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文华 《资源科学》1986,8(3):62-69
生物资源是指生物圈中的一切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生物资源属于可更新资源的范畴,它们在天然或人工的维护下可以更新、繁衍和增殖,反之,在环境条件恶化和人为破坏下也可以解体和衰亡,有时,这一过程具有不可逆的特点。生物资源通常由各种生物及其环境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中最重要的三种成分是生产  相似文献   

2.
以往人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圈主要是在陆地和海洋。陆地上有接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和以植物为食的各种动物。海洋中也有利用太阳能生长发育的各种水生植物和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和其他各种生物。总的来说,这些生物都是靠太阳能生存的。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大量的生命存活在地下深处,专家称其为“地下生物圈”。这个生物圈的主角是细菌。在地下深处,没有光线,没有氧气,只有高温和高压。这些微生物多数完全不需要太阳能,不需要氧气,它们利用地球内部的热能来合成它们所需要的有机物。这种生活方式完全是一种新的生活形态,是人类迄今为…  相似文献   

3.
地球表面是一层薄薄的土壤、水、空气和生活在其中的形形色色的生物。我们称它为生物圈。这是一切生命的国度,也是人类生活和发展进化的场所。生物圈中一切能够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资源,可以叫做生物圈资源。它主要包括着由地貌、土壤、植被等因素构成的土地资源,由地表水、地下水构成的水资源,由各种动植物构成的生物资源,由光、温、水等因素构成的气候资源。  相似文献   

4.
以往人们所认为的生物圈.主要是在陆地和海洋。陆地上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和各种动物。海洋中也有利用太阳能生长发育的各种水生植物、鱼类和其他各种生物。追根究底,这些生物都是靠太阳能生存的。  相似文献   

5.
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存水4亿立方千米,占生物圈总水量的95%。海洋中,不但有丰富的石油、可燃冰、金属矿石,还有5万种植物、15万种动物,是人类没有完全认识和充分开发的水晶宫。亿吨蛋白藏宝库海洋动植物形态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海洋中有2 000种可食用的动物。其中有大家熟知的带鱼、黄鱼、鳕、鲨等海鱼,和文蛤、鲍鱼、扇贝等贝类。在海洋植物中,已经利用的小球藻、螺旋藻、海带、紫菜,只是可食用藻中的极少部分。海洋渔业是最古老的获取海洋蛋白质的方式,从海钓、围网,发展到现在的鱼轮拖网,眼下每年的总捕获量约1亿吨,人均年约20千克。这一点鱼产,还不足人类年均蛋白质消费量的1/6,对整个海洋的蛋白质产量来说,也只是很少一部分。现在捕鱼主  相似文献   

6.
一望无际的海洋,那汹涌澎湃的无边巨浪令人生畏。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1%,是生物圈的主体,在浩瀚的海洋中生活有20多万种生物。海水中的生物有的硕大无比,如有些巨藻最长可达500米;动物中的蓝鲸,体长可达30米,质量达170吨,一天要吃4吨食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有的十分微小,如单细胞的浮游生物,体长只有几千分之一厘米。别看这些浮游生物很小,但是它们的量却特别巨大,得用亿万吨计算,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名副  相似文献   

7.
海洋接纳来自陆地的泾流,覆盖地球71%的面积。海洋博大深邃,海水中80多种化学元素和相应的环境创造出50多万种海洋生命。海洋中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巨大财富。大自然的神力在海洋与人类之间已建立起巧妙而和谐的纽带。海水蒸发之后以雨雪的形式返回陆地,参与水圈的循环,调节地球生物圈的气候,孕育滋润着万物生灵。人类的生命活动依赖着水运输代谢物质和传递能量,才使得人类繁衍继续。海洋奉献给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8.
当说到海洋中的危险生物时,人们首先会想到鲨鱼。事实上除了少数几种鲨鱼之外,其他250多种鲨鱼都不攻击人类。倒是有些小型的、很不起眼或色彩斑斓的海洋栖居者,是非常危险的海洋生物。这些完全不攻击人类的小鱼,实际上会产生非常厉害甚至能致人死亡的毒素。科学家们统计过,海洋中这样的毒鱼大约有500种,其中93种属于腔肠动物,91种属软体动物,26种属棘皮动物。有毒的海洋生物危及人类通常发生在自卫情况  相似文献   

9.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生物资源的宝库。全世界海洋中约有生物20多万种,其中, 已知鱼类约1.9万种,甲壳类约2万种。许多海洋生物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成为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和其他工业原材料。海洋每年可提供30多亿吨的水产品,目前全世界海洋渔业每年生产量1亿吨左会,初级价值已达450亿美元,开发潜力巨大。在很多国家,海洋生物资源是国民重要的蛋白质来源,甚至是主要的食物来源。因此,海洋生物资源已成为与人类生活和发展休戚相关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使其可为人类永续利用已成为世界性的任务,人类必须保护好关系到其自身生存与未来发展的主要食物宝库。  相似文献   

10.
植物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资源,据专家估计,迄今地球上已知植物约30余万种.据统计可开发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就有3万余种.而至今真正分析过化学成分的还不到3千种.因而,尽快地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寻求新亮点,独辟蹊径,服务于人类是一项潜力极大的任务和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一切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所构成的。单细胞的个体只是一个细胞,多细胞的个体,包含数百个、数千个,以至于无数个细胞。这是无疑义的,多细胞动物是从单细胞动物演化而来的。能独立生活的单细胞动物,能够表现  相似文献   

12.
海洋食品的种类 海洋是生命起源的发祥地,32~34亿年前生命就在海洋中诞生。人类和大海有着渊源的关系,海洋给人类提供了非常丰盛的美味佳肴。海洋天然食品包括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多为藻类:绿藻中的石莼(俗名  相似文献   

13.
在对环境污染的防治中,科学家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生物的本能,从而取得令人瞩目的实效。污染变化动物预报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动物,没有人类的适应性强,对环境污染的反应也比人更为敏感。当污染物达到人体最高允许浓度之前,一些动物会更早地表现出皮肤过敏,生活状态改变、生理状态变化等等症状。据此,就可以判定环境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4.
人类世界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程,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并向更高级的境界前进。但是,人类在向自然界获取巨大利益的同时,并不是没有付出代价的。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与环境构成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以人类的活动为中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了人以外的自然环境,并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了一个多元结构的综合平  相似文献   

15.
地球深处发现大量生命迄今为止,人们认为生物的栖息处(即生物圈),主要是在地上与海里。地上存在大量靠吸收太阳能量一边进行光合作用一边成长的植物,同时存在大量靠吃植物的动物。海里也一样,存在靠吸收太阳能量生长的浮游植物群落,以及靠  相似文献   

16.
生物圈一词是1875年由奥地利地质学家爱特德·苏斯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地球表面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科学家们把生命休养生息的地球称为“生物圈1号”。美国一些自称为“太空生物圈冒险家”的学者出于对太空旅行和人类是否能移居到月球上生活的极大兴趣,于1984年开始设计并建造了模拟地球情形的“生物圈2号”,使它作为一个实验基地研究地球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系统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研究植物、动物,特别是人能否长期生活在里面。  相似文献   

17.
农业自然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生产过程,就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适应自然环境,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光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都具有更新或循环的特点。这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是农业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依据,和自然再生产过程交错存在。人们可以通过劳动和科学技术来影响自然条件,但不能取消或根本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内容广泛的概念,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所有的生态系统和它们形成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 生物多样性价值及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1.1 生物多样性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经过几十亿年进化的结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的食物几乎完全取自生物资源。加纳人所需蛋白质的70%来源于野生鱼类、昆虫和蜗虫等;扎伊尔人所需动物蛋白质也有约75%来源于野生资源(McNeely等,1990);在博茨瓦  相似文献   

19.
天津北疆博物院考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天津北疆博物院在近代中国科学界和科技史上具有举世知名地位。它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1924年创办,挂靠于天津马场道的工商学院。桑志华、德日进等人在中国北方进行了多年的考察和采集活动,其部分动植物标本和化石就收藏在该博物院内。博物院自始至终受到天主教耶稣会在经济和人员上的支持,收集植物标本3.5万余种、人类生物标本7千余种、动物标本2千余种、矿物标本千余种,还有大批有关人种学、动物学、植物学、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华北特有的工业等方面的文献,被誉为东亚第一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在防治植物病虫害的过程中,较多地注意了病原物的浸染问题,因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食品污染已经严重地危及人类健康,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大问题。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