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苏龙鹏 《学语文》2014,(4):75-76
新闻是将最新的信息迅速地广而告之,具有传播信息、沟通情况、预告未来,宣传教育、舆论引导,提供文化娱乐、解答疑难问题等功能。新闻用语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但是随着网络、电视、微博等新兴传播方式的出现,以及各个媒体缺少明确统一的规范用语标准,新闻用语方面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的现象,有的不规范用语影响了新闻传播效果,更有甚者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以自媒体时代为生活背景,这会让新闻传播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传播速度也变得更加的快速,同时社会大众传播新闻消息的方式也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在自媒体事业行业的繁荣发展过程中逐渐的出现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相关单位和相关从事自媒体工作的工作人员应该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积极创新思维体传播方式,从根本上保障自媒体传播新闻的严谨性和真实性。本文笔者以自媒体为切入点,积极探索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大众媒体的发展过程中,公共传播作为市场失灵的反思对媒体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修正作用.但随着新兴媒体的迅速兴起,由于其对市场运营的偏向,公共传播及其核心价值存在逐步缺失的倾向.重新认识并强调新兴媒体对公共传播传统的回归,强调公共利益作为新兴媒体公共传播的核心价值,无论从媒体实践还是理论观点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很X很XX"是近年新兴的一种语言组合格式,在很短时间内便迅速流行于网络及电视、报刊等媒体.本文试图对这一新兴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从句法特征、流行原因、流行特点等方面探讨这一新兴语言格式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中的私媒体新闻发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自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新闻发布和新闻的搜集上,出现了一些被称为"私媒体"或是"自媒体"的网络新闻传播的文化现象,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即时新闻的发布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现象,一种非主流媒体的个体传播文化.在突发事件中,私媒体的报道对于新闻的及时性和透明性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报道不实或是报道的负面效应.使得新闻发布的权力、责任、管理、处罚问题凸显.从传播学理论角度看,网络时代突发事件中私媒体的新闻发布的问题,这包括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的权利,或者不知有关事件信息的虚假而进行传播的行为责任,以及"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的虚假信息"的法律责任等等,都是值得关注和讨论的.当代传播学理论研究在私媒体新闻发布上的反应应思考的问题是:1.私媒体新闻权利和问责,私媒体新闻发布对个人隐私构成的侵权的界限和责任;2.私媒体新闻发布过程中,新闻传播环节的"放大器"--网络平台的作用和责任;3.私媒体的"编造新闻"和"错报新闻"的概念的界定;4.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发布的新闻是否"虚假信息"的判定;5.政府媒体须互动以应对突发事件;6.个人公民、企业、政府三大网络要素构成了互联网的新闻源;7.新闻博客获得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真实性的监管;8.新闻博客散播谣言和诽谤的纠谬监管的缺位.  相似文献   

6.
手机媒体与不同的传统媒体可以结合形成不同的手机媒体类型,随着无线互联网的高速发展、3G应用及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已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它开始承担收看电视、阅读报纸、浏览小说、欣赏音乐等越来越多的功能,并逐渐成为人们未来获取新闻资讯的一种主要阅读终端.本文将主要从理论上简述手机这种新兴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传播中,存在着新闻再度开发的问题。网络不仅是一种新兴媒体,同时又是一座新闻资源宝库。网上新闻资源数量庞大,为新闻的再度开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对网络新闻进行再度开发,媒体与记者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新兴的媒体--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巨大作用和特点,以及对这种新型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一些负面影响的分析和规范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化信息传播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速崛起,并在媒体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刻改变着舆论传播态势。从技术上看,新兴媒体将会给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先进和快捷的表现手段。从内容上看,网络内容的泛娱乐化倾向更加明显。从媒体发展上看,随着新兴媒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地方媒体生存和发展空间被压缩。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技术与新兴媒体迅猛发展,传媒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媒体成为当今传媒发展的一大趋势。传统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种种弊端日益显现,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培养适应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人才,需积极探索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本文尝试通过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实践,提出基于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行业概述】 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多元化时代。打开手机,各类消息、新闻、广告、视频扑面而来,你可以在其中自由地选择想要获取的信息进行浏览和观看。媒体行业正是通过文字、图形、艺术、语言、影像、声音,以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和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介为载体,向人们传播各类信息、新闻、广告和知识。  相似文献   

12.
从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公共新闻到时政新闻民生化,中国电视新闻传播观念在不断更新。这一嬗变过程的重要意义在于激发了业界、学界的探索力,促使人们认真审视新闻的本质、媒体的角色、媒体与受众及政府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隐私权被视为人格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国学术界以及实际立法工作中都给予了关注。特别是2010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第二条①中,将隐私权明确规定其中,不得不说这是我国人格权发展历程上的重要一步。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媒体的力量正在日益凸显,人们更多地接触到以前很难接触到的一些新闻、消息等。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媒体在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往往会对相关人员的隐私权带来侵害。文章试从媒体侵权的角度,分析对隐私权的保护,并提出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已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融入到现代人类的生活中。而互联网产业的兴起与迅速崛起对新闻传播业、新闻传播学科而言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以数字化为基础、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受众行为的改变,媒介融合成为传统媒体在当今发展中需要面对并加以实现的主题。因此,对于新闻传播学教学而言,怎样在互联网时代、在媒介融合这一趋势中培养能很好适应和融入现实发展,被新闻传媒业需要的人才成为从事新闻传播学教学的教师应思考的问题。本文提出以引导学生搭建"自媒体"平台为起点,结合多学科知识的渗透与扩展,来探索出一条适应当今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人才培养道路。  相似文献   

15.
频频出现的新闻反转现象是新闻生产与传播在融媒体时代呈现出的新特点,也呈现出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报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损害的是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破坏的是新闻传播环境,也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新闻反转现象以一种不完美的姿态提醒新闻报道者重新审视新闻报道和真相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改进、完善新闻内容的生产方式,合理利用媒体新技术满足受众对真实的需求,守好传播主阵地,维护好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在21世纪初的今天,面对互联网、手机短信、分众媒体等新兴传播媒介的兴盛和挑战,电视与广播、报纸等媒体一起,逐渐被传播学界俗称为“传统媒体”。然而“传统媒体”这一称谓并不意味着电视对人们的影响力在迅速下降,2005年以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为代表的电视娱乐节目正前所未有地风靡全国,短时间内迅速扩张的影响力席卷了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亿万民众仍然在津津有味地享用电视这道盛宴。  相似文献   

17.
刘超峰 《教师》2010,(23):119-120
手机媒体与不同的传统媒体可以结合形成不同的手机媒体类型。随着无线互联网的高速发展、3G应用及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已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它开始承担收看电视、阅读报纸、浏览小说、欣赏音乐等越来越多的功能,并逐渐成为人们未来获取新闻资讯的一种主要阅读终端。本文将主要从理论上简述手机这种新兴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新闻教育具有相对封闭、自我运作的特征,这使得新闻人才的培养与媒体的需要出现脱节现象。为此,需要在明确新闻教育目的的前提下,用开放思维对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以及新闻实践进行变革,满足媒体市场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被称为自媒体的网络新闻传播方式,最为代表性的就是QQ、BBS、RSS、XML、BLOG等技术的应用。在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这些新媒体在新闻发布和新闻的搜集上,逐渐形成一种非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形态。从传播学角度讲,这一传播形态则是实现了从“公共新闻”到“草根新闻”的转型。基于此,我们必须对自媒体平台上的新闻传播理论流变作一综合考察,并对下列问题予以特殊的关注: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新闻传播形态;“草根媒体”以及“草根新闻”的价值;“草根新闻”对传统新闻的背离到底能走得多远,以及其最终走向等等。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媒体改变着新闻传播的方式和人们的生活空间,对新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出发,对西藏高校新闻教育如何以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为切入点,培养合格的新闻传播人才,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