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爱把鲜活的报道称为活鱼。可是,我们翻开报纸看看,鲜活的新闻到底有多少?版面上缺少鲜活新闻,这里有编辑的原因,也有记者的原因,更有媒体的体制、机制原因。总之,原因很复杂,解决起来也不那么容易。这里着重探讨一下几种不利于记者抓“活鱼”的情况。 一是“死鱼送上手,活鱼不露头”。 要抓活鱼,就得下水;要采写鲜活新闻,就得到正在发生或刚发生过新闻的现场去。因为在报  相似文献   

2.
“抓活鱼”是6年以前天津日报总编辑鲁石同志提出来的。当时人民日报社邀请全国省、市、自治区报纸的总编辑来开会。座谈新闻改革。天津日报的“抓活鱼”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都认为“抓活鱼”是改善党报面目,增强报纸活力,扩大报纸影响,锻练新闻队伍的有效手段。如果一个记者,能经常抓到“活鱼”,像“活鱼餐厅”那样,总是把“活鱼”奉献在读者面前,那他一定是最受读者欢迎的、最有影响的记者。  相似文献   

3.
五、新闻要抓“活鱼”抓“活鱼”,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好记的口号。《天津日报》编辑部当年借用这个口号的初衷,是改进经济报道,即把经济工作中的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新经验,像活蹦乱跳的“活鱼”一样,展示在报纸版面上,给人以丰富的营养。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是,长期以来,大量的旧情况、旧闻,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一写就是“文化大革命以来”,“10年以来”,甚至是“30年以来”,干篇一律,既浪费了篇幅,又令读者生厌。天津日报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即动手改革。编辑部提出一个口号:大家动手抓“活鱼”,让“活鱼”…  相似文献   

4.
抓新闻难,写社会新闻更难,难就难在没有新鲜的“活鱼”,只要捕捉到好的社会新闻线索,写社会听闻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培养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就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记者只有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具备了较强的新闻敏感的洞察力和分析力,才能获取好的社会新闻。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大鱼沉底,小鱼浮面。要捉大鱼,必须进入深水。否则,只能捉小鱼、小虾。新闻记者常把抓新闻比作抓鱼,常有抓住了一条“鲜鱼”、“大鱼”、“活鱼”之说。然而,真正有价值的、能被称之为“鲜鱼”、“大鱼”、“活鱼”的新闻,又何尝不是隐藏在最基层纷繁复杂的生产生活之中?翻开新中国的新闻史,有多少优秀新闻作品不是来自基层?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大鱼沉底,小鱼浮面。要捉大鱼,必须进人深水。否则,只能捉小鱼、小虾。新闻记常把抓新闻比作抓鱼,常有抓住了一条“鲜鱼”、“大鱼”、“活鱼”之说。然而,真正有价值的、能被称之为“鲜鱼”、“大鱼”、“活鱼”的新闻,又何尚不是隐藏在最基层纷繁复杂的生产生活之中?翻开新中国的新闻史,有多少优秀新闻作品不  相似文献   

7.
在城乡“结合部”抓“活鱼”肖祥海,王龙琪多抓“活鱼”,既是广大读者的愿望,又是新闻改革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农村报道,就要摆脱“四季歌”的束缚,多让“活鱼”上版面。那么,怎样抓“活鱼”呢?我们的一点体会是多在城乡“结合部”作文章。所谓城乡“结合部”,从地...  相似文献   

8.
谢明志 《新闻窗》2013,(1):41-41
新闻记者的采访和写作,无非是两条:一是抓得住(新闻),二是写得出。首先要抓得住新闻,用新闻界的一句行话说,即抓得住新鲜的“活鱼”,而不是“死鱼”更不是“咸鱼”。新闻记者面对整个社会,面对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干变万化的现实生活,需要不断地访问、观察、思考,随时随地抓新闻。  相似文献   

9.
驻地记者采写的稿件既要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又要鲜活感人,群众喜闻乐见,即必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一线抓“活鱼”。要抓到“活鱼”,就必须把握大局,进行宏观思考,把地方的新闻事件拿到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大  相似文献   

10.
去年本刊第七期介绍了天津日报抓“活鱼”的做法和想法,这期再刊登这个报社出版部副主任陈礼章的文章,谈他们在编辑工作中,如何配合记者抓“活鱼”的体会。他们的经验很好,文章也写得较为生动具体。建议同志们特别是做编辑工作的同志们读一读,对于改进报纸的新闻报道工作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1.
头版是广播电视报的“黄金”版面,露面之脸,传神之眼,它最重要因而也最难办,但我们经实践后得到了抓“活鱼”的好办法.抓新闻好比抓活鱼,活鱼在江河湖海里,新闻在人民群众中.  相似文献   

12.
迟之禄 《新闻三昧》2003,(11):32-33
新闻工作者抓“活鱼”,把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受众,以深度的报道启迪受众,以形象报道宣传受众,这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新闻媒体对自身的业务要求,更是广大受众迫切的需要。以下就谈谈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如何抓好“活鱼”、深度及形象报道:新闻敏感抓“活鱼”新闻之所以姓“新”, 是“易碎  相似文献   

13.
许多人认为,在县级单位搞采访,“大鱼”不多,日常采访,平平常常,司空见惯,难抓“活鱼”,就是抓到“活鱼”,往往不知怎样下手,烹出“鲜味”。通常写出采的稿子都不如愿,要不就是题材雷同,要不就是内容陈旧,老脱不出跟在别人后面跑的窠臼。对此笔者有点感触,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现就怎样把新闻写得“鲜活些”谈点粗浅认识。一、要带着“问题”下网,才能捕到“鲜鱼”。我认为采访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抓住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工作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宣传重点,在采访前,就要多了解一点宣传精神,多看一些不可缺…  相似文献   

14.
抓“活鱼”是新闻界的一句行话,比喻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写一些好稿件。这些好稿件的特点应当具有“五强”,即:主题重大,针对性强;报道及时,时效性强;新鲜独特,新闻性强;生动活泼,感染力强;贴近群众,可读性强。 可是,一说到抓“活鱼”,不少人认为这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事,与编辑无关,编辑只是等着记者、通讯员将“活鱼”送来,编到版面上去。其实,这种被动等稿的现象显然有碍于提高报纸的版面质量,有碍于提高报纸整体水平。笔者认为,编辑作为报道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积极主动地发现“活鱼”,寻…  相似文献   

15.
“眼疾手快”,是业余通讯员的工作“要诀”之一。新闻强调一个“新”字,要抓“活鱼”、采“鲜货”,就需要脚勤手快,捷足先登。我在工作中,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无论多长  相似文献   

16.
李尚志 《新闻记者》2001,(12):49-50
老的新闻记者都会有一个体会 :一些重大活动的新闻之所以使人感到读来干巴、乏味 ,主要是因为这样的消息中缺乏生动、感人的细节。缺乏可读性的毛病也就在这里。而要克服这种消息乏味毛病的关键是记者要千方百计地抓“活鱼” ,把抓来的“活鱼”写到新闻消息里去 ,就会大大增加生动性和可读性。所谓“活鱼” ,这是老记们的新闻述语 ,即抓现场的故事、细节、感人的人和事。回想十七年前天安门城楼上的一次采访 ,这种感受就更深了。想尽办法摆脱限制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上午 ,我同邹爱国同志作为国家通讯社负责采写国庆四十五周年庆典的记者 ,提…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所讲的"抓活鱼"强调新闻工作中应该贴近群众,深入基层,"抓活鱼"对于时政记者而言,是一项必备的能力。"活鱼"与"死鱼"最大的区别就是"活鱼"是生动、鲜活的,时政记者的"抓活鱼"强调报道的主题性、及时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并突出稿件的可读性,报道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要想报道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时政记者必须要懂得抓"活鱼"的方法,加强学习,深入地进行分析与研究,正确地利用各种利益关系与矛盾,加强与基层的联系,掌握好正确的报道方法,加强与其他记者之间的联系。基于此,主要分析时政记者抓"活鱼"的具体方法,以期促进新闻报道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刘喜明  郑航 《声屏世界》2013,(11):59-59
广播电视媒体创优工作,关键在于优选素材、深入采访、精细制作。结合县市级台的工作实践,就是要善于撒“网”抓“活鱼”,要沉下身子“捡”芝麻,要拼足力气“穿”金线,在素材的精选上、采访的精细上、制作的精致上下工夫,精益求精创优各类稿件。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抓活鱼"。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讲,能不能抓到"活鱼"、抓没抓住"活鱼"、抓出了什么样的"活鱼",是考量其能力、业绩和职业精神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行万里路,登千家门”是我们邹县大众报社在组织编采人员开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活动中提出来的一个口号,目的是动员办报人员多跑基层,多深入农户,到生产、生活的第一线抓“活鱼”,做一名基本功过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