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语法观主张动词中心说,认为动词在句中处于决定和支配地位,句子的意义是由动词和某些虚词决定的,于是衍生出许多相关理论,但是某些语言现象表明,动词中心说的语法观并不能解释某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构式语法的兴起,主张以构式为中心,为分析一些汉语语法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试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V+O+名/动量词"构式的结构、意义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该构式达到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挖掘其语用价值以及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词汇语用的角度,对英语中动构式进行新的探讨,得出结论:英语中动构式在形成过程中存在语义修正的现象.中动词原有的动作意义与中动构式的状态意义所构成的语义冲突是该现象发生的语义环境,中动词与使役动词之间存在的关联是其触发因素,转喻迁移是实现语义修正的途径.中动构式的语用功能是引导话语参加者.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的动构式到底有怎样的句法表现?这个问题学界尚未有定论。本文对汉语中的动构式进行界定。通过和英语中动构式的比较,发现汉语中的"NP+V起来+AP"和英语中动构式在句法和语义上有众多共同点,又通过与汉语主动构式、被动构式、话题句的比较,得出"NP+V起来+AP"结构就是汉语中动构式,并指出"NP+V起来+AP"有内部分化,不是所有符合的句子都是中动句。  相似文献   

4.
构式是形义结合的统一体,是"有理据的约定俗成"。关于构式义,"动词多义论"没能揭示语言生成的认知规律,相反强行地给词汇增添了许多意义,"构式多义观"却是人为地区分出核心义及其延伸义,主观认定这些意义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而从"合成观"的角度考察使动构式的意义可以得出更为合理的结果:即使动构式中的动词都有其理论义,它在各语境中的兑现也是语境中的意义,且该意义与动词拥有的框架意义有关,同时也受与其共现的其它(非)语言因素的影响。使动构式还通过由动词和介词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谓语,由认知的运作导致使动义的产生。使动构式的语义"合成观"对其它论元构式的语义分析和阐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结构和认知的角度剖析了现代汉语中“吃+NP”类表达模式,认为该类表达为结构构式,其内部存在构式压制现象,主要表现为题元角色的抑制或凸显。本文试以“吃食堂/食堂吃”为例,主要依据“语义相容原则”,在动结构式、“把”字句构式与成分嵌入句构式中观察几种不同的构式压制现象。  相似文献   

6.
构式语法是关于语言知识的一种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学中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即形义对;语言知识是由构式组成的。在构式语法中,句法、语义、语用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独立于其他两方而起作用。但遗憾的是,构式的语用问题在构式语法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首先论述了构式和构式语法,然后基于构式语法和语用学,阐释了构式的语用问题,并提出建立构式语用学这门新的学科。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中动构式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于其语义、句法特征和论元角色及构句限制等方面,很少涉及中动构式的生成及其认知发生机制。本研究重新审视了英汉中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分析了中动句句法语义的冲突及融合,发现存在于人类概念结构中的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因其相似性发生跨空间的映射,并通过概念整合机制,形成新的概念:中动构式源于被动概念和主动概念的整合,是人们兼表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介绍了构武语法的基本理论及主要内容,即构式是一个形式与意义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先前已有的成分推知,是一个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位一体的理论.然后结合汉语语言现象用构式语法简要分析了“都+V+的+N”结构,最后总结构式语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同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一种特别的话语表达方式。从句法上看,其谓语动词一般使用"BE",表达式为NP1 beNP2,NP1与NP2完全同形。从语义上看,它不传达任何命题信息,是一种冗余的表达方式,但在语用上它却能传达各种含意,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运用构式语法对同语结构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同语是一个构式,它的意义不能从其组成成分中推知出来,它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语义和语用价值,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表短时义的“V—V”、“VV”和“V一下”都应看作“动+量”组合。历时考察表明,表短时义的“VV”和“V一下”格式都是由表短时义的“V—V”格式演化而来的,三者在共时平面上能够并存。是因为其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各有区别。在共时层面上.当主语为生物且动作为来然态时.这三种格式可表达尝试义。“VV”式与尝试义之间的匹配关系规约化后就会形成一种构式意义.构式意义又反过来对进入句中的成分施加影响。经由类推机制,使得能够用于该句式的成分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