特定的交际目的;读者阅读文章时,要在语境的制约和引导下掌握文本的意义。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语境,是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那么,应该如何抓住语境因素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呢?  相似文献   

13.
郑标  左高超 《学语文》2023,(4):82-84
语篇是在一定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下形成的言语作品,它受作者认知语境的制约,同时具有某种特定的上下文语境结构。因此,在解读文本作品时,可以从还原社会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语篇语境(上下文语境)的角度入手,以达到深度解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当前歌唱教学中文本解读不够深入的现状,提出从歌曲艺术的特点、文化的语境、个性化的理解三种视角进行文本解读,旨在优化歌唱教学文本解读质量,提高歌唱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语境问题在解读文本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语境可以细分为本文、潜在文本和社会现实三个视域,思乎《言不能不慎》一文在这三个层面都有失误,由此联系到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问题,这样的失误也许并不孤立,把语境分析的三个视域作为一种方法加以运用,有助于正确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6.
一 人们都知道.文本解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对话交流的活动。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及其意义的建构把握世界.同时也建构自我世界。作为文化构成物的文本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解读方能生成,它只存在于读者的解读活动中.它与读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生成。  相似文献   

17.
“情感型课文”教学存在着情感铺张过分、情节分析过度、文本价值空泛、感悟词句单一等教学偏差。对于“情感型课文”的教学,我们应追求语言形式与人文情感的和谐统一,在文本解读、潜心涵泳、入境想象、联系语境、深层对话、迁移抒写、拓展反哺中抵达言意共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应当指向语文的实践性、情境性与审美性。研究发现,当前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还存在交际目的解读缺位、情境语境分析缺失、评价审美释解不足等问题。语篇学视域下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以至于阅读教学的深度变革,应当锚定文本交际性,提升解读能力;审思文本语境,指向深度学习;强化文本评鉴,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周彬  涂靖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4):103-105
文学本身是一种语境,解读文学语言与分析现实语言实质相同。以《王贵与安娜》为文本的大语境中,男女主人公因文化生活背景迥异造成认知偏差,时常在言语上产生误解引起矛盾。日常交际中,男女双方发出明示刺激表明交际意图,该刺激与对方的认知语境相作用,产生语境效果,但一旦双方语境不匹配,话语理解即会失败,产生误解。在关联理论中,语境、言语行为与交际双方主观心理,在交际双方认知偏差作用下均能引起误解。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教师准确解读文本是提升阅读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出现的浅易解读、错误解读、偏离主旨解读的三大现状,提出教师文本解读时要遵循忠实性、质疑性、创新性三种原则,以作者、学生、教师身份运用四种方法来解读文本:追溯作者际遇,在时代中解读文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在语境中解读文本;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在活动中解读文本;提升综合素养,在反思中解读文本。以此提高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切实提升阅读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