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栏语     
《文化学刊》2012,(5):89
"辨风正俗"栏目名称语出东汉著名学者应劭《风俗通义》的自序:"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大意是说,治理国政的首要关键,在于辨察风尚,匡正民俗。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调控机制,辨风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作者梳理探析关于社会史研究及书写方法的思想轨迹及实践所探索出的一个具有思想方法性质的心得。作者认为,社会史研究应特别关注那些由各种微观的、具体的、乃至一向被忽略的社会事物、事件和人物构成的"社会史点阵"。社会生活、社会史是以"社会史点阵"为基础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进程规则及其节点链接而来。其探索与实践的"套路",便是通过"抉隐发微,正本清源;俗事探雅,雅题俗做;点面交集,立体通观;关注现实,辨风正俗;民俗语言,别有天地",进而还原和解读"社会史点阵"。  相似文献   

3.
基于民俗文化因素:要"辨风正俗";基于法律文化因素:应强化"法治";总和民俗文化与法制文化:"德"不可失,"法"不可违。  相似文献   

4.
防范、遏制和治理色情等社会毒素的污染、侵害,是人类社会共同的道德底线,也是学界应负的重要社会责任。色情淫秽小说《芬妮·希尔回忆录》进入中国大陆公共文化生活,是应予关注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出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净化精神领域的学术责任,需要就此现象进行一番讨论与争鸣,以期辨风正俗。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刊》2013,(1):83-83
陈秋、苏日娜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撰文指出,女性民俗研究首先要关注的是民俗社会中与女性俗民有关的民俗事象,在此基础上思考民俗社会中女性(社会)性别规范的养成,女性和男性在民俗生活的互动中如何扮演其角色,进而考察“民俗社会”如何建构规范“民俗之民”的“社会性别”。  相似文献   

6.
“语言与民俗”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拟于2007年8月17-21日在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宫”的古都沈阳举办。会议将围绕民俗语言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等主要议题展开研讨。会议由辽宁社会科学院民俗学文化学研究所、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中国民俗语言与隐语行话研究所以及《文化学刊》杂志社、中国民俗语言学会、辽宁省民俗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7.
“语言与民俗”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拟于2007年8月17日至21日在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宫”的古都沈阳举办。会议将围绕民俗语言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等主要议题展开研讨。会议由辽宁社会科学院民俗学文化学研究所、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中国民俗语言与隐语行话研究所以及《文化学刊》杂志社、中国民俗语言学会、辽宁省民俗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8.
要作为人类探寻顺应"天道"的原始智慧和原始知识系统,巫术堪称人类的原始智慧。受当时科学文化的制约,人类先民对原始巫术的敬畏,体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公序良俗与文明。要正视时下此起彼伏乃至甚嚣尘上的巫术情结与风尚,"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辨风正俗,祛魅驱霾",祛除文化的"巫术化",消解文化的一切旧渍新尘或说积渍新污,正是当今需要深入研究中国巫术历史和巫术文化意义所在。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史上一度十分辉煌的巫文化的最终归结,应是从原始蒙昧而有冒昧的幻象意识升华为对大自然的敬畏,升华为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民俗象征 一、民俗象征的类型与特征 (一)民俗象征的低级层次,是“指代”。民俗活动充满着美丽而繁多的现象。它把那些子虚乌有或不在眼前的东西统统纳入翩翩飞舞旋转流动的思绪。在这种场合下,“指代”就有用处了。它使那些并非存在或不能随心所欲拈来使用的东西有了文化象征意义的“替身”,让“替身”虚与应酬、周旋敷演,帮助俗  相似文献   

10.
陈超颖 《文化学刊》2011,(2):107-111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离婚又抢了妹妹的相亲对象,还跑到香港和范柳原"厮混"了一个多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白流苏算是一个勇于"破俗"的大家闺秀。其实,在她的种种"破俗"之举的背后,她有着一颗和那个时代的任何一位女性一样渴望"随俗"的心——寻求婚姻作为人生的保障。本文试通过解析白流苏为了随俗而破俗的系列举动和心路动机,来分析中国女性的民俗心理及其深层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1.
应予关注的“另类濒危语言”:民间隐语行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隐语行话,亦称“民间秘密语”,几乎是各种语言大都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民俗语言文化现象。对隐语行话的种种误解,是其濒危的首要因素。隐语行话属于社会文化深层结构之中的一种更为特别的民俗语言文化现象,是考察研究中国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别具一格的独特视角。随着这些“濒危语言”的消亡,依附于这些“濒危语言”的民间隐语行话等民俗语言文化信息,亦必将随其“母体”的消亡而相应地消亡。一种语言的消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抢救,同样存在对其隐语行话的抢救问题。少数民族语言,由于其使用人口相对较少,有的已经处于濒危态势,关注、抢救作为“另类濒危语言”隐语行话,尤其不要忽略了各民族语言中的这类特别濒危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2.
黎燕 《文化学刊》2012,(4):99-101
《菽园杂记》民俗语汇的演变,遵循“语随俗变”的规律,“语”和“俗”二者的变化,具有同步性,即该书的某些民俗语汇,随着具体民俗活动被时代淘汰,亦不再被当代人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而是进入了历史词汇、语汇的行列;《菽园杂记》某些民俗语汇的历史演变与民俗文化变迁存在异构现象,即两者的变化不是完全同步的,存在不对称、不对等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刘介民 《文化学刊》2009,(5):103-107
凸显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俗”,即民间习俗;一是“民艺”,即民间艺术。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就是把民俗和民艺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岭南民俗艺术的基本特征、独特风采、文化内涵等。虽然,民俗与民艺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各有各的目的和要求以及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但两者同出于民间,又互相重叠、互为交叉、互为作用,甚至是不可分的”。所以有必要放在一起研究。“民俗艺术”这个概念更好地反映了作为文化形态、艺术形态以及生活形态的民间艺术的形态样式。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是考察风俗习惯如何与艺术结合,如何利用艺术的形式以成风俗;从民俗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和从民间艺术中探讨其精神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过岁月沉淀后形成的农俗文化是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已成为云南本地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云南普洱地区主要围绕茶山、林地、水稻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最终由茶俗文化、养生文化和稻作文化等共同组成了具有多民族特色的边地文化。基于普洱地区多民族农业习俗的“农俗文化”用二十四节气串联茶俗、养生习俗、稻作习俗、建造筑物习俗、吉祥文化和特色民俗活动6个部分,该课程内容具有民族性、功能性、工艺性和文化性。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专业继续继承、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俗文化,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5.
王焯 《文化学刊》2009,(5):38-40
近日,“语言民俗、民俗语言与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变异”专题会议作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的专题之一成功举办,成为由中国学者创立的民俗语言学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专题会议围绕民俗语言与社会生活、跨文化交流中的民俗语言问题、民间隐语行话研究和其他有关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四个议题展开探讨,与会专家发言精彩,会议成果丰硕。此次专题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表明民俗语言学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世界人文科学领域的普遍认可,而且在民俗语言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雅"与"俗"是一对相互对应而又密切关联的概念。作为一般的社会概念,高尚、文明、美好为"雅",反之,庸鄙、俚恶、粗陋则为"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雅"与"俗"分别指正统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的下层文化。所谓"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堪称是对这两大文化层面分野对比的鲜明写照。将上述意识来看待人群,歌《阳春》《白  相似文献   

17.
“过大年”,天下华人同享此古老民俗。在浙北地区德清民间还流传着各种生动有趣的年俗,皆以祥瑞纳福为祈愿,寄托民众心中一份淳朴而美好的情愫。  相似文献   

18.
陈士元《俗用杂字》为其辑略《古俗字略》之余而成的关于俗语词的著作,旨在辨析非常用正字之变体,是《古俗字略》的姊妹篇。其中所辑字词反映当时民俗语汇的现象,其书所收民俗语汇简而精,编撰体例较为自由,编撰具有地域性、示源性和简洁性的特色。其书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当地的民俗语汇,有一定的价值,常被后出之同类典籍引用。  相似文献   

19.
张金峰 《职业圈》2008,(31):32-33
众所周知,“和谐社会”是由“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区”以及“和谐企业”等众多“和谐细胞”组成的。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细胞单元之一,承担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职责。和谐企业,是指构成企业系统中的符个部分和各个要素之间和谐、稳定、有序的状态。其核心是通过促进公司外部及内部的和谐,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那么如何构建和谐企业,达到企业的“外顺内和”呢?  相似文献   

20.
陈原先生是当代促进社会语言学本土化的最重要的社会语言学家之一,对民俗语言学给予的热情关注和积极支持,显系其学术思想的敏锐与视野的宽阔。其社会语言学主张及其理论框架,亦是民俗语言学学说关联最密切、最直接的重要学术背景和学术思想源流之一。创建多种类型的民俗语言语料文本和民俗语言研究数据库,当是加速推进这门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首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