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海域使用权抵押客体的范围应予以分类规范:海域使用权权属及该海域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存在争议尚未解决的和未按规定缴纳海域使用金的海域使用权为暂缓登记的海域使用权抵押类型:公益性用海的、有违法用海行为正在立案查处尚未结案的、被查封的和涉及油气及其他海洋矿产资源勘察开采的海域使用权为不得抵押的海域使用权类型;除此之外海域使用权,均可以设立抵押登记。  相似文献   

2.
自罗马法以来,海洋就被打下了"公物"属性。到了现代,国际法上出现了领土主权概念,各国法律强调了国家海洋所有权,此举不但没有颠覆海洋的"公物"属性,更是为海域用益物权制度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物权法上确立了海域国家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制度,为海域用益物权的构建具备了物权法上的理论和制度基础。海域用益物权制度构建有利于确保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完善我国法律体制、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并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但基于海域"公物"属性,对于海域用益物权构建,其法律逻辑应有别于传统私法上用益物权。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17,(6):104-107
海域使用权作为财产性权利,必然要最大限度发挥海域资源的效益,必须要充分发掘海域利用的经济价值,海域使用权只有在市场上流转起来才能实现作为"物"的价值。海域使用权的流转可以从法经济学依据和法社会学找到法理依据,海域使用权的流转符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产权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学原理。  相似文献   

4.
基于传统的用益物权系指土地用益物权,本文首先认为海域使用权和土地使用权应分别设置,自成体系,共同构成我国的用益物权制度,接着以空间权理论为引线,进一步提出我国的用益物权体系可以客体为标准分为三类:海域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和空间使用权。同时,本文认为海域物权制度对传统集合物理论和不动产判断标准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海域使用权是一新颖的物权,且属于典型物权中的用益物权,而非准物权。它同渔业权存在着效力冲突,其实渔业权本可被海域使用权吸收。为此,本文试就海域使用权的内容、性质以及与土地权并列的不动产权类型等,来探讨《物权法》存在的弊端,进而从海域物权法律制度设计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海域使用权是一新颖的物权,且属于典型物权中的用益物权,而非准物权。它同渔业权存在着效力冲突,其实渔业权本可被海域使用权吸收。为此,本文试就海域使用权的内容、性质以及与土地权并列的不动产权类型等,来探讨《物权法》存在的弊端,进而从海域物权法律制度设计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20,(2):89-93
海洋在过去被认为是完全开放的空间,物权没有存在的余地。但近几十年的实践证明,由于人们恣意于私益,放任于经济利益,海洋不幸成为公地悲剧的现实标本。由于海域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关乎公益与私益,关乎效率与公平。所以,海域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应以公益与私益平衡、效率与公平兼顾为基本价值取向,因此在尊重公法适度干预的前提下,应从私法的视角对海域使用权流转制度进行理论解释、制度设计和法律完善,使其回归物权性,实现物尽其用。  相似文献   

8.
海域使用权是海域物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权利属性和存在形态却一直处于争议中,给实践带来很多困惑.从物权理论出发,对海域使用权进行层层剖析,可以得出海域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进而作为土地使用权.这有助于化解诸多理论和实践难题.但要调和海域使用权与既有权利的冲突,唯有认清土地使用权作为集合概念,进而认识到海域使用权作为集合概念,即权利束的特征,才真正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海域开发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扩展,海域使用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对海域使用的管理迫在眉睫.为了保障海域的可持续发展及解决海域使用中存在的矛盾,亟需进一步完善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律体系:其中包括确定海域行政区域界线的法律地位;重新梳理海域行政区域界线与渔业管理及生产作业线、所谓的"管辖海域线"、海上自然保护区线和特别保护区线等的关系,明确它们的法律性质和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0.
海域使用权与渔业权之间存在结构性的冲突,难以协调。传统渔业权中包含养殖权和捕捞权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权利。如果将渔业权中的养殖权从渔业权中剥离,纳入海域使用权之中,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1.
京族海歌是京族极富民族特色的民间歌谣。靠海而生的地域环境,淳朴的海洋民俗风情,敬畏大海、祈求丰收平安的精神追求成为京族海歌海洋文化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海歌是京族人的精神食粮,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相似文献   

12.
构建侗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解决好在发展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民事纠纷,有必要在司法实践中对侗族婚姻习惯法的宽容和合理利用,以此改善民族地区司法的纠纷解决能力及社会效果,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和亲合力。文章结合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和林溪两个乡镇的实地调查,就实现国家法和侗族婚姻习惯法在司法实践中的良性互动作了探讨,期以促进侗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民族发展,民族发展权是我国执政党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和政策,是我国宪法和法律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内容和原则。长期的人治理念和权力行为方式影响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和民族发展权的落实,成为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运行机制,改变依靠权力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传统做法,形成依靠法治来保障和实现民族发展权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一个国家、民族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和对海洋权益的争取和维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海洋价值的认识。青少年如果自幼就能受到现代海洋意识的熏陶,这一代青少年掌握国家命运之日,也就是意识淡薄的历史时代宣告结束之时,也就是我国海洋事业欣欣向荣、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之时。  相似文献   

15.
习惯法信仰浓厚、宗教法信仰普遍、国家法信仰欠缺是我国少数民族法信仰的现状。少数民族法信仰具有国家法信仰的整体差异性、民族习惯法信仰的普遍性,法信仰的多层次性,法信仰的多元性等特点。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必须树立起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法的权威,提高他们对国家法的信仰。培植少数民族国家法信仰,对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维护国家的繁荣、发展、稳定和统一,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树立中华民族良好国际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民族地区刑事审判制度中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适度尊重是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尽管我国尚未制定相应的变通刑事法律,但在实践中,法官却对刑法在民族地区的实施予以一定程度的变通适用。我国法官选任条件中没有完全照顾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这可能会导致我国民族地区法官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因此应抓紧时间制定刑事法律的变通或者补充规定,降低法官的选任条件,使民族地区刑事审判制度中的少数民族民族权益得到相应保障。  相似文献   

17.
远古秦汉海洋渔农文化史事拾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捕鱼和猎取海上物品以及以“雒田”、“象耕”和采珠业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海洋渔农文化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 ,到了秦汉时期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大量材料表明 ,中国并非“有海而无海洋文化” ,而是一个创造海洋文化的文明古国。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海洋战略密切相关。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及其强烈的海洋意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今天的中国可以从中吸取宝贵的营养。今天的中国是海洋大国,但同时也是海洋弱国,要改变中国海洋弱国的局面,首先得在广大民众中强化海洋意识,大兴海洋文化。只有当浩瀚的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成为与黄河、长江、长城一样神圣的民族图腾的时候,中国才可能真正成为太平洋上的巨龙。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全球及我国海平面上升的基本事实与估算,结合我国沿海地区的现状,分析了海平面上升可能对我国沿海地区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促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